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解惑篇期數:299期2015年5月合刊
通常初學佛者 以為佛法和世間法是兩回事,其實佛法不離世間覺 學佛是學覺悟 要覺悟必須培養智慧。 智慧從何而來? 必須熏習並建立正確的知識經驗 老禪師有言:佛法是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並能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
一)教授師您好:其實我只是三十歲剛出頭的青年,是馬來西亞的一名中醫師. 我自幼就喜歡去佛堂,對佛法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喜歡.但是自己福報不夠,久久沒能遇見與自己相應的善知識,直到馬來西亞要成立千佛山佛弟子協會時,老禪師派了上智下義法師過來協助. 就從那時起,合指算算,大約是五六年前的事吧.就打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接觸到老禪師的法,當時我就知道這些才是我要的。
至今,我尚未離開過老禪師的法,時常都在看他老的光碟和書籍,在知見上建立了不少,但是若談實踐則挨不上邊呢! 也許是自己下的功夫不夠吧!那個'我'無始以來的業習非常重,若不狠下心來改變自己,永遠都只會在原地踏步,生老病死苦,不得脫其輪回矣.我每天都會接觸許多不同的病人, 雖然能解除他們色身的病苦,但是若涉及到'心'的話,則非靈丹妙藥可以治,有時候我只是把自己在佛法上所得到的少分利益跟他們分享,並且勸他們好好學佛,我能做的也只是這些罷了。
.
我每天給自己的功課如下:
7.30am : 起床跑步 8.15am : 靜坐半小時
9.00am : 做三皈依, 持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文殊菩薩心咒,心經等.
9.30am : 開始工作
2.00pm : 持佛頂尊勝陀羅尼21/49遍, 看時間是否允許...
9.00pm : 持佛頂尊勝陀羅尼21, 拜懺悔文,等..
其餘的時間就是看老禪師的書籍, 當然有時候也會聽歌,看看電視節目...我每天的生活幾乎都是如此的度過.
我也曾參加過好幾次的靜坐止觀,是雲陽寺上如下山法師主辦的, 但是我每次靜坐一兩個月後,就會發現自己會變得很緊張,所以就不是每天都有靜坐. 我嘗試過許多次, 每次只要連續每天靜坐一兩個月後就會變得很緊張,焦慮不安,所以不敢每天坐... 可是每當我要思維什麼事情時, 我都會結跏趺坐,意念中不斷在分析研究認識要思維的內容,往往會得到許多好處,會覺悟到許多不同的東西.就比方說,最近我思維有關五蘊的問題, 發現五蘊其實也是虛妄的, 它是要因緣和合才會生起,然因緣和合所生的本無自性,亦本來不生,有如金剛經所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明白這個道理後,當自我生起來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突破它的計較執著...
我告訴自己不要再生活在虛幻的世界裏, 要從虛幻裏發現不生不滅的自性...
今天就談到這裏吧!
弟子合十頂禮
答:朋友你好 你的精進讓人讚歎 但不得要領頗覺可惜! 通常初學佛者 以為佛法和世間法是兩回事,其實佛法不離世間覺 學佛是學覺悟 要覺悟必須培養智慧
智慧從何而來? 必須熏習並建立正確的知識經驗
老禪師有言:佛法是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並能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
佛法的效用是面對生活 可以做得了主 不為順而迷惑 不為逆而煩惱 乃至學行六波羅蜜法 行使饒益人生的生活
老禪師傳授的千佛山的靜坐止觀法門就是訓練這個能力的 千佛山的靜坐止觀法是老禪師畢生修養的心得發明 請先參看老禪師的修行法要與觀行法要兩書 待時節因緣成熟時就會遇到機會了
大德行醫若是仁心仁術 即是在行菩薩道 其間則更需要定力與智慧 可以說每天若能禪坐片刻應是相當有助益的
禪坐梵語是「禪那」 禪那之義即「思維修」或云「靜慮」 這是禪坐的內涵 其境則在於覺悟
所以禪坐得法 應是安祥 沉潛 淡定 愉悅的 為什麼反而會緊張 焦慮不安, 是方法不正確之故。 先簡單介紹一下靜坐方法與注意事項:
1. 打坐前先做做暖身操 活絡氣血
2. 避開 子午二時 飯前飯後半小時
3. 向風坐不可背風坐
4. 要保護膝蓋雙肩 夏日以毛巾護膝。
冬日要蓋毯子至膝發熱護肩 避免寒氣入侵,著寬鬆衣褲 平坐於蒲團上(或地板 女眾須平鋪毯子相隔 不可席地而坐) 臀部不可墊高 不須刻意雙盤 原則上單盤即可 無法盤腿 散盤亦可 兩腳彎曲 小腿平放 上下重疊成一直線(勿一前一後) 兩手捧掌(上下同腳) 即右腳在下右手就在下 反之亦然 兩手調整至大姆指相抵即可 而後平放於腿上 手儘量靠近身體 坐姿調好(可以雙手手背撐於身體兩側後調整) 眼平視前方 找一目標 再輕輕合上 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呼出 呼到底小腹下沉 此時全身鬆弛自然而有彈性 即打坐之最佳姿勢 坐姿正確二、三分鐘會冒口水 若口舌乾燥則欠正確 依序重來 直到有口水冒出為止 唾液嚥下隨它去。
此時要靜靜地坐著 可用手輕觸鼻尖一下 抓那感覺 發現跑掉就抓回來 直到抓而不抓 自自然然靜靜地坐著 如此靜坐可以調身養心 此為靜坐之方法 接著有止有觀 都有待上課之實際體驗與學習 希望你早日遇到機會 無盡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