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放下,方得自在

    看破,不是消極,不是退避;而是積極的去認識、了解,不為色塵緣境、人事問題所迷惑,進而突破、化解障礙;也就是化解無明而有所覺悟,破除迷惑而顯現真如之性。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00期2015年6月合刊

/潛

看破,不是消極,不是退避;而是積極的去認識、了解,不為色塵緣境、人事問題所迷惑,進而突破、化解障礙;也就是化解無明而有所覺悟,破除迷惑而顯現真如之性。

 

放下,不是一無所為,而是不去計較,不起執著之心;怎樣不讓「業」的束縛而耽於惶恐不安,反而能面對問題,透過認識、了解而發現問題,於正法念處的般若力用之下,從認知而至深刻了解,直到問題化之於無形,才算真的可以放下了。

 

人帶著業來到世間,人們不同的生命現象,是由於不同的業力所感報;所以,生命過程中的種種際遇,無論是好或是不好,都是緣於業感而展現的酬報。例如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諸般不順,時常發生不好的事;有的人則常遇幸運,總有好事上門;另外,也有人是時好時壞的。 

 

以業的現象來看,社會上每件拿刀或持槍殺人的案件,其實他們並非初見面就無故拿刀砍人,或決意開槍,非置對方於死地不可;事實上,在殺人的表相下,早已累積許多問題。彼此起先可能意見不和,發生口角,有修養的吵過就算了!但也有人在吵架中,彼此不服,愈吵愈厲害,衝動之下就打起來,為了自我保護,愈演愈烈時,就會不顧一切的拿刀砍人,或拿棍子打人,或開槍殺人的嚴重後果。

 

人會如此的不自在,是因無明而看不破,因染著而放不下;而無明乃業力所至,染著往往為欲望之所使,若能從「業」和「欲」這兩方面著手,那麼,無明可以明了,染著可以清淨。因此,淨業和少欲,便成為學佛人的課題。

 

業一定會顯現,只要自己做過的,好(樂)的、壞(苦)的都會顯現;但人面對壞的會不好受,好的又認為理所當然,因為這種分別心,所以人都追求好的,不要壞的。事實上,苦與樂都是自己造作而成的;於苦,我們不願承受;於樂,卻都歡喜承受。為什麼?當惡業顯現時是苦,只因自己做不了主,才會感受是苦,若做得了主,也就無所謂。

 

修學佛法,懂得道理方法,就是應用這些道理方法怎樣承受、解脫業的束縛。經典中常提到:身口意會造作成業,身口意也能修行辦道,更談到所謂「煩惱即菩提」的說法。人只願意隨煩惱轉,卻不願意從煩惱中去面對、認識、了解而發現菩提;也就等於人有業,卻不從事於怎麼不隨業而轉,更能從業中顯現道一樣的道理。若能依教如法去行,業就能清淨,業能清淨,其實道也要清淨;若執著於道的話,即所謂的法執或謂所知障。

 

由於業能成為力用,是自我相應色、塵、緣、境的緣故;要使「業風」不起,先要樂住靜處,調理「愛欲」之心,藉佛法的熏習,使之得轉,但是愛欲得轉。「法欲」又生,仍然不免為「法」所縛;因此,能遠離諸苦惱,不是究竟。什麼是愛欲和法欲呢?譬如煩惱是苦,是因愛欲所發;譬如所知是樂,是因法欲所執。愛欲發起,則煩惱生,形成障礙;法欲執取,則所知著之,形成障礙。所以,眾生因煩惱而常住無明,學佛者因所知而自以為是;同樣是「欲」,只是「愛與法」的不同,而結果卻同樣形成障礙。  

 

如何把握「看破、放下、自在」的法要呢?於業,不是畏懼,不是不在乎;而是怎樣清淨業,即不否定,更非無可奈何!於道,依於佛法,正信正行,從知解而實證,正勤精進,恒久持之。於法,不是誤會,沒有些微的自我意識,也就是法的執著。禪宗強調:「無相,無住,無念」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處於任何的時刻,不被色塵緣境束縛,不為名聞利養而迷惑,才是實修實證者。

 

然身口意的行為,在佛陀的理念中,分別有「業」與「道」的不同;所謂造作成業或修養成道。學習佛法,全賴「法」的效用發揮,或說是第一義諦的展現。所謂在業中可以顯現出道來,在煩惱中可以發現菩提,如此行法才能成為力用,發揮「覺道」的饒益性。就像是舟航的價值,它的效用在運作,在行駛,即使難免有一些因緣與自的障礙,而行駛者必須擁有豐富航行的知識經驗,並能熟練的排除障礙,才能克服面臨許多的問題。

 

總之,人的自我意識是很頑固的,面對人與事,總在順逆中取捨;尤其是名利當前,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甚至強調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卻不以心安理得為道德標準。佛法則告訴我們,凡事有因、有緣、有自然性,不可以固步自封;若能深觀妙察,就能真的看破。此外,人還有執著不捨的習氣,加上貢高我慢,便成了所謂人上人;尤其是多少擁有一些的時候,更容易建立起「愛拼,才會贏」的愚魯意念!所謂「看不開」,其實就是執著不捨,不願意放下;但是,究竟執著不捨的是什麼?為何緊緊抓住不肯放下呢?要言之,就是我執,或主觀意識,也就是死要面子!

 

所以,學佛修行者就像浮游人海的舟航,航向的目標,便是自己的理想世界;航程中,怎樣發揮「法」的效用,則在「學、行」中已經擁有的智慧,肯定「行」的價值,在發揮運作和行駛的饒益性。在航行的旅程中,除了「法」的知解,供給「行」的資訊外,於人為的因緣,比較容易把握,而自然環境所發生的因緣,就必須仰賴自己的克服能力,及奮鬥精神了。如果能經得起時空的考驗,堅持願行,那麼只要能做到真看破,放下,必定可以擁有無上解脫的自在;也就是依教而學,依法而行,從生滅的「有」,到真如的「無」,以至究竟清淨,即能入達圓慧妙覺的寂靜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