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2期2014年9月刊
阿賴耶識,它就像一個倉庫,倉庫只是一個房子,一個空間。在這空間、倉庫裡堆上各式各樣的物品,動的、靜的,什麼都可以放進去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前面介紹了〈唯識的建立〉,現在來談〈八識的法義跟理論〉,也就是〈八識的義理〉。一般談八識都是從五根五塵轉變為識,完成六識再談七識、八識,這種談法不是對與錯的問題,雖然唯識學可以從八識,也可以從“前六識”說起,事實上談八識只有三個階段,因為阿賴耶識是第八識,末那識是第七識,意識是第六識,第六識的形成又包含了五根五塵轉識,這時才能稱之為識。所以五根五塵是包含在第六識裡面,所以它是三部分。
通常說到八識就會聯想:人已存在這八個識,而這八個識究竟在哪裡?如果一開始就先講五根五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那會容易混亂,所以要先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成為人?」而且還是一位官員或是民意代表?或者是一位從商的或從事其他的職業?還有的是出家人?所以一談到人就有這麼多不同的現象與問題,可見只談人的“概念”不行,首先要確定是什麼樣的人?法相如果沒有建立就去談唯識,那很容易搞混。譬如現在顯現的是出家的現象,也就是一個法相,但是出家之前呢?只是一個普通人,現在是一個“出家人”的法相,出家之前還有不同的法相,但是不要忘了在出家人的生命過程中,難道只有一個出家的相而已?那就只是一個表相了,其實裡面還涉及到法的問題,法相是其中有法,涉及到人與事或人生的過程。好比我出家到現在已超過八十年了,難道八十年前或三十年、五十年、幾十年前都是一個法相嗎?還是有不同的過程,每一個過程都有不同的法相。所以法相的建立不只是一個概念,如果你八十幾歲了,現在顯現的是出家八十多年的法相,是一個老和尚,那老和尚是怎麼形成的?是年紀老還是學佛的過程很久?或是對佛法不只是認識瞭解,而是在修養上的確有了成就的條件?否則只談相捨棄法,不能叫做法相。所以談唯識學不要先從眼耳鼻舌身來談,因為那是一個人的根本,一開始從第八識來認識這個人的法相,比較不會搞錯它的發展。
我們先看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是什麼?正確說法應叫做“無盡”,白話的解釋就是沒有時間與空間的範圍的限制,它包含了無量、無限、無邊,所以稱之為無盡。所以阿賴耶就是無盡的意思,如果單獨認識阿賴耶的“賴耶”,裡面又有蘊藏的“藏”之意,因此加上“阿”,說阿(ㄛ)也可以,只是唸阿(ㄚ)賴耶的人比較多,事實上標準的發音是阿(ㄛ)賴耶,發“ㄛ”比較好,為什麼?因為ㄛ是以“無”來翻譯的,本身是“無限”,意指不受限制、有超越性。因此“賴耶”就是“藏”,所以也有把第八識翻成“無盡藏”。很多的舉例都說第八識好像我們的腦袋瓜,其實不可以用這方式來說,腦袋瓜還是有限,無盡藏是無限。有限只是一個收藏具備的功能與條件,而第八識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它的內容不管有多少都可以放進去。腦袋瓜只是一個物質體,談人整個腦的神經系統倒可以,但是我要提醒各位,談整個腦袋瓜的神經系統是以現在世來談阿賴耶識,不是指無始以來的阿賴耶識。很多人會產生這個問題,譬如專門研究心理學的人說「佛教的第八識就是一個記憶識」,所以很多法師也把第八識當成記憶識,其實是錯的!因為記憶識裡面還有一個第七識“末那識”的存在,可見就不只是說阿賴耶了,也包含第七識,因此不能叫記憶識。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如果阿賴耶識是人腦的神經系統,叫做“記憶識”的話,我提出一個例證就知道這很難合乎邏輯,為什麼?腦神經系統是腦細胞組織起來的,如果說它是一個記憶識,那麼這些腦細胞不斷地在新陳代謝,但不是整個腦細胞一次完成全部的代謝,是分別代謝的。
從這個理論去看記憶識,就要問:這一批腦細胞收藏了什麼資訊放在腦細胞裡成為記憶?當腦細胞新陳代謝的時候,它又是怎麼移交的?也就是老死的腦細胞要交給新的腦細胞,並沒有這種移交的能力。所以佛法談阿賴耶識絕不可以把腦神經系統肯定說是阿賴耶識,或是記憶識;如果要將整個腦神經系統叫做阿賴耶識,我剛剛說那也只是現在世這階段,並不包含過去世,也就是你的前一生或無始以來的那些。因為如果以記憶識,以腦神經系統來講,人死了整個腦細胞也死了,記憶也沒有了,只是一個死人,就不能說它是個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是個無盡藏的識,它的基本理論是建立在無始以來你的所作所為,有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通通都藏在這阿賴耶識裡,即使這一生死了,並不表示過去所做的就同時消失,它還是存在裡面。所以講阿賴耶識要取一個名字的話,我們叫它“如來藏”,如來的解釋就是“如此的來、如此的去”,此中就有一個如如不動的東西要講。阿賴耶識不是有一個東西嗎?那個“有”是一個空相,不是一個存在的相,是你不能把握的!它真正的“有”是什麼?就是那些記憶資料,不管是好的、壞的、對的、錯的、善的、惡的,它只是一些資料。
