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二十八)

十五、漫談清代《按摩經》

《按摩經》可以說是推拿按摩的經典著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自古即有《黃帝歧伯按摩經》十卷,但此中醫典籍早已失傳,目前在民間流傳的是清代的

《按摩經》。這本著作的成書時間也有不同說法,有說成書於康熙初期者,至今三百餘年;另一說為成書於康熙、嘉慶年間,其間經過增修,至今約有兩百年左右,作者不詳。這部著作包含本文及24種手法說明,而本文是以歌訣的方式出現,故它可分為按摩歌訣及按摩手法兩個部份。個人在網路查經絡推拿的相關資料中,無意間查到按摩經的部份內容,於是進一步利用搜索網站以“按摩經”為關鍵字查詢,查到一些有關這本著作的資料,由於受益良多,故願將一些微薄心得提出來分享。

這部《按摩經》是流傳在民間的,正規的推拿學書中並未提到此著作。正如管理學中的許多“定律”,如二八定律、體積定律等,在正規的管理學教科書是不提的,因為學術上的定律,是十分嚴謹的。而一部經典,必須是公認的,也就是各領域學者所共同認可的,才能形成一本所謂的經典著作。因此,這部《按摩經》的流傳,是在民間形成,由於它具有普遍的實用價值,並被公認(或默認)是最好的一本按摩著作,因此才能以經典的名稱流傳下來。又例如,小兒按摩是個較專業的按摩次領域,專門著作也多,而小兒按摩經也正是其中的經典著作。

《按摩經》歌訣一開始即說明按摩與氣血、經絡的關係,首先提到的是人體的經絡,當經絡不通(氣滯血凝)時,人會產生各種毛病,可使用適當的按摩手法來疏通:

古人留下按摩經,一般手法人不明,

人身經絡有十二,三百六十五絡通,

周流一日零一夜,氣滯血凝病即生。

腫痛有餘古來理,酸麻之間氣血行,

不用湯藥來導引,按摩順得手法平,

手法深淺按住病,重按輕抬要少停。

余今按摩已多載,釀作歌訣傳後生,

學者如能明此訣,療病猶如火化冰,

庸醫多不明此理,莫把按摩術看輕。

人體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形成一個運行氣血的經絡系統,溝通臟腑與體表四肢,日夜在體內中運行。若氣血足,經絡通,則人身體健康;若經絡不通,則氣滯血凝,即會產生各種毛病,包含腫痛、酸麻等。古人利用推拿按摩的手法,來調理這些毛病,手法包括深淺、輕重、連續與暫停等。經絡上病位深淺的判斷、按摩時手法輕重的斟酌、按摩時間的多寡及其連續暫停等,是需要知識經驗的累積的,多一分用心,多一分的分析、認識、探討,就會有多一分的體會。有人說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在保健上,被保健者也是經絡保健者最好的老師。例如經絡穴位保健是否有效,一個主要的標準是“按而應之,痛而解之”,而應之以酸麻脹痛,及是否能得到緩解的保健效果,是由被保健者來決定的。正如企業的績效,不是由企業主觀的決定,而要由顧客及實際績效來決定是一樣的。經絡保健需要許多知識經驗的累積,多看、多做、多聽,正是保健的一個主要關鍵。例如按摩內關穴、合谷穴等,三年多前初學時,自認為按得還不錯,但經過三、四年後,再按這些平時常按的穴位,卻覺得以前沒能按好。又例如心包經的大陵穴,也是最近按壓時,才覺得有真正按對的感覺。

 在台灣除傳統中醫外,國術舘的林立,說明了推拿按摩等民俗療法的普遍,同時也說明了按摩較受人看輕的現象。一般人常是看了西醫、中醫,得不到滿意的療效後,才選擇到國術舘去處理酸痛等問題。

其實,自古以來,按摩即是一種正規的治病的方法。《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篇〉裡提到: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

 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

其民食雜而不勞,

 故其病多痿厥寒熱。

其治宜導引按蹻

中央之地較平坦、多濕,人民吃五穀雜糧,勞動較為不足,筋肉並不健壯,容易有酸痛等毛病,而且容易受外在寒熱影響而畏寒發熱(容易感冒等)。這種地域的病,使用導引或按摩法來對治最佳。導引相當於今日的氣功,包含內、外功(吐納及保健功等),而按蹻即是推拿按摩法。

由此可知,按摩本為一種古代的治病方式,《黃帝歧伯按摩經》的失傳,或對按摩的定位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禮失求諸野”,推拿按摩在民間的廣為流傳,成為一種常見的民俗療法,對受到疼痛之苦的人們,亦是一個不錯的另類選擇。而針灸推拿系的設立,使得植基於經絡學、腧穴學的經絡推拿能與針灸並列,對推拿按摩地位的提升,有著一定的作用。

 從學習經絡保健的角度來看,推拿治病是一種專業,需要專精的醫學知識與訓練,而經絡保健按摩則以簡易的保健法為主,對治的主要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這本《按摩經》的歌訣部份極適合經絡保健者的參考,而手法部份有些較為專業,故手法部份,個人只選取部份較適合保健的簡易手法來介紹,專業部份則留待較專業的人士作更深入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