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法相學27-心不相應行法(八)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還是談百法,現在來介紹“心不相應行法”中 的“方”,方就是方位;一般談東、南、西、北四方,但在經典裡是談十方。所謂十方就是以東南西北四方為準,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謂之八方,再加“上、下”二方,總合為十方。在此特別強調,所謂 “方”不是談方向,而是談方位,也就是以一個範圍來定位,不是所謂的取向。那麼“方”以方位而言,於心怎麼會是不相應行?就要瞭解人往往在意念上的分別,每個人都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也不會一樣。

譬如任何的環境中,宴會、開會或者一個什麼樣的場所,都會分大、小,即使佛陀在世講經說法時,也有所謂的上首、上座,這都關係到方位。再者,以世俗而言,譬如蓋一棟房子,看到這一年有利東邊或者南邊、西邊、北邊,認為大門開在這個方向就很有利,能獲財氣或者人丁旺盛,都是用這種方式去看。不過有一個問題,很多看方位的人,如果看房子蓋的那一年,大門的方向適合某一方,但目前一般人迷信於方位,常常運氣不好或是不賺錢、生病了,總會找理由,懷疑是不是這個房子方向不對,大門開得不好,原來的房子是朝南,現在一看黃曆說今年是大利東方,結果就用這種方式去看方位。

房子蓋的那一年,如果是大利南方,是不是每一年的黃曆以方位而言,都是利於南方?每一年都不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把方位看得死死的,就會說今年大門方向不對,是不是要把大門給改了?假使每一年方向都不對,是不是一間房子乾脆四面八方都開門?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假使一間房子四四方方有東南西北,萬一說今年大利東西或者大利東南,不利西北,那怎麼辦?問題就在於不瞭解方位是什麼?其實方位是配合時節、因緣來的,絕不是因方位,一間房子就年年哪個方位對或不對!不是用這種方式去看。

   尤其在台灣特別強調風水的問題,風水也是談方位,家裡一有點什麼事,就歸咎到是不是先人墳墓葬得不好,方向不對?在台灣經常會發生墳墓要轉換方向的事,甚至某人的父親、母親過世了,埋葬的地方,當時看風水覺得非常好;可是像台灣競選總統也好、民意代表也好、政務官或者是什麼首長,落選了就認為風水方位有問題,假使當選了就稱讚這個風水的方位好,這是什麼世界?我常感覺這是一個亂七八糟的世界,為什麼?剛剛說方位如果以房子不動的建築物、墳墓來看,談方位就算迷信於這些,也只能以起造的當年來看,不是今年、明年、哪一年,結果都不一樣就的感覺方位錯了,有問題了,這就是為什麼“於心不相應行”!就是因為迷跟覺的差別。

再看下面一個“數”,這個“數”我們講數目字,其實就是講一種單位,譬如講斤兩、磅或隻,或某一個單位的數目字,可是為什麼這個數目字於心不相應行?必須要瞭解,每一個國家、地區,甚至於某一些民族性或者某一些地方上的風俗習慣,往往都關係到度量衡單位的說法不一樣。雖然現在說整個地球已成為一個地球村,其實還是每一個國家、地區都不一樣。譬如說講份量有講公斤的,在台灣還有講台斤的,還有講“磅”,譬如講一磅或者是一斤、一公斤,其實這些單位究竟是誰訂的?究竟要以什麼為標準?再看譬如一個報表,報這些財務上的問題,往往後面一個單位會寫元,就是以一塊錢為單位,以十為單位、或以百為單位、甚至於以千、萬,還有十萬、百萬…億,都會在這個旁邊註明另外的數目字,做為單位,這種單位我們稱為數目字。現在常有一個這麼的說法,譬如說某歌星或者影星,現在代表一個什麼產品代言,他的酬勞可能八位數字,甚至於九位數字,其實八位數字、九位數字幾乎都是以一元為單位,那為什麼不講多少元?

再看這些銀行或者是政府的財經機構,常常報出一個預算,有的是以千萬為單位,有的是以億為單位,就會發現只是看數目字不夠,還必須要瞭解它是以什麼為單位;可是往往涉及到這些數,還要想到一些問題;“數”,譬如以年齡來講,人一定是以一歲一歲來做為單位,說這個人過了幾十歲,這是以人而言,如果人的壽命是以一歲為單位的話,最多活到一百多歲那就是很長壽了,可是看看一些化石,要追究它的數目字,動不動就是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還有幾百萬年的,這一些數目字究竟說明什麼?就是說“數”只是個概念,真正要把握的這個數跟你有什麼關係?!

