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權利

/清和

最近看了一文章,覺得蠻有趣的,對照學佛的歷程也有些想法與感觸:

 作者前陣子一位長輩請吃飯,這位長輩是身價幾十億的跨國公司大老闆,他是個很霸氣也很風趣的老先生。吃飯時聊到說常常在FB上收到美國人到大溪地度假的故事,故事是說一個美國人到大溪地度假,當大溪地人賣力地幫他按摩時,老美滿心優越感,滿臉悲憫地說:「如果你們上進點、積極點、勤快點,你們也可以像我們一樣到大溪地度假呀!」大溪地人一臉疑惑地說:「你辛苦一年,只為了到大溪地過兩星期日子,我卻是一整年在大溪地享受生活的,我還要學你?」

老先生其實沒聽過這故事,等我說給他聽以後,他嗤之以鼻說:「這故事一定不是有錢人寫出來的,因為完全不是富人思考邏輯。」富人跟窮人的差別,並不在是不是每天都待在大溪地,而是在於『選擇的權利』。大溪地那些人沒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只能夠永遠留在大溪地,過著不變的生活,任何事情都一樣,永遠不變的時候其實也就不覺得是享受了。但是富人的選擇很多,他可以這兩周到大溪地曬太陽、享受悠閒無壓力;下兩周到法國凡爾賽宮參觀,到香榭大道血拼;到義大利看比薩斜塔,享受香醇的卡布奇諾。我還可以講出1000種富人能做、但是大溪地人做不到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要努力賺錢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我可以選擇我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我只能被迫做這個。」

「聽起來挺有道理的,您剛說到富人思考邏輯,可不可以列舉一些富人思考給我學習。」

老先生說:「我講三點給你參考-

1.富人願意花錢學習,因為可以賺更多回來,但是窮人會因為顧慮學費而不願意學習,所以往往因為要省小錢而賺不到大錢;

2.富人會思考事情的本質,例如說很多媽媽會因為覺得不要浪費就習慣性收菜尾,但是下場通常是變胖,得一堆病,醫藥費花更多,話說回來,就算每次把最後剩菜吃光,其實也省不了幾塊錢。因為看不清楚事情的本質,最後就會做出跟想要達到的目的完全相反的動作;

3.富人願意擔風險,因為我們知道不擔風險就不可能有好的回報,只要在之前先做好功課,評估自己擔得起的風險到什麼程度,然後勇敢做下去,會越來越靠近成功。」

 

看過文章仔細想想,窮人跟窮人在一起,想的做的都差不多,互相學習也很難變有錢人,如果窮人想變成有錢人,想要未來擁有選擇的權利,最快的方法就是向有錢人學習,拋開原來的習慣、想法與經驗;轉而學習富人的想法與習慣。《有錢人的習慣》作者湯瑪斯(Thomas Corley)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有錢人,如果想要擁有如「雪崩」似的勢不可擋的財富與成功,必須從累積小小的一點一滴的「雪花」開始。這個雪花就是富人的習慣與想法,就像《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裡面講的,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的身上』。

這裡先不討論追求世間財富的方式,換個層次想,凡夫俗子在生死無盡的輪迴中,猶如文中窮人一樣,被業牽引,沒有選擇的權利。佛菩薩有解脫的能力,發願度眾生,如同文中的富人一樣,有能力可以選擇要做什麼,而不是只能被迫做什麼,是酬願而不是酬業。再說以成就佛果之前的菩薩而言,除了地藏菩薩的願力,那一尊菩薩的像不是智慧相好,纓絡戴身,財寶豐盈?

凡夫走生死格局,抱怨不停,緊抓不放,要想能解脫,不被業力所束縛,離苦得樂,最好的方法就是學佛,學佛的智慧與想法,但是佛的智慧本來就不是我們有的,是不習慣的,所以我們必須重複再重複的學習,即使常常忘記了,學不好,也要勉勵自己在因地上努力,從陌生到熟練;以前是重複習性而造成今生的性格、習慣、業力與因緣,就像愈生氣就愈會生氣,愈愛生氣,到最後只會生氣。每生氣一次就是在複製生氣的種子與習氣。學佛就有機會為自己累積「雪花」,累積力量,改變因過去的重複習性而造就的苦果,成就不一樣的因緣與果報。

但是要改變牢固的習性談何容易?也不是一蹴可成,除了要有佛法正知正見當作理論基礎外,還要有好的方法,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實際操作演練,才有機會照見我們的業習的複雜與盲點,學佛不是虛無飄渺的紙上談兵,是要能幫助我們向內看清自己,發現問題,對症下藥。止觀是千佛山獨特的法門,透過師父的引導,把自我拉開,從不同的角度,客觀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質,不斷觀察自己,不斷認識真相,智慧是從與業習的搏鬥中發現,於事物中放下魯莽的批評與裁決,透過佛法的印證來幫助自己、提昇自己,才能打破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及做法,轉化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的問題。命運不是機運,而是選擇,命運不靠等待,而憑爭取,握有決定權才有生機,只要願意嘗試改變,方向方法正確,慢慢就能增長心力與智慧,過程中的荊棘能幫助我們產生日後挺住的韌性,路途雖然遙遠,但終究會抵達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