再看阿賴耶識,它就像一個倉庫,倉庫只是一個房子,一個空間。在這空間、倉庫裡堆上各式各樣的物品,動的、靜的,什麼都可以放進去,但是能不能說這個庫房就是阿賴耶?庫房只是一個空間,以庫房的“空”而言,阿賴耶庫房裡存在的東西才叫“識”,所以講阿賴耶識其實就是一個空識,這空就像虛空一樣,也有說“如來藏”的意義來自虛空藏,虛空藏識就像太虛一樣,你看太虛有時有“風雲雨電、日月星辰”,有時什麼都沒有!事實上於“空”而言,它本身的確什麼都沒有,是依於一些因果報應、關係的問題,因緣法則變化作用的問題,才有虛空中顯現的風雲雨電、日月星辰。如果講阿賴耶識用這種方式來比喻,就很容易把握,它只是一個空相。那“識”又是什麼?是裡面存在的、會發生的現象,這些現象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講唯識法相,須先建立起法相的原因,因為任何一個法相就是一個可以認識了別的東西,所以法與相要合在一起才能談唯識,否則所談的唯識只是名相而已。就像講經說法,照著經文解釋,文字的法又在哪裡?如果不在乎“法”,只是談“相”,並沒有談到法義,就像談很多道理事實上沒有法義可言,因為道理只是一種知識、一種經驗,法義卻是運用知識經驗而發揮的作用。譬如以佛教的法義來說,可以幫助你了生脫死,讓原來的不自在,綁手綁腳的東西慢慢解開,而得解脫自在才是法義!所以我常說凡所有的起心動念,於理而言,世間有世間的,佛法有佛法的;但是凡所有的起心動念能「與道相應」,也只是談理,還要「與生死有關」,那就涉及到法義。可見與道相應還必須要行!“行”就必須靠法義才能了生脫死,所以跟生死有關係。因此《法華經》說:一部經你只要去念、去讀就能得到好處,其實那是理上的問題;於法義來講還必須深入,怎麼樣運用這些知識經驗,於理的基礎上進而發揮行為的動作,完成它的饒益性,這是唯識學跟別的學派不同的地方。
就可以發現阿賴耶識的本身,於理而言是講第八識、是無盡藏或如來藏,或是講像太虛一樣的空識,那你說究竟是哪一個?其實都是理上的問題,真正的法義是什麼?是說空相也好,如來藏、無盡藏也好,究竟裡面藏了什麼東西?那才是在唯識學上搬出法相的旨趣。這法相一搬出來就可以從理、義上去認識、去了別,而後肯定。所以談阿賴耶識,談的是裡面的種子性,叫作“如來藏”;正因為如來藏的本身就是談種子性,也就是種子存在的性質是善的還是惡的?是業還是道?如果是以業性、道性,善性、惡性來看種子性,必須要相應外面的緣,引發如來藏裡面的種子性。如果外面的緣是善,引發第八識業的種子就是善的種子;如果外緣是惡的,引發的就是惡的種子;外緣是道當然引發的是菩提種子。可見阿賴耶識裡存在的種子,事實上肯定就是兩種種子,一是業的,一是道的,所以須先要瞭解阿賴耶識是什麼?在相上、法上怎麼去認識?於相說它是如來藏也好、無盡藏也好,或像一個空相、太虛一樣,這也只是談理論而已;真正裡面藏有什麼,這關係到「要與道相應,要與生死有關」,就會涉及到法義的問題;所以談阿賴耶識只談名相不行,但是不談法相也永遠不瞭解法義。
譬如談人,因為人的第八識裡有種子,是業的種子,所以現在成為人。但只談相有什麼用?難道現在有人的種子就沒有畜生的種子、天道的種子?為什麼一定成為人的種子?這就涉及到法義了,進而去談為什麼會這麼形成?就不只是因與果的關係,還涉及到因緣的法則也就是剛剛說的外面的緣境是什麼,引發的種子就是什麼!那要看你所處的環境,並包含父母、兄弟、姊妹等親人或是整個家族的狀況。
可見只瞭解一個“人”的問題還不夠,還要瞭解是在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樣的環境所牽涉種種的緣,關鍵在因緣和合才能產生法,緣是善引發的是善;緣是惡引發的就是惡,當然這都還是以業來說,也就是外面的都是業緣,引發的就是業種子。如果是道緣,引發的就是道的種子了;可見必須先要把握第八識究竟在說什麼?為什麼專門建立起這說法,尤其不可以把阿賴耶識當成記憶識或是腦袋瓜的神經系統,基本的問題就是我剛剛說的,如果以現在世來談,腦的神經系統相同於阿賴耶識,但是一旦死了,這些都到哪裡去?所以它不是指就未來世,也不是過去世而言。真正講阿賴耶識是一個如來藏,像太虛一樣,而太空的本身永遠是存在的,但是裡面會顯現什麼那就涉及到因與緣的問題,引發因果的因的種子,而產生結果,這才是談八識一個基本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