-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禪觀,泛指觀想,觀念,觀照,觀行等;涉及人與事,理與法。觀之機關,以五蘊於「色」所感之「受」,因而發「想」;
禪觀,泛指觀想,觀念,觀照,觀行等;涉及人與事,理與法。觀之機關,以五蘊於「色」所感之「受」,因而發「想」;由是自我意識,憑藉善根功德,修養功德,判決正負差異之優劣性。
禪觀,乃行者於某些「受」而「想」,行靜慮之法;亦即發「想」之情境,於剎那間,出生或多或少,或有價或無價,種種相應或不相應之「非想」;於此非想中,很可能大部份均係妄想雜念。
因此,禪觀之法,依千佛山之止觀法門,藉五蘊於「想」與「行」之間,建立間隔,也就是緩衝的空間;才有機會於眾多的「非想」,以歸納、演繹的邏輯方式,行比較與選擇,再比較再選擇的修治,直到完成精選於唯ㄧ,便能增上至非非想的境界。
禪觀,於心作用,初學者切忌觀照諸法皆空之觀行;應於實相中認識,明了於「色」生「受」,於「受」發「想」的前因後果。雖然於認識所知,不ㄧ定成熟;但歷經明了五蘊變化,是心作用,更知是心主宰;如果恒久修習調治,是則明了「實相」何以是「無相」菩提大道之法門。
觀種性,以攝善意為基準,於種性平等看待,隨緣境,謙恭包容;藉善巧,方便入住。小則識根器,廣則知智愚差異,舉凡事相與理法,於思惟忖度,遠諸自我意識;故說「觀」即是深入認知,慎審緣境,即觀之要領。
觀起心動念,心念之啟動,緣自現前,於意轉識,於色而受想,關係生死解脫,涉及業道行為。譬如垢淨,不可以垢為煩惱,亦不可以淨為菩提;而是必須面對煩惱,深入明了,觀其因果關係,發現因緣法生。是則,為何煩惱,久習即能化解;心念遠諸垢淨分別,是為首要,自必於煩惱中得見菩提,原來菩提蘊匿在煩惱之中。亦所謂:
觀我煩惱自煩惱 入住其中我不亂
原來其中有菩提 祇因我隨煩惱轉
禪在靜慮,其實即已涵蓋觀法;所謂思惟忖度,是由外之色塵緣起,進入感受而生不同觀想。所謂法門,方便初學,畢竟禪法自在,遇緣修治;有善巧,有方便,但及生死解脫,與道相應行。譬如: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作如是說,意旨在於「心起動」,首要遠諸自我意識,不可以否定情識而作用,淪陷「空亡」境地;必須先從「有所住」之內容,行深入認識,徹底明了,清晰所住之「有」;進而思惟忖度,於中發現利害樞機;是則深入認識,即是觀門,即得智道慧力;入住寂靜,不生滅,不障礙之大自在情識,成滿心念之莊嚴而成清淨境地!
起心動念,即色塵緣境,於心念的起動,作持在道,即生覺悟;作持在業,即生煩惱。所謂隨緣不變,須具善巧方便之德養;不變隨緣,須有戒定慧之基礎。因此,開啟明心淨念之行門,入明心見性之功德林,禪觀是必修課題;然而,究竟觀法,所依要門,是否有本可循?若說有,業道不辨;若說無,扼煞天下人。是故,不妨老實平直,在「心」在「念」起動之時,於中下功夫;加上「定」之基礎,或許能夠抓住少許;即使初學難入堂奧,祇少不至撿拾古人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