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期2015年7月

    圓覺之道第二十六集(上)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事跟理這兩個問題,經典上說「事是必然的現象」,要想了解事物必須要有道理,這些道理是一種知識經驗,依於某一些知識經驗而去說明這些事物的話,其中就可以發現有兩大部份,一個是事、一個是理。

    大方佛華嚴經淺釋 如來名號品第七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問:「云何最勝?」

      答:「最、上義;勝、超越義。世尊之智慧與覺悟的圓滿成就;是無上的,是超越的,故說是最勝者。」

      問:「云何導師?」

      答:「世尊引導眾生入菩提道,令使求得究竟解脫。」

    佛法要義 智慧(四)之2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以“道”而言,要去明白“苦”是怎樣累積起來的,還有關係到“類智”如何,“法智”如何,這其中都有道,如果把這些道的問題都搞清楚了,當然苦就能化解。

    春輝老居士追思文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
  • 他總是用「不說什麼」的方式去表現了些生活中「和諧無礙」的「是什麼」,對於能講能說的我們,卻沉緬於汲汲追求要什麼!得什麼!愛什麼!取什麼!有什麼!

    池上蓮花不自開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
  • 「池上蓮花不自開,山中流水偶然來,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時那得回」。人們覺得許多事情的決定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但其實我們常是隨著因緣的遷流,而要面對許多的變化

     觀浪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
  • 成實論說:
    「是相皆爲憎惡他人,是故應斷。」有人問曰:「當云何斷?」答曰:「常修慈悲喜捨瞋恚則斷,又見“瞋過患”是則能斷,又得“真智”瞋恚則斷,又以“忍力”故瞋恚則斷。」又問:「何謂忍力?」答曰:「若能忍他呵罵等苦,是人得善法福,亦不得從不忍生惡,是忍辱力。」

    生之頌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
  • 在現實生活中增長智慧,累積豐富的知識經驗,

    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隨緣成長,用「讀」的方式去瞭解所見聞的人事

    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
  • 「山中流水偶然來」,也就是說,你以為下了大雨之後才有新的大股流水流下來嗎?但是平常不下雨的時候,突然有些水,也就大起來,也就流下來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人的想法常是片面的,你以為它會怎樣,其實不一定那樣!

    極短篇/畫廊王

  • 文:編輯部出處:文章轉載
  • 她回過頭,是一個削瘦的女人,穿著一件不起眼的咖啡色洋裝。白雅不認得她。那女人說:「我是王清雄太太。」

    善知識(二)

  • 文:編輯部出處:禪跡、法味、願相隨
  • 若濟啊!師父教導你們,就像你們還不會游泳,師父一腳把你們踢下水,你們快淹死了,師父就在岸邊拿了一根竹桿讓你們抓,你們一抓到竹桿就會想爬上岸。師父會把你們再踢下水,若不如此做,你們永遠自己學不會游泳。」

    祈雨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多久不曾下雨了!

    當期盼的心一次次的失落後

    對雨神不再生起任何的期望

    游琴篇三序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雖說學佛的基本原則,是朝向「看破、放下」努力,但一如維摩詰居士的警語:「可知不可執」,需要「看破、放下」的,應該是針對會引發煩惱的妄念,而不是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