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三十五)

主要收獲 

 看完按摩經,我的主要收獲有三方面:一是胸腹的保健,二是經筋的保健,三是對氣血方面的認識。過去我學經絡保健時,是從十二經絡及經穴的保健開始,尤其是手肘、腳關節以下的穴位,更是保健的重點。後來才逐步注意到背俞穴、腹募穴、及五十肩、網球手、電腦手、退化性關節炎等相關經絡及穴位的保健,對胸腹部的保健較為生疏,也較沒把握。看了按摩經以後,使我對胸腹的保健,有了較清楚的輪廓。如圖一所示,在胸部,按摩經提到的穴位有人迎、水突、缺盆、雲門、極泉、大包等穴,在上腹部的有巨闕、上脘、中脘、下脘、石關、期門等穴,下腹部則有神闕、肓俞、氣海、曲骨、氣沖等穴位。由此觀之,胸腹的保健重點可分為上中下三部份,上方包括人迎、水突、缺盆、雲門等穴,是胸臂氣血相通的樞杻點;下方包含曲骨、氣沖等,是腹腿氣血相通的關鍵點,可泄小腹之氣;而中間則包括在任脈上的巨闕、三脘、神闕、氣海與腎經上的石關、肓俞等穴,按後能驅使邪氣下行。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按定人迎、水突時,因這兩個穴位在前頸部筋肉較單薄之處,故力道宜輕不宜重。

由於按摩經提到了許多有關經筋的按摩,包含平肩大筋、肩頭寸許大筋、肩端骨橫筋、背部膀胱大筋、腎俞旁斜筋、同乳大筋、帶脈大筋、陰股大筋、陰陵泉筋、陽陵泉小筋、及承山、踝上大筋等,使我注意到經筋的保養。之前由於在酸痛保健過程中,了解到許多的酸痛是由受傷所造成的,這在經絡上是歸結到阿是穴,但對於較大面積的受傷點,全由阿是穴來涵蓋,實有不足之處;於是我開始去查閱靈樞經中有關經筋的描述,並在網路上查到十二經筋圖,依據經筋圖去做酸痛保健後,效果十分良好。後來又查到了宣教授等人提出的軟組織無菌性發炎疼痛學說,於是結合十二經筋、按摩經、及這個軟組織疼痛學說,形成了我經筋保健的依據,對酸痛的經絡保健獲益良多。

例如落枕或頸椎酸痛的保健,我會先取在頸部的膽經及膀胱經先做保健。在膽經方面,先取肩井、風池這兩個穴位及這段的經絡;在膀胱經方面,則取肺俞、風門、大杼、天柱等穴位,及這段的膀胱經。若酸痛範圍較大,則會取翳風、天牖、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附近穴位保健。若較為疼痛時,則會考慮先取手背上的落枕穴、腳部胃經上的條口穴(肩凝穴)、或取膽經上的絕骨穴等,以先緩解疼痛。在經筋的保健上,則以平肩大筋為保健重點,並以拿法等取頸背的斜方肌及缺盆上方的乳突肌等。按摩經手法十八式提到:

十八、開籠放鳥

用兩手將肩頭大筋抓起大痛,此肩井穴也,真氣所聚。

氣聚而不散,如籠罩閉門,令人心痛,手足拘緊,陣陣昏迷,不省人事。

用手將肩頭大筋抓起,令患人痛楚,咳聲,

使氣散血行,各歸本經,豈有不平哉。

抓平肩大筋需要一點力道,抓起後十分疼痛時,代表邪氣聚集在這段經筋,故會造成心痛、手足拘緊等症狀,抓起後又痛又咳時,代表邪氣由聚而散,氣血再度通行,肩頭疼痛可得到真正的緩解。

在穴位保健時,過去我著重在穴位的按揉,穴位都在凹陷處,故按穴位主要找凹陷處按,當顯著得氣時,則加強按揉這個穴位。看了按摩經之後,在按揉穴位時,會注意到穴位旁的經筋,並同時撥動這個經筋。按摩經提到陰陵泉穴時:

陰陵穴在麥輔骨,手指振動筋有聲,

正面按摩通到底,肚腹之中氣自通。

按此穴可用手指振動陰陵泉旁的經筋,對腸胃的保健效果有時十分的顯著。又例如:

陽陵泉在膝外側,振動小筋痛難當。

按揉陽陵泉時,順便彈撥此穴旁的小經筋,對脅肋痛也會有緩解的保健效果。故按揉穴位時,若能同時撥動穴位旁的經筋,常可提高保健的效果。

 按摩經對於按摩、經絡穴位、氣血的關係談論很多,一開始即提到十二經絡、氣血周流全身、及按摩手法等:

人身經絡有十二,三百六十五絡通,

周流一日零一夜,氣滯血凝病即生。

腫痛有餘古來理,酸麻之間氣血行,

不用湯藥來導引,按摩順得手法平。

最後也提到了按摩的主要功能在調陰陽氣:

按摩能調陰陽氣,總使氣血歸位鄉,

運妙手功勝良藥,著手成春變安康。

並總歸到使氣血歸位鄉。這裡的能調陰陽氣,依一般對陰陽的看法,是一種較為抽象、匯總旳觀點,它包含表裡、寒熱、虛實等。其實,就個人理解,這裡的陰陽氣可指人體的正邪之氣,以此觀點來理解按摩經,較能貫通全文意旨。

 例如,在第五式手法中,按摩經提到:

夫人身之正氣,如天下之居民,搖而不動,自然經營也。

邪氣如賊奪家劫舍,正邪焉得不鬥爭哉。

正邪相間,經絡不和,豈能相安。

以手法按之,亂動者,即邪氣也。

重按輕抬慢慢去之,使邪氣散而正氣強也。

使邪氣散而正氣強,正是按摩能調陰陽氣的銓釋。再對照本文前述的第十八式手法,文中“真氣所聚”,指的是人身正氣;而“氣聚而不散”指的則是邪氣造成種種病症。按摩能使邪氣散,正氣強,使十二經絡氣血能各歸本經,正常運行,故能得到身體的安康。

 按摩調陰陽氣時,要注意到使邪氣消散的途徑,才不會造成問題。例如

六腑氣閉,上下不能流通,不宜手法按摩,按之疼痛,

不下反上壅,嘔逆痰涎不已。

用手大指從大腿窩裏氣沖穴,有動脈應手,

重按輕抬無度,引氣下降,亦止沸去薪之法也。

這裡指的是“小腹不宜按摩法”,因為按了以後,邪氣不往下消散,反而流竄到中上焦,造成嘔逆痰涎等,故應按氣沖穴,才能引邪氣下行,以調和陰陽氣。可見,按摩經在調和陰陽氣方面,提出了極為珍貴的見解,值得仔細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