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圓覺之道第二十五集(上)
究竟怎麼說清楚什麼是愛?愛究竟是肉體的還是精神的?很難去理解;因為「因愛而生欲」,這欲究竟以什麼來說明?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譯 毗盧遮那品第六之一
智、梵語說闍那,乃一切世出世間之知識與經驗,即一切智;言智地者,涵蓋了智的體性、效用、法相、境界圓融無礙之成果。
智的體性:知識經驗。
智的效用:明通事理。
智的法相:知而後解。
智的境界:光明徧照。
智於修行中,如諸波羅蜜法行,智波羅蜜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無論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堪稱諸佛學之首要條件。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唯識法相學44 種子問題
第一個“剎那滅”:種子會發出來,但是在一剎那之間就會消失,這是什麼現象?在理論上,“眼耳鼻舌身”接觸到“色聲香味觸”,就會產生根與塵接觸的現象,是不是就能確定裡面有種子?有種子因、有什麼……?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佛法要義 智慧(三)之2
所以談四種智,為什麼要說從成所作開始起,不要從大圓鏡開始?因為太多的人談四種智一開始就說大圓鏡智,談後面認為平等、妙觀察、成所作都是多餘的。我像大圓鏡一樣,什麼都好了;怎麼像大圓鏡一樣?大圓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 文:文文出處:紅塵甘露
休庵拾粹 過去的行為
「過去的行為,今天的現象,可曾思考?可曾檢討 ?」
他說;幼稚的總歸幼稚,誤會總歸誤會,運氣實在不幫忙;思考、檢討,總不能時空倒轉,又能奈何?!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
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掃徑是做什麼,就是出坡!他在出坡掃路上的落葉、塵土,有一隻小蟲他就避開那塊地方不掃,為什麼?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
氣血、經絡、與健康 (五十一)
一般而言,學習經絡保健者,都期望能對任何亞健康症狀或各種病情,能有一定的穴位來對治。例如頭暈、肚子不舒服,及至臨時血壓高等,能取一定的穴位來保健,以緩解病情。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佛教的本質-般若開顯 (下)
我們常說,念佛者是淨業行人,如果認真去思考,學佛者也是淨業行人。眾生有業,佛法有道;業是昨日所造作,道當今日修習;轉業成道,乃是學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