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義種子(二)

    種子,「子」是一個果,「種」是一個因,種子的形成是有因有果,先要瞭解這個名詞。舉例來說,如一顆橘子,橘子本身是一個果,我們稱這叫做果;為什麼說它是從橘子樹上面成長、結成的一個果?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2期2014年9月刊

 

前面談到優生的問題在佛法上怎麼去看,當然歸根究底要談它的緣起是在乎種子的問題。種子,「子」是一個果,「種」是一個因,種子的形成是有因有果,先要瞭解這個名詞。舉例來說,如一顆橘子,橘子本身是一個果,我們稱這叫做果;為什麼說它是從橘子樹上面成長、結成的一個果? 這個果一定有它的因,不會一棵樹上面無緣無故長出一顆橘子來,一定這一顆橘子來自這一棵橘子樹;橘子樹的本身,一定要有一顆種子種下去,這一顆種子其實只能談是一個種因,口語說種子,要詳細的去分析,是一下都表現出來了。譬如這一棵橘子樹,種下一顆橘子的籽,這一顆籽有果相,可是它有橘的因,所以我們叫橘子那顆籽,有因有果;為什麼呢?它的果就是來自原來的橘子裡面所形成的籽,它的因是來自這一顆橘子,是成長於那一個橘子的種子,完成一棵樹再結出來的種子,所以說種是因、子是果。

為什麼要這麼談呢?因為有「本有種子」,有「新熏種子」的差別;所謂本有種子,這一棵橘子樹沒有形成之前,把一顆橘子裡面的籽,當成為種子,這叫做本有種子;當這一顆種子種到地裡面,發芽、成長,一直到開花結果,從原有的那顆本有種子成為樹到開花結果再結出來的橘子,這一個橘子是新生的,或者叫新熏的一個種子。為什麼要說它是一個種與子?因為有其種性與果相,以原有的那顆種子,這一個籽,種子的那顆籽是一個果相, 那顆籽是橘子的種性,是它的種因成為樹以後,開花再結出來的這個果相; 是什麼呢?是那個橘子。所以橘子的本身是一個果,橘子的種因在哪裡?就是在橘子裡面的那些種子;所以就有新熏習,或者新發生的種子。所以我們談種子,有本有的就是過去的,有新熏的就是現在的,這是對種子的認識。

從這上面就可以發現人的問題人若是一個果相,人的因在哪裡?人的因如果以生命的過程而言,是來自父親、母親,以母親而言她懷了一個嬰兒,嬰兒是一個果相,嬰兒的種子因就是業。因為有業,才會有果相,業因成果相。只是我們要知道,有本有的、有新生的不同;譬如以我而言,「我」是一個果相,真正要講我這個果相的種子因是什麼?是我的業,要談生命的過程現象呢?就是來自父親、母親;父親、母親又來自哪裡?跟我本身的種相跟種因一樣情況;父親有父親的父親跟母親,母親也有母親的父親跟母親,所以那是生命現象的成因,它不是一個人的種子的因跟果。

所以從果相上看,凡是能顯現的都是一種果相,可是不能捨棄有它的種子因,如果捨棄了種子因,那就是莫名其妙的發生。所以在經典上有一句話,沒有無因的果。為什麼?有果必有其因。可是有因不一定有果。為什麼呢?譬如有種子因,這個種子因不一定會成為果,為什麼?我們看以那些植物的種子而言,一把種子撒在地上,有的會發芽成長、會開花、結果,可是有的呢?就爛掉了。當然這又涉及到唯識學裡的一些專門學問,我們在這裡不談。以人而言有其種子因也不一定成為果,為什麼?譬如流產,譬如說胎死腹中,這都是可以去明瞭的,這是我們對種子的認識,其次要看種子的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

剛剛說種子,種是因、子是果,相互之間的因緣關係就是一個種與子的關係,也就是一個因與果的認識。這種因果關係,前面談到了有種因不一定會完成果,可是有果一定有種因,這種因果關係,為什麼會有這麼的不同? 當然涉及的因果關係問題非常多,只能夠作一些比較概念式的介紹。因為有因不一定有果,可是有果一定有因,它的原因、它的法理就是在因緣法則。因緣法則依於因緣來說,有因與緣、緣與緣、緣不斷發生的關係,還有因為時間、空間不同,有增上的關係,這是因緣法則的認知,可是在因與果上, 它不是單一的因果認識,一因一果,也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還有多因多果。

因果關係不能只說一因一果,談因緣法則也不能只談一個緣。以人而言,譬如這個孩子一直都很有出息、很聰明,關係到不管是專業的,任何的一種學問也好,表現的都是智慧;那你說這孩子他表現的智慧,是不是他一生下來就有這些呢?所以談本有種子跟新熏種子,就必須要談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前面的時段談過,種子性是不能改變的、不會改變的,可是﹁緣」是變化的。因為不同的時間、空間,所產生的緣就不一樣,往往是依因果而來說緣,也可以以因緣而說因果,就是本有種子跟新熏種子的問題。

