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捨我、無我

    學佛的重點就是在於一個“我”,學佛如果只是講求學什麼法門或者誦什麼經、拜什麼懺,那只是佛教徒的行為,不是學佛者的行為。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80期2013年8月刊

學佛的重點就是在於一個“我”,學佛如果只是講求學什麼法門或者誦什麼經、拜什麼懺,那只是佛教徒的行為,不是學佛者的行為。學佛就是要學了怎麼去覺悟!為什麼要覺悟?因為人是帶著業來到人間的,當然就會隨著業的力量,在跟人與事打交道時,就會有很多的缺失,不是傷害別人,就是自己受到傷害。而談“因果、因緣”、談“解脫”、談“了生脫死”等等,說來說去都是為了一個“我”;所以如果一個學佛行者只是隨著那個“我”在過日子的話,即使出家一百年也還是那個我。出家了,雖然要想成佛成菩薩不是那麼容易,可是也並不是那麼難,這就關係到個人業力的不同。

一般說來,人是隨著“業力”來到世間,可是也不能否定我們的根性裡沒有“道”,我們的根性裡面也有“道”;但如果把自己抬得很高,認為自己是再來人,是再來的菩薩,就很容易造成“所知障”,被自己的那個我所障;如果一味的歸咎自己的業障太重,那很可能一輩子就是煩惱,在這種情況之下該怎麼辦?所以就必須要先認識那個“我”!所有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律論幾乎都是在談“我”的問題;就像生活中,每當要表示意見時,我們總會說:「我認為怎樣,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喜歡、我不喜歡」……,都會把“我”擺在前面,一輩子幾乎是為了那個“我”而活!學佛的目的不是要你否定那個我,而是怎麼去認識我、瞭解我,把關於“我”所有的“有”的現象搞清楚,不管在任何環境、任何時間,你都有機會去發現那個我,而這就是要在每個當下去把握,要這麼做你才是一個修行辦道的人!

如果只是依於傳統告訴我們的:「業障太重,去誦經、禮懺、念佛、念咒就可以消除業障!」若以一個佛教徒來講還說得過去,如果以一個學佛的行者來講就錯了!因為誦經也好、禮懺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是當自己做不了主時,在那個時刻暫時依賴的一些方法,不管念經或者拜懺、修什麼法門,在那個時刻沒有去造業而已,一旦不做這些功課時,同樣還是隨著業在那裡轉,尤其承受業的時刻本來就不好受;就因為不好受,才會隨業而再造業,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清淨業。所以我今天才提出“有我、捨我、無我”的法義。

一個人有“我”是必然的,不管是業的我或者是道的我,當然不可能否定它、忘了它;學佛的目的就是「從“有我”到“捨我”而後“無我”」;先要把“有我”搞清楚了,你才有“捨”的本錢;不要以為“捨”很容易做到,其實“捨我”是很難的事!因為我們的本錢就是一個“我”作為自己的後盾,這種本錢人人都有,而學佛的本錢就不一樣,是怎麼樣轉迷惑為覺悟!而在“轉”的本錢上你就必須要學佛──學佛陀的道理方法,也就是學佛陀的智慧。那什麼是“有我”呢?幾乎任何一個時間,甚至於每一個剎那,當我們的意念生起的時候,都少不了一個“我”,“我”在什麼時候會顯現?很容易發現!當別人有一個言語、一個動作,甚至於一個眼神、表情時,你那個“我”都會起動、都會產生反應!

以世俗來說“我”,總認為小我太自私了,大我才可以做事,好比為人服務的精神,其實那還是以“我”的方式去行為,不管是事的行為或者是理的行為;所以,世間的我,只要是人都是相同的,只是每個“我”的成分力量不同;那麼我們在什麼時刻去分辨?又怎麼去把握呢?其實有時在講話,或者是碰到什麼問題得罪了人家,發覺自己好像不對,但是會不會承認呢?可能還會找一些理由來搪塞:「我不是有意的!我本來不是這個意思!」何不想想?既然不是有意的,怎麼會出現這種行為?既然不是這個意思為什麼表現的卻是這個意思?無非是自我的業力太強,起心動念,也就是“我”意識究竟有多大,可見其嚴重性的成分!為什麼你們的道業不能提昇?業還是那麼重?因為只是隨著業力的自我在過日子!從來捨不得放棄那個“我”,好像那個我一捨棄了,自己就變得很卑賤,會比別人矮一截似的。

世俗有句話“謙虛就是美德”,什麼叫做謙虛?都是尊別人為上,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之所以擁有強烈的我,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唯恐自己比別人矮,比別人低下,好像別人高高在上你就沒有面子;其實真正一個有修養的人是深藏不露的!你們曉得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認為天下萬物都比他好,他見著那馬牛羊都禮拜牠們,為什麼?他說馬牛羊都有佛性,只是暫時迷失而已,這些馬牛羊可能將來都比我成道得快!你們有這種精神嗎?自我調理了多少?不管處在什麼時間地點,什麼環境,幾乎都是把一個“我”先擺在前面,唯恐別人會侵犯你什麼,唯恐別人瞧不起、看輕你;想想看:如此道怎麼會提昇?智慧怎麼會增加?所以才會一直處在煩惱中過日子!

