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99期2015年5月合刊
恭錄部份摘要;老禪師說:『………你們還記得過去,每一年除夕,我都說:我不想講太多的話,你們看看,你們自己這一年的那個成績單,你究竟寫上去一些什麼?其實真正一個修行人,不能夠以一年為度,應該是每一個時刻為度。
/淨真
立秋過後,隨著秋老虎在歸隱前,來個威猛的回眸一瞪之後,緊接著東北季風吹起,天氣不再熾熱了,接著又是一陣陣的雨、一波又一波的寒流來襲,氣候形態有時濕冷、有時乾冷,這時候;陽光的出現顯得溫熙又可愛。
十二月的街景;充滿著耶誕節、新年,即將到來的歡樂氣氛,隨處可見五顏六色的創意燈飾閃亮登場。到商場走逛可聽到<叮叮噹叮叮噹 鈴兒響叮噹……>的輕快歌曲,服務人員也戴起了紅白聖誕帽。
兩個新年
在我小的時候,家裡總會過兩個新年。一個「日本正月」,就是新曆年,今稱元旦紀念日。一個「台灣正月」,就是農曆年,今稱春節。小時候我不明白,怎麼會有台灣和日本的兩個過年呢?當時年紀小,只是想想而已,倒也不懂得提問。反正有兩次年夜飯可享用,又有兩次紅包可領,何樂不為呢?
不過兩個過年,若作比較,還是有所不同;農曆年的氣氛隆重多了。例如:除夕家家戶戶有拜拜,所以年夜飯較豐盛,紅包也是農曆年較大包。
我家住在府城市中心,很能感受年節的活絡氣氛。農曆年的市井街道,顯得很熱鬧,舉凡廟宇、百貨商場、電影院、飲食攤,都是人潮濟濟,似乎人人都傾巢而出,走春、燒香拜拜祈求新的一年平安賺大錢、到長輩家拜年請安、逛街購物、看電影、大啖美食、……,在在都是歡樂過新年的景象。
我還記得大人們,每到農曆春節都會唸上一首囝仔歌,形容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的過年景象,小時候聽著、聽著,就記起來了。「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接(財)神、初五隔開、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呷食、十一請子婿、十二呷到漏屎、十三呷糜(粥)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元宵暝、十六拆燈棚。」至今六十多歲了,每逢過年,腦海中還是會不自覺地浮現,這一首可愛有趣又貼切的童謠。
我上了小學之後,吸收了歷史知識,再加上長輩之間的言談,總會夾雜著日語,有時也會有回顧式的敘述語法,例如:斯當時,日本時代是如何、又如何的……。慢慢的我就懂了,原來台灣曾經被日本統治五十年,多少注入了異國文化,所以才會有台灣正月、日本正月的習俗。時間的推移,會讓人漸漸地淡忘過去,到了我上中學之後,母親對過年不再有台灣、日本之分了,僅以新曆年、舊曆年稱之。當然,新曆年的紅包也沒得拿了。
我母親出生於,台灣受日本統治時期的昭和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了。當時,母親已經十六歲了,她對於過兩個正月的記憶猶新,只是在她的記憶裡,內心的沉重大於短暫的快樂。
母親十歲的時候,外婆因病往生,她很懷念外婆在世時的幸福生活和過年的氣氛。母親上有一個姊姊、一個哥哥,她是小女兒,外公外婆對她疼愛有加,過年的時候,外婆總會幫她穿上新衣鞋,那是日式的棉襖、日式的木屐,母親回憶說:她小時候很期待過年的到來,每當除夕夜,用完年夜飯之後,夜裡她都會興奮地睡不著覺,迫不急待地希望趕快天亮。
印象中,母親每逢過年,總會感慨嘆氣地訴說:外婆生前和外公的感情很恩愛,只是外婆走了之後,外公無能主外又兼顧主內,所以隔年外公就續弦了,家庭結構已然變調走味;從此,她再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也感受不到過年的快樂氣氛了。雖然母親有這般難過的往事,然而在我小的時候,每逢過年,母親還是會為我們兄弟姊妹備妥新衣鞋,所以,我也曾經歷過,除夕暗暝,迫不及待能趕快天亮的心情。
新世代的跨年
世故無常、人生如戲;母親離世七年了,她的悲喜童年已不復聽聞了,而我的童年也早已不見了。彼時;農業社會的生活型態已轉型了,眼前是充斥著科技的雲端時代。曾幾何時,台灣早已和國際接軌了,也時興起跨年活動的熱潮,在全台及離島,有多處欣賞美景的地點。
首先登場的是,12月31日傍晚時分,送走最後一道美麗的夕陽。晚上十二點的跨年夜有煙火秀、燈光秀、勁歌熱舞的演唱會,以熱鬧歡樂的場面,對一年的最後一夜,表達了今宵多珍重的熱情,當然也期待新的一年事事如意。接著又是迎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這一切的榮景,顯示國人愈來愈注重休閒生活了。