譬如有些農家,鄉村的農家父親母親可能不識字,可是他的孩子很會讀書,而且長大以後滿有成就,怎麼形成的?他必須本身要能夠奮發圖強,如果以因緣來講,這個孩子這麼能讀書,而且可以說功名都成就,可是他的父母都不識字那怎麼可能呢?這裡面就要知道,本有種子跟新熏種子,它的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的問題;為什麼?父母不識字,生下的兒女他有機會受教育,他自己又肯向上,當然這就是新熏習的,不能夠說遺傳、基因改變…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

在任何的國家、地區都可以發現,有很多父親、母親在學術界都是專家,可是他的兒女不一定有出息,你說他的本有種子跟新熏種子,是不是關係到因果的問題、因緣的問題?所以談種子,要瞭解是因為有因果關係,這裡因果關係的發生,是在於因緣法則引發的。我們通常說人有一個如來藏, 如來藏裡面有不同的種子,有道的種子、有業的種子,可是道的種子要發出來,業的種子要發出來,它沒有一個排定的秩序,它是要依於因緣法則才會發出來。

所以依於外緣而引發如來藏裡的種子,相應之後就發生了這一個種子完成的果相,完成的果相不能只是看一個表面,只看表面就變成說是遺傳的問題、改良品種的問題了,就不是佛法的說法。佛法的說法不只是一個果相, 還有它的成因。所以從因去說明果相,從果相去探討它的成因,這裡面就有本有跟新熏的不同;可是這種本有也好,新熏也好,它一定有其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又涉及到必須要有因緣的法則才能完成,這個基本理論認識清楚就可以發現--譬如以我而言,在母親的肚子裡就確定了要出家,我的本有種子就是出家嗎?事實上在母親的肚子裡就是決定了出家,並不表示他是一個已經出家的一個胎兒,像我直到七歲之後才真正的出家,看這個果相,從我出生到我七歲之前的果相,到我七歲之後的果相,甚至於到我以後因為一種想不到的環境變化,成為軍人的果相,以後恢復本來面目的果相,都不相同。為什麼?就是因緣法則的差別,就是緣的不同,果相是隨緣而起變化。

人的如來藏裡有道、有業的種子,如果外面的緣是業,即使你有道的種子,也不一定會發出來,為什麼?因為要有道的緣。所以業有業的緣、道有道的緣,如果以如來藏的種子裡來講,剛好相應外面的緣,假使是業的緣很強烈的話,引發出來的是業,如果是道的緣很強烈的話,引發出來的就是道。所以有很多學佛的人,一聽到佛號或者一聽到什麼鐘聲,或者一看到佛像,就產生一種道心,為什麼?因為剛好所產生的緣很強烈,引發出來的就是道。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有這種緣,如果他的業不相應的話呢?敲鐘嘛,哪裡不敲?天主教也敲鐘,你說一個廟堂,人家也有教堂,你如果看到佛像,那只不過是泥塑木雕的,根本這一種外緣在他來講沒有強烈的這種感應,當然就不會產生一種緣的力量引發他如來藏裡面的種子。

所以有的人,很想出家,幾乎就是什麼都可以不要了;要出家,可是就是不能出家,為什麼?因為緣不具足,外面的緣關係到自己本身應該負起的責任、義務、權利,都使他沒有辦法跟這個因緣去契合而相應。也有很多人糊里糊塗出家,前一陣子,有人出家,大家一窩蜂跟著都去出家。看這種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是一種什麼現象?是一種不成熟、意外、差別的現象, 在佛法中叫什麼?叫做異熟。是一種異熟的現象,異熟的現象是不定相,如果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契合的話,肯定是一個相契相應的一個現象,不是一個變異的現象。所以看有的出家了、還俗了,這種因緣、因果,是一種異熟的現象,果相的形成,跟那個緣的力量,如果相互之間不能相契相應的話, 會產生變異,如果能相契相應的話就不會產生變異。

以我來講,在學校念書,根本那時候無所謂自己是不是個出家人,我沒有那種心念,也不會有另外一種心念---我是一個讀書的,在學校跟普通人一樣,也沒有這種意念。為什麼?因為我是一個出家人,所處的時間、空間,都是在出家的緣力裡面,以後到了軍隊也是如此,有很多機會跟世俗人一樣,因為這個因與果的關係跟因與緣的關係,是相契相應的,所以就不可能成為一種變異的現象。看看有很多出家,會出家又還俗,有的出家一直到終老;學佛的人也是如此,有的人開始學佛,學了一段時間以後感覺一無是處,可能就改信別的教了。也有從別的宗教轉到佛教來的,這都是關係到本有種子、新熏種子。可是這一種關係是來自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的相契跟相應,所以我們只談種子一定要知道種是一個種因,或者講種性,子是一個果相,能把握這個原則,那麼談種子,甚至於唯識學上所謂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就很容易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