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義-遺傳種性

遺傳種性

談了很多有關種性的問題,現在談談大家比較熟悉的遺傳種性。所謂遺傳,通常都是說由父親、母親或者祖父、祖母,這麼一代一代在生理上遺傳下來的。當然在生理上談基因問題,在一開始講,基因是不變的;在天台宗裡,就談到所謂惡性、善性。其實一個人的本質,並不是生來就是善或是惡,只說在業的成分裡面有善、有惡,相應於外緣也要看緣境的不同。

譬如外緣是一個善緣,相應於如來藏裡的業是善是惡?當然在緣境上如果肯定是善的話,發出來的這個種性一定是善,如果緣境是惡的話發出來的也就是惡。所以善惡的關係是緣於外面的緣境,是一個相應的東西,不是一個排斥的東西。

本質問題常常談到天台的思想,在中國的儒家思想裡也講人性本善,其實還是一個有的開始;說人性本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是從父親這邊開始,還是從母親開始?還是祖父母開始?不能夠說以本人來講,本來就是善的,在佛法上認為只取其一捨棄了其他,為什麼?在業的本質裡,有善的、有惡的還有無記的,所以在遺傳種性上,如果以佛法的觀念來看,是以這個種子的本質有其連續性,這種連續性,不一定說是肯定於父親的遺傳還是母親的遺傳,因為父系有父系的,母系有母系的,再往上推祖父、祖母又有不同的血統問題。

為什麼說不要以基因來談種性呢?因為基因的本身到目前為止,還只是以個體來說,如果以遺傳來說,現在的複製羊,複製什麼東西是依牠的基因來複製,這個基因是來自哪一個體的基因呢?這個個體的基因它的遺傳又來自哪裡?所以現在談基因,談品種改良,其實品種改良以本質而言,它還是變不了的。如說一棵果樹,知道果樹有接枝法,果樹的接枝在果相上面會改變,可是在種性上還是不能改變,為什麼?用蘋果接梨,長出來的是梨,是寄生在蘋果樹上,如果要談遺傳種性,說梨裡面有蘋果的味道,可是絕不會因為蘋果樹接梨的枝,而生出來的是蘋果,它一定是梨。所以在這中間以所謂的感染或是染污,還可以說得通,如果一定要談遺傳的話,蘋果樹接梨的枝,長出來絕不可能是蘋果,於果相它是不會變的。

談到人種的問題、人種的遺傳,只是在果相上去看,基因還是不能改變,也就是種性不能改變。如有的民族矮小,他就會配種那些高大的,經過改良以後在品種上的果相,的確有所改變,可是種子性,或者他的基因並沒有改變,所以談種質是一個連續性,重點是關係到遺傳的問題。在佛法上講種子的本質,為什麼是連續性呢?如果以業來說「隨業再造業」就是一種種質連續性。隨業再造業,如是善業,繼續都是造善的嗎?難道就沒有不善的嗎?如果所造的都是不善的,難道中間就沒有善的嗎?常說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也有天良,談到天良就有善的問題,從這就可以發現,佛教裡談的理論,業的種性有善有惡,不是一個善就是百分之百的善,裡面一點點不善都沒有,絕不可能;同樣它的不善,於種性而言也有其善,所以在果相上看可以談現在所謂的遺傳學。

佛法談遺傳是談它的一個連續性,所以談本質、談種子,遺傳跟連續是有所差異的,為什麼?因為它有過去的、有現在的,如果以佛教的語言來說,有前世的,有這一生的,前世遺留下來的是過去所造作的業,這個業裡也不一定就是前一世,可能是前世經歷了無始以來,太多的生生世世,而完成的一些業,所以業是一個連續性的,不是一個遺傳性的。就好像一個修行的人,本質還是以業來講,也就是他的種子性,如果如來藏裡沒有道種子的本質的話,同樣也不可能顯現道。以連續性來講如果有道的種子,也可以再顯現相應於外面道的緣,如果是業的種子,同樣也是相應於外面業的緣,這就是一種種質連續的意思。除了這個不要忘了「當生」的問題,就是這一生的問題。這一生,如果談這種遺傳種性,其實它還有後得的,這個後得怎麼形成的呢?就是這一生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裡面熏習所成的。

一個不學佛的人,他有佛的機緣,能學佛,後得的就是關係到佛法裡的一些道理方法,完成他的一些種子的本質;這些種子的本質是什麼?是道的種子本質。如果一個家庭,父親、母親都是很不好,或者專門做壞事,他生下來的孩子也不一定以後都是做壞事,要曉得所處的環境不是同一的環境,為什麼呢?家庭有家庭的環境,社會有社會的環境,所以在今生所得的關係到環境的不同就會產生影響,就有差別。﹁後得」不能說是以後所得,而是說這一生以前生來講,現在這一生叫做後得,前生所得那是過去無始以來所造作的,今生所得是這一生所造作形成的,這裡就可以連續發現所謂遺傳種性,為什麼種子的本質有連續性。

