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4期2014年11月刊
但要瞭解五根跟五塵只是一種接觸,這種接觸不能分辨什麼,如果要產生意識的話,必須有第六識的意根參與,才能把這五個根本所表現的“能”生起效用。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現在談唯識在理趣上的一部分。前面已談到了“五同緣意識”,緊接著介紹“五俱意識”。在前面已說過“五”是五根,但是要把握一個原則,談“根”必定涉及到“塵”,為什麼?只談根不夠,“根”是做什麼用的?一定有它的用途,所以談根一定跟塵有密切的關係,不能單只談根或塵,只談根或只談塵對唯識學來講毫無意義,必須要根與塵打交道,所以前面才會談到“緣”。
那“五俱意識”究竟說什麼?在介紹佛法時我常提到一個問題,我說一般人談到人的根本構造,只知道“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能聞、舌頭能辨味”,一個個講得很清楚,但是一旦這五個根本同時在進行的時候會是什麼現象?唯識學談五俱意識其實就是談這問題。那什麼時刻眼耳鼻舌身五根,同時會跟色聲香味觸五塵相接觸,之後產生一些變化作用?其實這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用最平常吃飯的例子來說,當我們坐在飯桌吃飯,一手拿著筷子、一手捧著碗,這是身的部分;當拿著筷子要夾菜,必然眼睛就會看到什麼樣的菜,鼻子會聞到菜的氣味,然後把菜放在嘴裡,而舌頭能辨別酸甜苦辣,這時的耳根會產生什麼作用?大家一起吃飯,眼睛同樣會看、耳朵會聽別人說話,或者吃麵條或喝稀飯發出來的聲音,眼睛馬上就會跑到人家身上,也看到擺在眼前的飯菜;可見眼、耳、鼻、舌、身同時都會產生作用,在吃飯的時候,這五俱意識幾乎都會同時發生。但要瞭解五根跟五塵只是一種接觸,這種接觸不能分辨什麼,如果要產生意識的話,必須有第六識的意根參與,才能把這五個根本所表現的“能”生起效用。所以意就是“所”掌握的一些關係,等於我剛剛講的例子,在飯桌上,眼睛會看、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同時都在一起作用,但它是在一個不知不覺的情況之下。
究竟唯識學分析這一些目的何在?首先要瞭解五俱意識是我們的五根具足,同時可以產生作用,那一定是來自我們的第六識“意根”才會確定是什麼作用。好像在飯桌吃飯,聽到別人吃麵條發出很大的聲音,眼睛很快就會去接觸別人的動作,但是這時如果六根的意根不發生反應的話,所看到的、聽到的也不會有什麼作用,那麼要使五俱意識產生作用,問題的關鍵在哪裡?眼睛看東西,是因為耳朵先聽到吃麵條的聲音就會去看這人,如果這時第六根不參與也不覺得怎麼樣!因此六根一旦參與就會產生效用,譬如「這個人怎麼吃麵的?一點都不斯文,那麼大的聲音,好粗魯喔!」類此就是第六根所發起的意念,不是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就發生這種作用,一定要第六根“意”參與,這點特別要瞭解。
“五俱意識”是五個根本同時,因意根參與才產生認識、了別,但要瞭解,談“五同緣”、“五俱”都是以五個根本來說道理,五根不可以單獨來說,必須涉及到五塵的緣境才會發生。不知道大家能否把握“五俱意識”?從剛剛講的例子就可以發現,五俱是五個根本同時去接觸“色聲香味觸”五塵境,但是一定要意根參與才會產生識,否則耳朵聽了、眼睛看了也不會有認識了別,必須要六根參與才有作用。不論五根是一個個去分別參與,或是五個同時發起,都必須要有意根參與,雖然意根只有一個,五根有五個,但是只要五根跟外面的五塵接觸,意根同時都會跟著參與,才會產生認識了別的作用,這是一個基本的原理。所以不要認為五俱意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就產生認識、了別,憑什麼?一定要第六根的意根參與才行。談“意識”,其實“意”就是第六根,“識”就是說根與塵接觸後,“意”參與所產生的認識了別,這就是所謂的“五俱意識”。
再看“五後意識”究竟說什麼?前面說五同緣、五俱都很容易瞭解,難道“五後意識”是五個根本接觸五個塵境而產生的意識嗎?不是的!“五後”是由根與塵接觸,意根參與,轉變為識的五個東西。所以“後”不是說五根產生了意識之後,而是說五個根本跟五個塵境相接觸之後,所產生的意識作用,叫做五後意識。因此前面談五俱是說五個根本同時,五後是分別“眼耳鼻舌身意”來談這些問題,也就是我們必須瞭解眼耳鼻舌身,究竟這意識發動的作用,怎樣去認識、了別而成為所謂的唯識!我們要把握一個原則:「必須從法相的建立來看」!法相的建立前面講了很多,現在談的是唯識的道理以及宗旨,就必須要在五個根本跟五個塵境上,加上第六根所生起的認識了別、而後肯定,絕不可以不談法相!因為唯識學是建立於法相之後而作分析的道理,所以不能只以根來說法,或者只以塵來說法。五後意識就是當“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塵境,一定是已完成了法相,此時才會確定。為什麼眼、耳、鼻、舌、身可以轉識?由於五根本身沒有認識了別的能力,但是有接觸五個塵境的能力,所以現在談的是五根與五塵接觸之後的現象,那是關係到法相。
