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1期2015年7月合刊
那在苦果裡面就有身見、邊見、戒禁取見,何謂戒禁取見懂不懂?以三寶弟子來講,怎麼會有這個戒禁取見?
佛陀之教,其法的要旨在戒、定、慧之學,舉凡佛陀所說,於道理、於方法悉歸於戒、定、慧之內,是以修行當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依皈。
「無漏」知道嗎?我們造作的都是有漏,「戒、定、慧」成為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修養,因為沒有造作了,所以不會有漏失、不會有缺失,才能完全儲存起來變成功德的力量,否則造作就是漏啊。在《楞嚴經》有提到,「佛告阿難: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這個「憎愛二苦」基本上就是「煩惱障」,所以我們看,在佛教裡面的修行來講,有「見、思」二惑,見惑和思惑,「見惑」可以說是一種「事障礙」,在《圓覺經》裡面提到“事障礙、理障礙”,事障礙可以說:因見造成的惑、以致我們去造作;思就是理障礙,經過思維、想進入到思,我們說色受想行識,經過想、思,思就是思維修,想行之間建立間隔,思惑當然就是進入理的層面了。
所以「見思二惑」要除去,小乘有九十八使,大乘有一百二十八使。為什麼叫做「使」呢?使是「結使」,或者叫「隨眠」、或者叫「垢」、或者叫「漏」、或者叫「惑」、或者叫做「煩惱」,都是一樣,同體異名,性質一樣,都是煩惱的意思。使就是結使,差遣、驅使,你造作了這個後,變成一種習氣業性,被習氣所驅使,結就是打了結一樣,《楞嚴經》裡面提到有六結,結要解開啊,解鈴還待繫鈴人,解結也是一樣,像是毛巾、手巾,我們把它打了結,還要把它打開,它才能夠平坦,還復清淨,我們結使也是一樣,結、因為造作的關係,像打了結了,以致被結使所差遣,業力所驅使,你都沒有辦法自由自在;那如何把業力消除?把結打開?當然要聽聞道理方法,聽聞了道理方法,然後依教如法,才能夠破除結使。
斷了見、思二惑之位謂之無學位:斷三界六道見思惑盡,臻無學位,成就阿羅漢。
聲聞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斷見思二惑九十八隨眠(結使、煩惱),入無學位,成阿羅漢。
大乘見惑一百一十二使,思惑十六使。
大乘比較多,大乘全部都要斷盡。我們看講義第二頁這些結使怎麼配?瞭解一下。修聲聞不容易,修菩薩更不容易,為什麼?「通達無我法者」,要完全把那個我捨掉的,不能保有那個我!菩薩要修那個我,為眾生而捨那個我,“無”不是沒有喔,老和尚講無不是沒有,“無”是要把那個我經過修養而改變。
見惑 小乘八十八使,請看講義:
欲界三十二:
苦: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集:貪、瞋、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
滅:貪、瞋、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
道:貪、瞋、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色界二十八、無色界二十八:
苦:貪、 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集:貪、 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
滅:貪、 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
道:貪、 癡、慢、疑、 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因為聲聞乘他是修苦集滅道-四聖諦,集是因,苦是集的果,滅道兩者可以互為因果,以基本來看,因為要滅苦,所以要去修道,所以道是因、滅是果;這是聲聞的。
可是另有一種,你如果迴小向大,變成行道的話,行道是果的話,那你滅了苦之後,可以去行道,以道為果,所以滅道可以互為因果。苦集滅道,是四聖諦,聲聞基本上是要修這個四聖諦的。
如果是大乘佛法的話,以大乘的觀點來看苦集滅道,叫做「二諦圓融」,苦、集是俗諦,滅、道是真諦;因俗諦的需要,才有真諦存在的必要。
苦集滅道,基本上在唯識裡面列出六大煩惱──貪瞋癡慢疑,還有不正見──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一共是十個大煩惱。