你真正能去理解的關係,就在乎那個單位,如果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就很容易造成只是在數目字上打轉。看看經典上面有一些數目字,譬如說百、千、萬、億,甚至無量無邊,這裡面都涉及到數,可是它的單位是什麼?單位有幾個差別,一個是“劫”,就是劫波,一個是“由旬”,這是一些基本單位。

劫是以一因受一果謂之一劫,這是一個最小的單位,那一由旬呢?通常在數目字上會涉及到什麼?以中國的計算法,應該是“億,”就是萬萬為億的那個數目字,可是在印度不是這麼說,在印度一由旬就是一萬,這個數目字就差得太遠,這都是因為一個環境、一個地區,甚至所謂一個國家,本來的計算方法就有差別,所以經典談到這個“數”幾乎都很嚇人;舉一個例子:說人在正法時期有八萬四千歲,真的就有八萬四千歲嗎?百歲都不容易呢!就要瞭解它說的這一個“歲”,是以一因果而言,也就是劫,譬如說八萬四千歲應該說他所受的因果,以八萬四千做為基礎的話,他增加一歲跟減少一歲,是在這個上面去看,而不是說有八萬四千歲。

所以正法時期通常以八萬四千來講,以八萬四千為基礎,有增;那末法就有減,這個增與減是關係到因果,如果不瞭解一因果就是一個小劫的話,就等於說八萬四千歲,在正法時期就八萬四千零一歲了,那就錯了!所謂增就是從一歲開始,以原有的八萬四千為基數,就等於少了一歲了,就是少了一個因果感報,如果減的話,反而變成一種增的意思,原來八萬四千的劫波做為基礎的話,末法時期反而會數目字愈來愈大,而不是小。所以這個增與減如果搞不清楚,談心不相應行法中之數跟我們對一些經典道理上的方法理解,就完全沒有辦法去理解。

再看下面一個談“時”,“時”就是時間,可是要瞭解這個時間是涉及到什麼?涉及到現代人去分別的一種認識。譬如講一年、一月、一日、一小時或者是一分鐘、一秒鐘,以至於一剎那,這都是時間,為什麼要談這些?因為以學佛人來講,常常說人一念之所起是好、是壞、是善、是惡?或者是佛、是魔?往往在一念之間,這個一念究竟多少?多長?以時間來計算可能是一剎那,可能是一秒鐘、一分鐘,甚至於可能幾個月,還不一定能夠把我們一念之間,能夠辨別得很清楚,為什麼?既然一念之間顯現出來了,怎麼說還不能把握?意念起很容易,意念的維持那就很難了,譬如發起一份歡喜心,往往顯現於一剎那,可是在這個時間上究竟能維持多久、把握多久?所以談“時”,講的是時間,不是講年、月、日,以這些來做分別,而是事實上關係到你的一念的時間大概多久?所以看經典,容易搞錯的就以為談時就是時間,談數就是數目字,談方就是東南西北,就變成這個樣了!但是唯識學裡為什麼要談這一些?為什麼說於心不相應行?

舉個成語來說:“一刻值千金”,一刻如果以現在的數目字來講,是十五分鐘,其實這個一刻並不是以十五分鐘來計算的,這個一刻是什麼?過去用沙漏計時,沙漏外面的容器有一格一格,是用刀刻上去的,當這個沙漏漏下來,一格就叫一刻,現在就把它定位於十五分鐘,我當然沒有試驗過,十五分鐘跟那個一刻是不是相等的時間?現在我們談的是這個一刻值千金,是在這一刻的時間裡,你在那裡做什麼?如果只是在玩樂,可能會感覺時間太短,如果是在坐監獄受刑就會感覺時間太長,如果要珍惜它的話,的確,時間真的過得太快!如果不在意的話,好像還有明天,所以我曾講「現在台灣流行一句話──“明天會更好”。」我並不贊成!為什麼?你今天是不是很好?是不是比昨天好?如果今天都好不起來,明天怎麼會更好?那就是對於時間把握了多少?珍惜了多少?這是我們談“時”的問題。

其次再談和合的問題, “和合”通常是以因與緣配合得很恰當,相應的話就叫做和合;事實上,在梵文中一般音譯為僧伽,“僧伽”我們去探討,以法來說,就是“和合”,可是這個和合不是單一的和合,而是許多在一起的和合,稱之為眾和合,所以眾和合往往就翻成“僧伽”。很多人認為僧伽就是出家人,其實“僧伽”兩個字翻出來是叫做幾個人在一起,能和和氣氣相處,但是它的法義在哪裡?法義是在修行辦道,所以,所謂僧伽,就是三個或者四個人以上就謂之僧伽,其實“僧伽”是一個名詞,只不過是要求須三個或者四個以上,大夥兒在一起修行辦道,是它的法義,我們曉得修行辦道還得要分別,是屬於佛教的道還其他宗教的道?如果本身是一個出家人,卻去修別的宗教的道,以佛教而言,你是佛教的出家人,結果修的是別的宗教的道,這就變成有違和合了!也就是所謂的附佛外道。

總之,“和合”的本身,要瞭解它的整體性是在饒益!不是表面的一個相上的認知而已,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