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的因果感報

    學佛的人,對「業」一詞,雖不陌生,但對「業」所含蓋繁複的內容,卻感到一頭霧水,混淆不清楚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84期2013年12月刊

學佛的人,對「業」一詞,雖不陌生,但對「業」所含蓋繁複的內容,卻感到一頭霧水,混淆不清楚,如:善業、惡業、無記業,引業、滿業、表業、無表業,福業、非福業、不動業,黑業、白業、黑白業、白白業...等。

業,就是人的身口意行為會有所造作,而完成的結果,稱為業。業一般說有三大類: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是作好的行為將來會受樂果,惡業是不好的會得苦果,無記業是善惡不能分辨的,而所受的果,就是有苦有樂,所以談業,有業因、業果的關係。但只談因果關係並不完整,還要談因緣法則的道理。例如:

社會上有很多人,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憑良心做人,似乎都是善,可是他的日子和生活卻不如那些作惡業的人,那些投機取巧、強搶豪奪、耍陰謀手段的人,為什麼過的日子反而比這些善業的人好?既作惡業會有果報,為什麼不能現在就報?就會產生這些疑問,頗難以去解釋的問題,因為這其中涉及因緣法則的道理。有一句話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意思是說緣還不具足,緣不貝足當然不會受果報,有的可能受一點報,而不一定完全報完。

例如:二人因為什麼事而爭吵,這是引業(依緣而引發的)的現象,爭吵的結果,會有兩種象:一種是有修養,一種是沒有修養。有修養的表現是,事情既然講不通,那就算了,而不吵下去,引業得到的結果,可以達到滿業(是一種定業,滿就是一個完成)。沒修養的現象是,繼續爭吵,激烈以至打架,甚至鬧出人命,得到惡的結果,也稱滿業。滿業是因引業而起,完成業的結果,有:

1、            黑業:是不清楚的。

2、            白業:是很明白的。

3、            黑白業:是好像清楚,但又不清楚的。

4、            白白業:是決定性的。

例如“交通意外事件。騎士們騎機車在街上,大家都依照交通規則行駛,但卻發生相撞事件,此中可以發現,有彼與此的關係;以黑業而言,於原因來講不太清楚,究竟是誰違反了交通規則?是不清楚的。白業,就是誰違反了交通規則。但這還是一個概念,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經鑑定之後呢?是黑白業還是白白業?就涉及到因果關係與因緣法則,當經過鑑定,發現彼此都有錯,叫做黑白業。白白業就是肯定是誰的錯,完成了一個業的果。所以滿業包括有黑業、白業、黑白業、白白業,引業就是以因緣法則而言。可知,談業不能只談因果關係,必須涉及因緣法則。

以上所說幾乎是談業因,而業的果報現象可分為福報與道的成就來說。從福德因緣來說果報現象有三類:福業、非福業、不動業。所謂福業,就是完成於善業的造作,如布施功德,以財物幫助他人,將來得到的福報,稱為福業。所謂非福業,就是法施,以個人的知識經驗去助人,得到的果報不同於福報,稱為非福業。福業是以色身來說,非福業是以法身來說。如果以計較執著之心去行財施、法施,所得的果報就是福業與非福業。若能以無相而行布施,即三輪體空(不執著於施者、受者與所施物),所得的果報,稱為不動業,不動並不是不受,而是隨順受,也就是隨因緣而受。例如:

報紙、電視媒體常會報導一個家庭發生了什麼意外,希望善心人士能夠捐款,做善事的人把錢寄到報社或電視媒體,可見這是一種福業,於色身的幫助,然這種維持色身的資財,可以多久?若能幫助他培養謀生的能力,或介紹工作給他,就能幫助他生存下去,這就是非福業。若施與者的念是清淨的,不想在報紙上或媒體上露面,未有此回報的心念,稱為不動業。

除了色身的果報外,還有法身(道)的成就,包括了有漏業、無漏業、非有漏非無漏業。所謂有漏業,是以菩種子來說,當菩提種子發起後,於修行的道路上,就在乎成就的差別:凡是人天方面的成就,稱為有漏業。若能進展到羅漢,甚至菩薩的成就,稱為無漏業。若達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稱為非有漏非無漏業。這是以道的成就差別來說。

所以業是一種造作,修行也是一種行為,二者皆稱之為羯摩。因此,上文所說的福業、非福業、不動業是以業的果報來說,而有漏業、無漏業、非有漏非無漏業,是以道的果報來說,這是業與道的差別。

此外,還有表業、無表業,是以現象上來說業。所謂表業,從表面上可以理解的,指身與口的行為造作能知的。無表業,是意念上造作而完成的,從表面看不出來,是內在的。一般來說,表業較容易把握,而無表業很難把握;例如有些人的身口表現蠻好,但內在意念的想法是完全不同,有句話說:「心口不一」或「口是心非」,皆關係到表業、無表業的現象。

總之,業的內容相當繁複,在生命的歷程中,依於每一個人的因緣,而有不同的際遇,不同的流程內涵;也就是所謂的因果報應,或說是業感現象。佛法中謂之業報。一切所作,不離因緣與因果,一切感報,循因得果,學佛與否,沒有任何一個人例外!即使其他宗教的信仰者,或無任何一個信仰者,都擺脫不了「業」的造作與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