 什麼是“捨我”?捨我不是說不要那個我,“捨”是放捨,當別人表示任何的意見,千萬不要先去挑剔人家,或者是辯白,先把自己心胸放開,讓“我意識”不要表現出來,那才叫做放捨!為什麼特別強調“僧伽”這個名詞?大家都知道“僧伽”是指出家人,其實不是的,凡是一個和睦相處的團體就叫做僧伽!為什麼特別強調“和睦相處”?因為來自四方八面不同家庭的份子,每一個人幾乎都不相同,要聚在一起,並能和睦相處就不容易,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就是我一開始講的,在乎那個“我”,因為“有我”!出家就是教你怎麼樣去面對、認識、瞭解那個我,尤其在任何一個當下怎麼樣去調整那個我,因為人在沒有成道之前,自我的情況大致上是大同小異的,唯一不同的是個人下的功夫,修養的內容不同。如果修養好一點表現就好一點,修養不夠就叫人家討厭,就是那麼簡單!

尤其很多人認為做自了漢總可以吧?這在台灣是最大的笑話!真正做自了漢有那麼容易嗎?那要能夠自己了生脫死,而“離塵離垢”有那麼容易嗎?如果動不動就把自我擺在前面,能做自了漢嗎?成就“阿羅漢”是“無學位”,想做自了漢也沒有那麼容易的!何況在中國,所謂“大乘佛法”的熏習之下,是以“菩薩道”作為修養的一個指標,當然我並不要求你要成“聲聞乘”或者“菩薩乘”,這完全在乎你自己。可是不管怎麼樣,如果不能把“有我”先捨棄,最後達到“無我”的境界的話,肯定什麼也成不了!最後還是個業障鬼。“六波羅蜜”中有一個“忍波羅蜜”,如果世俗的忍都做不到,何況佛法所說的“無生法忍”?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有我!這點如果不能突破,不管是“見道”、“成道”都沒有機會,反而會離道愈來愈遠!為什麼?因為你還是跟普通人一樣,還是隨著業力在打轉,凡事都把自我先擺在前面。你們看!我寫了很多有關“我”的問題,還提出了很多的方法,比如“學佛方程式”,既然我給它取名字叫“學佛方程式”,就可以去想,你該怎麼去面對自我?怎麼去學習?我發明了那麼多對“我”的認識與瞭解、也就是對“我”的調理、突破下手的重點,告訴你怎麼去做,尤其在我的作品裡都可以找得到資料,為什麼到現在,大家的“我意識”還是那麼強?很簡單!看我的書能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的這個人就很不容易,何況還要從我寫的書裡去發現“法義在哪裡”!

因此放不下就是捨不得,能捨得就放得下,對自我太珍惜、太維護了,唯恐那個“我”有一點點傷害,怎麼能夠改變自己?所以捨不得放下“我”的人,就會一天到晚在聲色中討生活;何謂聲色?就是循耳朵聽的聲音、眼睛看的一切,如果每天在聲色裡討生活過日子,既然看人家、聽人家的,為什麼不能把他當成一個借鏡?那不就是調整自己最好的方法!你能看到人家的缺點,為什麼不能看出自己的缺點?能看到別人的優點,為什麼不能發揮自己的優點?始終以自我意識隨著業轉,好像抓住了道在行道,其實還是一個自我意識,為什麼?因為用自我意識去看道,怎能體悟道的風範、境界與可能的內容?譬如我寫的《雲水悠悠》,等於是介紹我自己,很多人喜歡看,看了也法喜充滿,其實大多是看熱鬧,真正面對的時候就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了!

一般所謂觀行,都是講得很神妙,其實觀行沒有那麼神妙,只是說以一個人的認識的能力來看,我們認識的能力它有深度,由淺的看法、深的看法、再深的看法,進而可以深到不可思議,達到那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那就是我們講的“觀法”;可是我們不能一開始就可以進入到不可思議的境界,剛開始,我們還是要從──依自己的能力慢慢去認識,這種認識,可能是自我意識,因為自己的分別心而產生的計較執著,那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個裡面,有一個什麼問題呢?分別心!這個分別心的力量是什麼?說起分別心,它一定有一個發起的力量,就是我們的知識經驗,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識;所以自我意識的內涵就是知識經驗,把這個知識經驗發揮成為力量,那就可以產生你的自我意識,就是分別的一種力量,這道理我們必須要把握!這是一些原理原則。這些如果把握得好,那你在理門也好、行門也好,你才知道怎麼樣去使自己慢慢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