假使在如來藏裡根本沒有道的話,難道就沒有機會去接近道嗎?就沒有機會去修行、去辦道嗎?還是可以。所以種子有連續性,是談過去已經有的,如果這一個種子以前沒有,這一生同樣可以再熏習、再修養,同樣可以完成。千萬不可以說這個人,是一個學佛的人,在未學佛之前這一生,假使二十歲開始學佛,那二十歲以前呢?所以就會用佛教徒的觀念去看︱因為父親、母親,或者祖母從小帶他去接觸……。那一種接觸只是一種接觸,不是一種熏習,接觸跟熏習是有差別的。不能因為祖母或者父親、母親從小帶他接觸佛教,所以長大了以後也信佛教,這是不可靠的。為什麼?以我過去的經驗,從六十年代開始辦過很多佛教的活動,各階層都有;有的雖然參加了佛教的熏習,可是依於以後的環境的改變,他可能轉信天主教,可能轉信其他的宗教,同樣他原來是其他的宗教,也有機會轉信佛教,這是一種種質的連續,這種種質的連續是來自如來藏裡已經有的,繼續發出來。

為什麼要談後得性,因為過去如來藏裡有的會連續的延伸下來。難道就沒機會在這一生改造嗎?這一生改造,是需要時間、空間這種緣的力量來幫助你。我知道有一位牧師,有兩個博士學位,家裡父親、母親是佛教徒,因為念書的環境,成為一個基督教徒,而且還成為牧師。因為那個時候辦教師學佛營他參與,是以牧師的身分,基督教的身分來參與佛教的活動,他在那個時間經過佛法的一些理論方法的熏習,可是當他回到原來的地方,這一段熏習,可以說他就沒有繼續去提昇、去發揮了。如果要談後得性,雖然現在是牧師,是基督教徒,可是他參加了這一個時段,經過佛法的道理與方法的熏習,他還是有種下種子,這種子就是後得的種子性,什麼時候發出來?要看他有沒有這種機緣才有機會。所以後得的跟種質連續性的,這兩個要把握,就要分清楚,種質的連續性是如來藏裡已經有的,後得的是如來藏裡原先沒有的。

造善業、造惡業,於業以外還有道,我們曉得道有各式各樣的道,在這一生所得的,當然是看你所熏習的情況,來確定它的本質,這種本質是以種子而言,所以談遺傳種子,千萬要記住,不能只是說一個種質的連續性就算了,因為還有後得的不同,後得就是這一生所造作的、所熏習的不同。當然以佛法看所謂遺傳的問題,不能以其他世間法來認定,遺傳的理論、遺傳的觀念,把它搬到佛教裡來,因為佛教談遺傳種子性,是根據如來藏裡已經有的,經過這一生外緣的引發而生起,所以才會有種質的連續性,才會有如來藏裡面本有跟沒有的差別,這個差別相我們必須要把握。尤其除了這一種連續性的很容易把握之外,往往後得的很難把握。為什麼?如一個佛教的家庭,以夫妻來講是一男一女,他們因愛戀而形成為夫妻,可能不涉及到宗教的信仰,或善、惡的行為;譬如男的假使說他信佛教,女的信其他宗教,因為愛戀的關係,情感的作用,很可能她就捨棄了她的宗教,跟丈夫有相同的信仰,這個不是過去連續性,而是後來所得。當然不能只以佛教為前提,還必須要瞭解除了佛教之外,還有太多的宗教。

談種子性,不一定就以佛教來說,佛教談種質連續性跟後得性,是說它的道理於理論上要這麼去認知,不能以生理上的、果相上的遺傳,來談道理方法,因為那是一個不圓滿的說法。佛法就是從有缺失,慢慢去修補它成為圓滿,佛法談修行就是如此;所以種質不好沒有關係,繼續發展也沒有關係,在這一生可以去修養、可以去調理,過去已經有的可以去歡喜承受,發展新的、好的。

後得的問題,可以說是一個新熏的問題,在唯識學上遺傳種性可以這麼看--種子生現行就是種質連續性,現行熏種子就是後得性--這在佛法的理論基礎上很容易把握的。如果把遺傳兩個字,只擺在一個果相上來看的話,就等於說只有表面沒有內涵,還是一大缺失,就好像談出家人的戒律。出家人的戒律不是一個表相的莊嚴,而是一個內心的莊嚴;內心不莊嚴,表相再莊嚴,其實是一個假的莊嚴,是一個不可信的莊嚴。譬如比丘受了比丘戒,當然要以戒為師,就是把戒當為師範,如果身、口、意,都不可以做什麼,這不可以、那也不可以,表面上壓制自己不要去做,可是內心好像海浪一樣,翻滾不停;同樣是一個戒根本不清淨。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要像蓮藕一樣住在污泥裡面,內心還不受污染,才是真正的清淨。所以談種子性,其實不是談它清淨不清淨,不要在果相上去認識或者去瞭解,而是要知道如來藏本有的是一個什麼現象,如果沒有的以後該怎麼樣?這才是談遺傳種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