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五大欲望

    色之所以迷惑人的道理,在於色塵、法塵、色法與五蘊的關係,而道理的關鍵性,是因人的貪欲所起,而貪欲起動的能源,來自人的無窮業力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90期2014年7月刊

一般說人的五大欲望,即財色名食睡,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五欲,是世間人不論東方西方,不管膚色種族,應該都沒有例外,如果一定要說有所分別,不過是輕重差異而已。

在佛法中說五欲,可分為二種:一種是色聲香味觸,一種是財色名食睡。色等五欲是於直接感觸而起,例如:眼睛所見到的物質形象,有男女之色,青黃赤白之色等;耳朵所聽到的音響韻律,有樂器、環珮與歌詠之聲等,鼻子所嗅到的香、臭、氣、氛等諸香;舌頭所辨別的酸、甜、苦、辣等味道;身體所接觸的柔、滑、冷、暖等觸感;在在都因外緣塵勞而生起好惡。

而財等五欲是依於內在的情感作用,表現出不同的分別意識,例如:每一個人的「我」看到或聽到什麼,因而生起嚮往並有追逐的欲望,像財勢的擁有,喜愛美好的人事物,追求名位的顯赫,佳餚的享受,睡眠的眷戀。一般人有了足夠的金錢,就想追求美色,享受齊人之福,又憑藉崇高的地位,沉淪於吃喝玩樂的宴會裡,躺在床上,且編織美好的夢境。

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原本是人活下去的理由,也是眾生情欲之源,更是修行人的障道因緣;基於五種欲求在現實生活中,具備了不可或缺的需求,主導了短暫生命的維繫力。

財是五欲之首,錢,誰不喜愛!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為了向錢看,誰都不擇手段!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深信金錢至上,一心一意想累積財富,導致互相欺騙,破壞彼此的信任。人們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忽略了一項事實:金錢只是達到目標的方法。大部分人不明了財富的本質、意義和目的,他們只熱衷一個目標,賺更多的錢。可是終究卻會感到挫折和迷惘,因為他們並不比貧窮時快樂,反而更煩躁不安。事實上,錢只能買到感官的歡愉,而非真正的幸福,除非能控制貪念。只要不停地追求物質滿足,就無法找到幸福,只會陷於編織的幻夢。

佛法中談色是指美好的人事物,包括俊男美女,富麗堂皇,綿繡山河等。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色,從物質,有形狀,有顏色,是止於「相」的分別意識。所謂色塵(是自然界的現象,物質的本體,如形狀、顏色、大小等一切事物、道理、方法都屬於此範圍。)源自法塵(是因緣發生的現象,精神的作用,如事物與道理構成的意義,如一棟房子、一張信用卡等。)的發生,而有色法(是心識分別的現象,人的心念,於物質的本體,精神的作用,發生正或負面的關係,所涉及的因緣和因果之法。)的變化;直到「心與色」相應行,才會興起「五蘊」而起作用。色之所以迷惑人的道理,在於色塵、法塵、色法與五蘊的關係,而道理的關鍵性,是因人的貪欲所起,而貪欲起動的能源,來自人的無窮業力;業力的形成,則是人無始以來所造作的累積的結果。

名,有名望、名位、名譽等,世人極力爭取名利、權勢,不惜出賣靈肉,以至作賤品德與教養的惡劣行為,普及於都市與城鄉的每一個角落。多少自以為聰明的人,總認為別人是傻瓜;富裕了自己,剝奪了別人;認為自己的命好,生來有貴氣。因此,不顧倫理道義,玩弄是非對錯;為了滿足貪得無厭的欲求,可以虧欠別人,甚至虧欠國家社會。

飲食誰也免不了!有人訴求填飽肚子,有人講究山珍海味,有人注重清淡營養;但現代的疾病卻千奇百怪,除了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外,另有罕見疾病,如漸凍人、妥瑞氏症(舞蹈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唐寶寶症等。有人說現代病是由於飲食錯誤,加上空氣、水質、西藥、農藥和化學品等污染,致使人體內酸鹼失衡,令人體細胞雖以生存,導致五臟六腑的功能急速衰退而引發各種疾病。如何吃?過去把肉類、牛奶、乳製品列為最主要的營養,但發現這些是各類癌症、心臟病引生的原因。有的說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的主張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在《青囊秘錄》謂,神醫華佗仙翁云:大醫者,道也。是以善醫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其次則醫未病;若以樹木之枝皮,花草之根檗,醫人疾病者,斯為下矣。可見心的調理最為重要。

談到睡,人如果三天不睡覺,一定會出現疲倦、情緒不穩、注意力無法集中、方向感消失,以及出現幻覺、錯覺等現象,可見充足的睡眠多麼重要。根據實驗,被剝奪睡眠的動物即使食物再好,幾天內也會死亡;媒體也經常報導年輕人在網咖店中,玩電腦遊戲三、四十小時,而猝死於座位上的新聞。我們想要身體健康,最遲於晚上十點前就該就寢,十一點以前進入熟睡狀態,肝臟才能充分獲得人體血液精華的滋潤,否則肝臟無法獲得充分休息與強化,肝功能必將愈來愈低落,終將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的病變。然而睡得過久也無益養生,反而頭昏腦漲,因為血液積聚在腦部的時間過長之故。據統計:每天睡眠超過十小時的人,百分之八十壽命都不長。

總之,欲乃業的根源,然眾生癡迷,於財色貪婪,於名聞利養追逐,於食之欲,好彼惡此,挑剔強求,乃至身病心苦,造成淺眠多夢,睡眠品質很差,無法一覺到天亮。所以,佛陀提示學佛的人,唯有出離欲,方得清淨。出離之道,不是逃避,不是否定,而是冷靜的面對,深入的認識,獲得突破性的發現,才能入於出離之道,成就解脫之後的清淨。所謂出離,重點在修正貪欲,不為世間的污染而束縛不安;基於造作的業因在貪欲,往往「欲」望難填,不擇手段,造成傷害他人,終究自己也受到傷害。所以佛法中告訴學佛者:遠諸貪欲,首習少欲;少欲無貪,終必清淨。當然,於貪欲修養至無貪,必須具備不犯(戒)、不亂(定)、不癡(慧)三大條件,方能轉貪為少,少而後無,以至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