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之道 第二十二集(下)

    所以面對「有」,常常會引用一些《圓覺經》裡的話,好比眼睛有毛病往往看東西,明明只有一個卻看成兩個;就像閩南話裡有一則笑話,好像人蹲在地上蹲久了,突然站起來,滿眼都是金條,結果抓不到半條,為什麼?眼睛看,不就是「有」嗎?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4期2014年11月刊

       圓覺之道談「有」跟「空」,是以《圓覺經》來講,比較偏於禪方面的思想,跟其他的教相有點差異。所以面對「有」,常常會引用一些《圓覺經》裡的話,好比眼睛有毛病往往看東西,明明只有一個卻看成兩個;就像閩南話裡有一則笑話,好像人蹲在地上蹲久了,突然站起來,滿眼都是金條,結果抓不到半條,為什麼?眼睛看,不就是「有」嗎?滿眼都是金星,那是幻覺,不是可以說得清楚的“如實的有”;你若說他眼睛有毛病,其實眼睛還是眼睛,只是原來的姿態改變,眼睛產生了另外一個現象。有一本書提到一件事,它說獅子、老虎為什麼會吃人?因為獅子、老虎看了動物,如果靜靜的待在那裡,這獅子、老虎不會吃牠,一定要所獵捕的動物在動,其實有沒有動呢?因為這也是老虎、獅子的一種習氣,牠們追捕獵物的時候,就是在一個動態中養成的習氣,所以牠們往往眼睛好像有毛病,其實不是眼睛有毛病,所以書上說:「為什麼老虎、獅子會吃人?」因為一個人站在牠的前面只要稍許一動,牠看到的你好像是兩個,牠一看到這種動向就會咬你。

       可見對老虎、獅子的認識,如果沒有這些知識經驗,以為老虎、獅子不會吃人啦!為什麼?尤其是迷信的佛教徒,甚至說老虎、獅子的業障已經夠重了,牠還再造業?不要忘了牠是畜生!過去在大陸行腳幾乎有山就有老虎,倒不一定有獅子,獅子在某一些地區才有,一般的山裡面都有老虎。通常我們在行腳經過一些山,只要聽到那種連貫的響聲,一般說的虎生風,因為虎在走動的時候,山裡面有很多的茅草,它會產生連續磨擦的聲響,而且這聲音不是斷續的,它是連續的。有一些有經驗的行腳的,只要聽到這種聲音,如果來得及就趕快爬到竹子上,如果來不及幹什麼呢?就乾脆躺在地上不要動,或坐在那裡不要動,但是一般行腳的老資格說,如果沒有坐的這種修養的話,最好躺著,因為躺著的姿態比較不容易動,如果以打坐的方式坐在那裡,若沒有這種修養還是會晃動。大家看那些殭屍片不是常有這種現象?要停止呼吸殭屍好像就找不到人了。其中都有一種動態,顯現出一個「有」,從這「有」上面怎麼去把握?能夠認識、了解就能發現什麼,最後就能發現所謂的「空」,不是否定「有」的認知,而是對「有」的認識、了解之後,所完成的另外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叫做「空」。


       這是從「有」來說「空」,現在反過來從「空」來說「有」。從空說有,其實空要說起來的話,談空“於相”而言,也有許許多多;“於境”而言,也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認識,在概念上講,於物質可以談空,於精神上可以談空。物質的空是一個相上的「空」;精神的空是個意境的、境界的「空」,那到達什麼時候於物質的空、精神的空,也就是從相上的空到意境的空都完成呢?最後連這相上也不發生,意境也不會有機會發生,最後這個「空」是一個什麼樣子?那就是所謂的涅槃的樣子,是空其性。因為從本體到作用,到現象,到意境,空之後還有一個本質的存在,我們說業是無始以來造作而成的一些因,但是這業的因一定要顯現並承受果報,這是因“業因”而有現在的“業果”。但是當業沒有顯現之前,以人而言業沒有顯現之前就是空,一旦顯現了就變成有。同樣以煩惱來說比較容易把握,談煩惱還是個概念,要說明煩惱一定說到「煩惱什麼?」可見煩惱未起之前,就是煩惱沒有發生的時刻叫做「空」,一旦煩惱發生了,就是「有」。有什麼?「有什麼煩惱?」就可以知道所謂的「空」,在概念上比較容易把握,一旦涉及到重點或一個焦點,這時候從有來說空就比較容易把握。如果從概念來看,從空到有比較容易把握,但是這還是沒有辦法了解為什麼「有」而能顯現出「空」?而且這種空的究竟作用是什麼?

       再舉一個例子看,我經常喜歡舉毀謗的例子,通常說毀謗就不是事實,也就不是如實的,才稱之為毀謗。以概念來講,毀謗是一個空,要什麼時候才是有呢?由空而轉到有,就是那個“我”聽到毀謗的聲音,就是談見思而產生惑,為什麼?聽到聲音,想一想,他在那裡毀謗我,但是毀謗的是什麼?一定有它的內容,這就涉及到「有」的問題,不是「空」的問題,怎樣從「有」而又轉變到「空」?他毀謗你什麼?這個「有」一定要能把握,這就是它的重點!比如他毀謗你,假使你是個男的,原來已有太太,有一天人家當面跟你講:「你看你有老婆還在外面跟女人一起!」在你認為這是毀謗,但可是有一個問題,原來認定你有太太的這個「有」,是理所當然的「有」,如果你沒有太太,現在跟一個女朋友在一起,那這有也是合情合理的「有」。因為你有太太而現在又跟外面的一個女人在一起,就變成同樣是「有」,也就是有兩個「有」,這個有就變成不應該的「有」。但是這有怎麼會造成毀謗呢?因為對「有」並沒有認識清楚。你跟這女朋友,是人家把她界定為女朋友,以概念上說只是一個女性或一個女人,是什麼樣的女人?如果是年紀大的、年紀差不多的、或年紀比較小一點的,這當中又可以去認識更多的「有」。