那麼於苦來講呢,十個大煩惱全部都要清淨;以集來講,它沒有身見、沒有邊見、沒有戒禁取見;後面的滅、道,也沒有身見、沒有邊見,但是道有戒禁取見。這要怎麼去瞭解呢?因為苦是個果相,前面集因的時候,尚未造作當然沒有身見、邊見啊,但是基本上的煩惱,貪瞋癡慢疑還是有。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入色界就是禪定的功夫了,所以你看禪定功夫裡面瞋都沒有,你有瞋心的話沒有辦法進入禪定。色界無色界都是禪定功夫,進入禪定肯定沒有瞋,所以你看,怎樣照見自己的修養?我們說學靜坐的時候面對自己,也配合現在正在教學的靜坐止觀,靜坐止觀也是一門相當重要的功課,尤其老和尚教的止觀法門裡面,剛好在此《楞嚴經》裡面配合止觀的要義,怎麼樣去照見自己?在禪定功夫裡面,肯定的瞋心要除掉,要沒有瞋心。
那在苦果裡面就有身見、邊見、戒禁取見,何謂戒禁取見懂不懂?以三寶弟子來講,怎麼會有這個戒禁取見?成為三寶弟子的時候你不是要懂五戒嗎,懂五戒,其實戒是要保護自己的,是要求自己的,可是我們人常常會眼睛去看別人,看到別人不對都會講,忘了自己,其實這個戒禁取見,你看到別人…,你起煩惱去講別人的話,這個戒禁取見,你變成一種執著了,戒本來要求的是自己,用來保護自己的,使自己的身口意清淨不再造作的,可是你變成一種執著點,變成一種見的盲點,變成一種見的執著,看到別人這樣「不合我的要求啊」、「不合佛法的要求啊」!學成這個樣子,就成了所知障,變成去要求別人,這叫做戒禁取見,增加了一個執著點!
身見,變成一種自身的執著,你自己認為這樣子是對的,你就去要求別人「這樣子才是對的」;邊見,就是常常處在空有、有無、斷常…的兩邊,形成二分法,不是有就是沒有的二分法。聲聞是上述見惑的八十八使都要斷,依於苦集滅道,他才能清淨,他要見惑思惑完全清淨了之後,他才能進入到無學位,才能夠成就阿(ㄛ)羅漢。
大乘的見惑一百一十二使,他要完全清淨:
欲界四十使:
苦: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集: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滅: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道: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色界、無色界各三十六使:
苦:貪、 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集:貪、 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滅:貪、 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道:貪、 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思惑 聲聞乘十使:
欲界 :貪、瞋、癡、慢
色界 :貪、 癡、慢
無色界:貪、 癡、慢
為什麼會有慢呢?因為有時候修行上會有增上慢,「我修到什麼程度了,很得意」…知道嗎?這種起了一種「見」的執著,他會有一種增上慢的心,慢很難去除喔,有的時候不如人也會慢喔,有時後高過人很自然慢啊,一種優越感,那種都是慢心。色界、無色界,是瞋都沒有了。
大乘我們看一下:
思惑 大乘十六使:
欲界 :貪、瞋、癡、慢、身見、邊見
色界 :貪、 癡、慢、身見、邊見
無色界:貪、 癡、慢、身見、邊見
在禪定的裡面─色界、無色界,都沒有瞋了。
聲聞的觀行我們看看,聲聞的觀行要契合「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諸行無常”,要看破;“諸法無我”,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用法我來取代這個,諸法無我,要能進入到法的真理裡面,把我放掉,聲聞修行的時候他都是在禪定當中,聲聞修行他們一天只用一餐而已,他所有的時間除了上午聽聽佛陀說道理方法之外,其它時間都是在禪定自修。所以他把持這三個要點,三法印的話,他很容易進入到禪定的當中。聲聞行者修四諦法,所以他戒律要求相當嚴。老和尚告訴我們,聲聞的戒律依五分律,要求相當嚴格,在南傳國度現在還是一樣,如果比丘走在路上,人家作弄你,用草把你手綁住,你就沒辦法掙脫它,用完整的草你就不能掙脫它。那還有,如果說比丘走在路上,你千萬不要走在他的旁邊,如果他的袈裟,被風吹起碰到你,可能都會有問題,要求是很嚴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