舉例來說:通常看一樣東西,不一定指物體,也許是一些文字、符號,也就是五個根本都能接觸的東西,以佛法的概念來說就是指法相。法相是建立於“色、聲、香、味、觸”上。所謂“色”是物質體,可從它的顏色大小、形狀來看;“聲”就是各式各樣的聲音,可以發現這都是法相,任何一種不同的聲音就有不同的法相。其次談到“香”,往往鼻根所接觸的是香塵,很多人就會說,為什麼佛教都是談香,是不是談那些臭、那些異味都是不好的呢?其實不是好不好,只是一種氣味而已。如果認為香味好,臭味不好,這在唯識學上說不通,因為有很多很香的東西,譬如化妝品裡的香精或各種化妝品的氣味,但卻不能吃。再看臭豆腐聞起來味道很臭,喜歡吃的人卻認為很好吃,這就不是以香臭來分別;一個香或臭的物體建立起法相,而產生認識了別,一定是由根塵轉識的道理才能完成。
再看舌頭辨味,有酸、甜、苦、辣、鹹,是以自我本身直接分別的一種味道,但是每一個味道都是不同的法相,千萬不要認為舌接觸的是味,味就是一個法相。因為一定要確定是什麼樣的味道,如果不確定的話,就說舌是接觸味道,那怎麼去認識、怎麼去了別?所以舌由根塵接觸之後要產生“識”,一定是味道確定了,這個法相才能進一步去認識。就像苦瓜,一般的苦瓜應該是苦的,但是現在很多新品種的苦瓜根本不苦,如果從眼睛去看色,這一種認識了別就不可信,要真正確定苦瓜是不是苦的,一定要放到嘴裡用舌頭辨別才能成為舌識,否則只是舌根而已。
其次看身體,身體總是離不開接觸外界,譬如冷的、熱的、粗糙的、細膩的,有的很硬、有的很柔軟,產生種種感觸,可見身體所接觸的是感觸。但是要知道身轉變為識,一定是身體去接觸才成為識,否則身體不接觸根本就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譬如看到油燒得很熱,如果把火關起來,看不見油在裡面翻滾,看起來很平靜,如果不是原來的當事人,而是另一個人用眼睛看到的油“是熱是冷”就不能確定,就算用鼻子去聞還是不能確定。可能大家會有不同的意見,油熱不熱用鼻子去聞一聞不就知道有沒有熱度?其實那還是身體的感覺,不是嗅覺辨別它熱不熱,是鼻子的皮膚所感知,那是鼻子的本體,也就是“身”去接觸。所以用手去接觸東西,不一定要真正把手放到油裡面,只要手去接近油,從比較遠的距離慢慢縮短,一直到手能夠感觸到“油是熱的”,就可以發現不管是“眼耳鼻舌身”任何一個根本,接觸到“色聲香味觸”,也就是“塵”,都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如果要確立它的法相就要在“相”接觸之後,意根參與才能確定。好比臭豆腐很臭,既然臭應該是不好的東西,為什麼還那麼多人喜歡吃?可見臭豆腐用鼻子聞覺得臭,放到嘴裡舌頭卻感覺很鮮美,憑什麼?就是“根”與“塵”接觸而轉“識”,一定是第六根意根進入以後才會有這種認識了別。
在這我要特別強調,談到這些根本的時刻,不要忘了中間有一個絕對要存在的,那就是法相!法相如果沒有建立就只是一個概念,因為法相從最小的到大一點、到最大的,最後可以多大?大到根與塵能接觸,你的意念所及的範圍,但並不是無限大,這一點要特別注意!所以唯識學要先建立法相,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也可以是一個法相,但是要看你講的是哪一些?三千大千世界包羅萬象,你的意念能不能都所及?這就會發生以後我們要講的道理,關係到第七識、第八識的問題。前面已談第八識是一個資料庫,第七識是一個決定者,就可以發現資料庫為什麼有這些資料?第七識憑什麼決定?是來自這五個根本加上第六根才會產生,所以陌生的可以去接觸、作認識了別;熟悉的表示原來的第八識裡已經有這些東西,可見不要只是在文字上看“五同緣意識”、“五俱意識”、“五後意識”!
“五同緣”是關係到色塵緣境,實際的一個差別,譬如有時眼睛看到,可能跟耳朵不一定有關係;或者眼睛只能看,耳朵就不能聽,只在這上面解釋好像有道理,但是跟佛法有什麼關係?所以才說必須知道五俱意識是說什麼?五後意識又說什麼?尤其五後的“後”,一定是說五根接觸五塵之後,不能因為前面的五俱意識完成了,所以五後意識就解釋為“以後再發生的現象”,那就完全搞錯了唯識學的方向!因此,五俱有五俱的道理以及宗旨;五後就是講五根與五塵接觸之後,意根產生的,要怎麼去認識了別,兩者有不同的法義,其實都離不開法相,這是我們要特別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