       譬如年紀比你大很多的或者大一些的,可能是母親或者祖母、阿姨、姑姑。如果都是女人只講概念,那不構成毀謗,那是一個「空」,一定要從「有」上面搞清楚,如果進一步從「有」搞清楚,假使現在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子跟你在一起,要曉得年輕的女孩子如果跟你的年齡不是差很多,也許是姐姐、妹妹,說不定是姊姊、姑姑的女兒,或者是兄弟的女兒,變成是一種晚輩的關係,如果是你的姊妹,那怎會說家裡已有太太,外面還跟一個女人怎樣?那表示這個「有」還是沒有搞清楚!如果把這「有」完完整整搞清楚了,就很容易達到圓覺之道,為什麼?人家說:「這個傢伙有太太,還在外面跟女人在一起,我在什麼地方還看到他們。」你如果有智慧的話,一句話就告訴他:「不要胡說八道!那是我親妹妹。」這「有」,也就是原來的毀謗是不是一下就空了?其實只要我們本身有知識經驗做基礎,完成了某一些程度的智慧,這就是一種修養的表現。所以從「有」到「空」,要把「有」搞清楚才能顯現「空」,從空到有還是要把「有」搞清楚,才能顯現「空」。所以重點是要顯現「空」,還是要在那個「有」下功夫,從見思惑到塵沙惑、到無明惑,都要能把握住!如果有這些修養,所見、所思就不會迷惑不解,甚至於微細的塵沙惑也不會成為惑,也能解、能明瞭,當然無明就不會因為習氣而生無明惑,反而因為修養而變成明瞭。  

       在概念上、道理上好像都有了一些認識,其實「有」在概念上都以色而言有,是如實的一個法,這法包含了世間的以及出世間的,當然講到世間法都很容易把握,但是談到出世間的,其中也是色嗎?也是有嗎?也是空嗎?其實都是相同的!它的原理、原則是相同的,但是裡面的內涵,也就是它的本質以及完成的結果是不相同,為什麼出世間的也是相同,只是結果不同呢?要知道我們講道、講菩提不是出世間法,它是因世間法的突破而顯現的另外一種現象,出離了原有的世間,顯現另外一種現象;只不過這現象是能突破原來的世間,也就是說世間法是相對的,它是經過突破相對以後顯現出來的絕對,是另外一種現象。

       當然我們把它歸納一下,如果說世間的有好有壞,我們要從這有好、有壞的相對上去突破,那絕對呢?絕不是說只有好,沒有壞,如果只有好,沒有壞可以稱之為出世間,那不是佛法的圓覺之道,為什麼?因為你還有好的存在,所以如果只是計較執著還是會成為障礙,為什麼好或善也會成為障礙呢?要知道以好或善行來講,它形成的是一種功德,這功德的因將來要承受樂的福報的果報,還有不管正面、負面的因,將來一定要承受正面、負面的果報,那你所處的環境呢?就離不開三界六道,你還是在三界內,還是在六道中間輪迴,只是你處的地位不同,佛法談到圓覺,可以這麼說:如果以物質而言,成,也不需要成了,當然就無所謂空;以精神層面而言,生,也不需要生了,滅也無所謂滅了,也就是說「空」如果還依什麼「有」去空的話,還只是個入門而已。


        談生與滅的道理也是如此,也就是說煩惱生起還要從煩惱中去突破,把煩惱化解顯現出菩提,還是有「成、空、生、滅」,那要到達什麼程度?譬如以善惡而言,善惡總是不離於業,所以業就要完全清淨,所有的業的果報盡淨了,沒有業的因存在了,當然就沒有果報了,沒有果報了那是什麼境界?是一個佛的境界,佛就是覺悟的意思,達到佛的境界就是圓覺的意思。如果只是菩薩的境界還是等覺的境界,不是圓覺。如果談聲聞、緣覺的境界又不一樣,可見從「有」去認知,在佛法上以教而言有很多道理、很多方法去幫助我們,但是如果以禪來說就不是如此,它往往是用一種已經知道了的道理方法,在一剎那之間表現的是一個智慧的結晶,什麼叫智慧的結晶?好比一針馬上能見到血,那“針”是一個方法,見到血是一個結果,在那麼一剎那之間就能完成,這就是禪與教的差別所在。


      "教"的修養要經過很長的時間、空間,那"禪"是不是不要經過?因禪行者曾經已經過了很多時間、空間的修養,才能表現於一剎那之間。教呢?是依於時間、空間的修養,慢慢慢慢表現的,這就關係到頓悟與漸修,為什麼說頓悟還要漸修?因為要曾經經過漸修才有頓悟的修養,所以談圓覺之道不能認為一空,什麼都完成了,那叫空亡,就沒有法可說,不要說佛法了,連世間法都不存在。你說空,請問空什麼? 就好像煩惱來了,「搖搖頭,不要管它!不要去想它,不就不煩惱了嗎?」但是空得了嗎?能不煩惱嗎?唯有把「有」搞得清楚才能顯現空相,「有」如果搞不清楚,煩惱來了,煩惱就是個「有」,有什麼?從見思惑到塵沙惑以至無明惑,都搞得清清楚楚,反而因為煩惱而能夠顯現菩提;如果只是隨著煩惱轉,不僅僅是受煩惱的果報,還會再造業,這就是一個「有」跟「空」怎麼去把握的道理!千萬不要執著於「空」,捨棄了「有」,別說圓覺之道了,連覺也覺不成,這一段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