有關送舊迎新的跨年盛會,我倒是沒甚麼意願參予。記得以前尚未普遍流行新年迎曙光的年代,我到阿里山著名的觀日出景點:祝山。看過幾回日出,運氣很好,每次都看得到曙光漸漸露出,因為不是人人第一次來,就能觀賞到日出的景象。
通常觀日出的行程,都得早一天先到鄰近的旅館住宿,半夜摸黑起床,儘管是夏天,山上的氣溫依然冷颼颼的,趕緊向攤販購買熱飲暖和身子,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辛苦。然而有所懷念的景象,並不是看到旭日東昇,而是夜裡暗摸摸出門,靠著手電筒照明以顧安全,一抬頭望見滿天星斗的奇景,簡直歎為觀止,至今難忘那星光燦爛的美景。
著名的關山日落也看過幾回了,有時遊客擠滿了觀景台,我想著,反正都看過了,勿需人擠人,就到周邊的步道走走,待日落之後,遊客散去了,我才再回到觀景亭,藉著天色尚未全暗,靜靜地望著海,待到天色漸漸地暗了才離開,如此,反而覺得有意思。所以我每到墾丁,總會繞到這個景點遊走,同樣地,被吸引來的理由,不在於為了觀賞日落,而是周邊的景色宜人。
因此,新世代所盛行的追逐一年的第一道曙光、送走最後一抹夕陽又如何呢?在我的認知裡,不就是等同於每天的日出日落嗎?如今年紀大了,我選擇的是:養生之道,規律的作息「卡早睏卡有眠」。
過年應景的一堂課
每天臨睡前,都會有例行性的靜坐時刻。2014年12月31日晚,散盤坐姿擺好閉上雙眼,意念很快就想到,過了今晚又將是新的一年了,一夜之隔就要虛長一歲,步入六十二歲之初了。彷彿不久前,我還是個過新年穿新衣的快樂小孩,怎麼轉眼就成為白駒過隙的寫照呢!這是大自然的節奏,如同日出、日落,日落、日出,所以我並沒有為此而感傷,當然也沒有像童年般,為了過新年而感到快樂,就只是淡然處之而已。
我務實地想著:我這一年過得如何呢?靜坐讓人心平氣和,剎那的當下,我無所牽掛,所以覺得這一年,似乎混得還不錯。然而再仔細想一想,其實煩身惱心、不盡人意的事,還是會穿插於生活中,只是心態上,尚懂得運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知足常樂的處世態度,來面對煩憂,所以大致上,也沒甚麼好怨嘆的。
未來新的一年將如何度過呢?我知道;自己還有成長的空間尚待努力,然而努力的推動力在何方呢?我的心情平靜,略帶感動地回想著;白天我觀看老禪師講解【佛說四十二章經】VCD第35集,這是今年的最後一堂課。聆聽之餘,發覺到自我提昇的方向,可以從中尋覓,而我的聯想來自『除夕』兩個字,之前聽過幾次了,每次就只是聽過去,徒留印象而已,而此時正值歲末時分,聽起來似乎更顯得鏗鏘響亮,引人迴腸盪氣。
恭錄部份摘要;老禪師說:『………你們還記得過去,每一年除夕,我都說:我不想講太多的話,你們看看,你們自己這一年的那個成績單,你究竟寫上去一些什麼?其實真正一個修行人,不能夠以一年為度,應該是每一個時刻為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一個人有多少年?為什麼前面那個,講生命在幾間?一呼一吸、一剎那之間。可是話說回來,你也千萬不能夠,因為無常而生畏懼,那最後呢?那叫做等死。很多人因為無常,就什麼都洩氣,什麼都不做,所以我說那叫做等死;也不是那麼急急地拼命。剛剛我不是說嗎?真正的修行,不是像那個山洪暴發,而是要細水長流,你們看山洪暴發,連那個水都是污濁的,那個細水長流,那個水都是清清淨淨的。………』
老禪師講的這一席法語,蘊含著有警世、有勉勵的啟示。我想著;自己在修改行為的道路上,很容易陷入恍神,總是喜歡跟著懈怠、放逸走。幸好,我也很喜歡聽聞老禪師闡釋正知正見的道理,所以儘管我只是做個知解之徒罷了,卻也能讓自己的心念,多少也有清醒的時刻,繼而引發起一絲絲的警覺性,不至於一味地落入我行我素,一付啥米攏不驚的樣子。那麼有啥米好驚的呢?有喔!樂報好受、苦報難受。因為苦樂皆是自作自受,所以怎能不驚呢?
靜坐的時間結束之後,鑽進了暖暖的被窩裡,意念還持續地運轉著,想著有關對自我期許的事,自問:做得到嗎?深知自己一向都是想的多、做的少,不過;可以自我確認的,就是多少還是會推動自己試著去做。
忽聞,不遠處傳來,放煙火的炮聲,噢!十二點跨過年了,已來到2015年了。夜深了,待天亮之後,依然有每一天的作息要做,所以還是早睡有眠較實在啦!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