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第五之三

      有剎甚可畏 嘷叫大苦聲    其聲極酸楚 聞者生厭怖    地獄畜生道 及以閻羅處    是濁惡世界 恒出憂苦聲    釋 疑 酸楚厭怖,何以但言三塗?為地獄眾生,受酷刑極苦之處。為畜生禽獸,受射殺屠宰之難。為鬼類受欲食不得、及處晦暗不見光明故。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4期2014年11月刊

經文:

   有剎甚可畏 嘷叫大苦聲

   其聲極酸楚 聞者生厭怖

   地獄畜生道 及以閻羅處

   是濁惡世界 恒出憂苦聲

    釋 疑

  酸楚厭怖,何以但言三塗?為地獄眾生,受酷刑極苦之處。為畜生禽獸,受射殺屠宰之難。為鬼類受欲食不得、及處晦暗不見光明故。

   或有國土中 常出可樂音

   悅意順其教 斯由淨業得

   或有國土中 恒聞帝釋音

   或聞梵天音 一切世主音

   或有諸剎土 雲中出妙聲

   寶海摩尼樹 及樂音徧滿

   諸佛圓光內 化聲無有盡

   及菩薩妙音 周聞十方剎

   釋 疑

  清淨業,是遠諸善惡,還復本來。

  諸善功德,是積福樂報之行為。

  故說業有淨濁,淨者乃善,濁者乃惡;任如何造作,不離惡因苦果,善因樂果之感報;即所謂種瓜得瓜,種果得果之義。

  此說「淨業」,即是善因,受福樂之果,入住天道之眾生;故能恒久聞聽帝釋、梵天、世主等之妙音;尤其是、在諸佛圓滿之光明中,法音化聲,徧及十方剎土。

   不可思議國 普轉法輪聲

   願海所出聲 修行妙音聲

   三世一切佛 出生諸世界

   名號皆具足 音聲無有盡

   或有剎中聞 一切佛力音

   地度及無量 如是法皆演

   普賢誓願力 億劫演妙音

   其音若雷震 住劫亦無盡

   佛於清淨國 示現自在音

   十方法界中 一切無不聞

    釋 疑

  不可思議,非平常人所想像的地方,鎮日恒常,普轉法輪,化聲和出於願海,是修行的微妙之音;因為,三世一切諸佛,出生於諸世界之剎土,每一位佛悉皆具足名號,各各音聲演說無盡。

  如是一切演音,皆因佛力所至,於諸國土剎地,化度無量無邊眾生;如是等法音,究竟今昔,皆由普賢菩薩弘誓大願之力,於億劫出興不息,演其微妙法音,普及住世無盡時數所現。

  因此,佛國清淨,諸佛示現自在;於十方法界之中,一切剎土,一切眾生,在在處處,清晰能聞,得大悅之法樂。

 

 

毗盧遮那品第六之一

    經  文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微塵數劫,復倍是數,有世界海,名普門淨光明;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勝音,依摩尼華網海住,須彌山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其形正圓,其地具有無量莊嚴,三百重眾寶樹輪圍山、所共圍繞,一切寶雲而覆其上,清淨無垢光明照曜,城邑宮殿,如須彌山,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其劫名曰種種莊嚴。

   釋 疑

  問:「云何古世?」

  答:「古,早期義。古世,即最早過去之時。」

  問:「云何衣服飲食、隨念而至?」

  答:「是普門淨光明世界,以及勝音所屬微塵數世界,盡皆無量莊嚴法界故。」

    經  文

  諸佛子!彼勝音世界中,有香水海名清淨光明;其海中有大蓮華須彌山出現,名華燄普莊嚴幢,十寶欄楯,周匝圍繞。於其山上,有一大林,名摩尼華枝輪,無量華樓閣,無量寶台;觀周迴布列,無量妙音幢,無量寶山幢,迥極莊嚴,無量寶芬陀利華,處處敷榮。無量香摩尼蓮華網,周匝垂布,樂音和悅,香雲照曜,數各無量,不可紀極;有百萬億那由他城,周匝圍繞,種種眾生,於中止住。

    釋 疑

  問:「云何種種眾生?」

  答:「眾生之類,有:有情眾生,即動物類,包括不同種族之人類。次為非情眾生,即舉凡植物類。次為無情眾生,即礦物類。」

    經  文

   諸佛子!此林東,有一大城,名燄光明,人王所都;百萬億那由他城,周匝圍繞,清淨妙寶所共成立,縱廣各有七千由旬,七寶為郭,樓櫓却敵,悉皆崇麗;七重寶壍(塹),香水盈滿。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悉是眾寶,處處分布,以為嚴飾,寶多羅樹,七重圍繞。宮殿樓閣,悉寶莊嚴,種種妙網,張施其上,塗香散華,芬瑩其中。有百萬億那由他門,悉寶莊嚴;一一門前,各有四十九寶尸羅幢,次第行列。

    釋 疑

  問:「云何人王?」

  答:「人中之王。如國王,以至轉輪聖王等是。」

  問:「云何百億那由他門?」

  答:「那由他,印度數目之單位,約言為億萬。又猶中國之數: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兆、京、垓等之垓數者;於經中說百萬億那由他,意指其數目之極者。說門:即宅第或城樓之門戶,具趣入之義;亦即可資進出之門戶,其數已臻極至。」

  問:「云何尸羅幢?」

  答:「尸羅:有防禁之義,故說為戒;亦具清涼除熱惱之法義,故合稱作戒法。謂幢者,即幢幡也;分別作戒幢或法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