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義 智慧(五)

    第一,三世智。三世就是講現在、過去、未來,但這個現在、過去、未來,要特別強調,不是談前一生、這一生、來生;現在、過去、未來是講三個不同的時段。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2期2015年8月

前面談過了聲聞乘的十種智慧,現介紹菩薩乘的智,菩薩乘也有十種智慧──

 

第一,三世智。三世就是講現在、過去、未來,但這個現在、過去、未來,要特別強調,不是談前一生、這一生、來生;現在、過去、未來是講三個不同的時段。其實任何一個時段都關係到過去也關係到未來;譬如這一秒鐘起來馬上過去,這一秒鐘就過去了,未來的一秒鐘又來了,我們的意念也是如此。一個意念起來是現在,這個意念很快就成為過去,因為另外一個意念又起來,有未來的意念。所以三世只能談三個時段,不要談前一世、這一生、來生,談得太遠了。因為佛法是對人說的,千萬不要把時段拉得那麼遠;動不動就談過去世怎麼樣、現在世才會怎麼樣……這是你把握不住的。修養沒有到達菩薩八地以上,根本不可能知道前一世怎麼樣。

 

為什麼要講三世的知識經驗呢?我們常講人有善根,什麼叫善根?善根,就是過去世所完成的,現在能表現。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以聲聞乘裡談的盡智跟無生智來說,就可以發現,為什麼菩薩乘要談三世智。譬如現在不會,那是因為過去沒有學過,不能說前一世沒有學過,把時間拉得太遠!其實現在可以再學,再學就會了,那不是就有過去、現在,再學就是未來,學會了就是現在。所以陌生的是由於過去不知道,熟悉的表示過去已經知道的。這裡談知識經驗,談三世智就是用這種方式去看。

 

第二,佛法智。前面談三世智是依業而言,佛法智是以道而言。佛法如果只用概念來說是一種覺悟之法,憑什麼覺悟?必須要有道理、方法,有知識經驗才能覺悟。所以覺悟之法,你說“佛法智”就是佛陀說的智慧,錯了!因為能幫助你覺悟的知識經驗,都叫做佛法;會讓你迷惑的、愚癡的都是世間法。世間法裡面有沒有可以幫助覺悟的呢?那就關係到聲聞乘裡所說的“苦、集、滅、道”。所以談佛法還是以“苦、集、滅、道”為基礎,只不過“苦、集、滅、道”是以苦集為一部分,滅道為一部分。為什麼苦?道為什麼可以讓苦消失?這裡談“佛法智”是講這些知識經驗,一定要把握佛法智不能說是佛說的法,這種知識經驗不可以這麼解釋;而是說「凡是能幫助轉煩惱而成菩提」,能夠從煩惱中發現菩提的都叫做佛法智。究竟有些什麼呢?菩薩乘裡談的,譬如六波羅蜜法,這還是個概念,為什麼?它只是法的一種,如果要把「佛、法」兩個字放在一起,就要涉及到戒、定、慧了;佛法智是什麼?就是戒、定、慧的知識經驗,這就很容易把握。

 

第三,法界無礙智。談到法界,在此要稍許解釋一下,法界跟人的世界是不是同一個?世界、法界是不是同一個名稱?世界是一個名詞,法界是一個名詞,如果能從世界跟法界裡去發現問題、去認識問題,才能稱之為法界,否則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只是一個名詞就無所謂無礙或者有礙了。所以我們從法界裡去發現,因為法界是以人生存在這個世界裡所有的事事物物、道理方法,這個環境稱之為法界。為什麼法界要談無礙呢?因為涉及到道理與方法不可以相違背,說理則跟事是圓融的;說事則有理可以說得清楚,這一種知識經驗叫做“法界無礙智”。如果理與事相違背那是有障礙,不是叫做無障礙。

 

第四,法界無邊智。為什麼說了無礙還要說無邊?世間人,生存在這個世間裡,如果只是平平凡凡的過一生,或者種田早出晚歸,從播種到灌溉到收成,這些都是有邊的;法界以無邊來說,假使談種田的差別就不一樣,如品種的改良,如這一種作物我花下的成本,所得到的利潤有限,若改種別的作物,它的附加價值高,就可以發現是無邊的。所以法界無邊是依世間,一般人的能力、知識經驗有限,如剛才說農作物的品種改良,或者變更它的附加價值,以農夫種田而言,收的是稻子、完成的是米,如果只賣米的利潤有限,把它做成一些食物呢?當然它的價值就高了。如果做成食物,從普通一般,或者新的發明都是用米來發展的話,這是一個無邊的知識經驗,不是有邊的。

 

第五,充滿一切法界智。既然談了法界無礙、法界無邊,為什麼還要談充滿一切法界?充滿是告訴我們,如果法界無礙是某一個專業,或者法界無邊是某一個專業,但是還有其分別;充滿一切可以說是沒有分別。譬如常有一些家庭的孩子們不喜歡念書,硬要他念書的話,不是塊念書的料,結果很可能一個孩子就這麼糟塌了。難道只有念書才能過日子嗎?難道只有念書才能賺錢嗎?不是否定念書,而是說除了念書外,可以學一門技藝,不管什麼技藝都很好。有的人喜歡唱歌,有的喜歡演戲,有的喜歡去修理汽車,有的人喜歡做什麼……各種不同的,可以說充滿法界,這種知識經驗在法界裡來講是太多、太多,這麼多知識經驗就是叫做充滿一切法界智。

 

第六,普照一切世間智。前面談充滿一切法界智,這裡講普照一切世間智,是談什麼?並不是說菩薩法。為什麼談了法界還要談世間?要瞭解,佛法是對人說的,人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人。譬如一個傻傻的人,這種人還滿有福氣,有一句台灣話叫「天公疼憨人」,好像天都會疼這一些傻傻的人;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普照一切世間智,知識經驗會照顧所有的人,不是說某一些人就沒有機會,普照一切是一切的眾生都有機會得到某一些知識經驗,所以普照一切世間智,不要說前面談的是佛法智,後面談的是世間智,一定要瞭解,佛法是對人說的,人有進入法界的,還有只是在世間流轉的。世間流轉的依菩薩乘而言,要曉得菩薩是大慈大悲,可以說普度眾生照顧一切眾生,可是要照顧一切眾生,如果用佛法來照顧流轉於世間的眾生,他聽不進去;這裡談普照,就是要相應於他喜歡的了。譬如一個學醫的人不信佛法,如果以菩薩度人的方式而言,要具備的知識經驗就必須要能普照一切,對醫要有一些概念。對醫有一些概念就可以從醫上面跟醫生談,就很容易從世間引入到法界。

 

第七,住持一切世界智。談住持,不是談寺院裡面當頭頭的,住持是什麼?先要瞭解「住」是一種存在的現象,「持」是一個時間的長久,是說這一種存在的現象,持久性怎麼樣,就叫做“住持一切世間智”,也就是談這種知識經驗所存在的持續性。我們曉得早期無線電用真空管,現在都沒有人用真空管了,因為以後就發展到鍺晶體,鍺晶體以後慢慢又轉變為IC,就可以發現住持一切世間,不只是一種淘汰、一種提昇的關係,怎麼叫做“住持一切世間”?它的原理就是永遠存在的、是持久的。這裡談的是知識經驗,不是談物體,這種知識經驗如果以無線電電學原理來講,它的原理不變,只是它的機器、配件、零件……在不斷的改進。所以住持一切,它是一個存在的現象,持久的問題,住持是談「原理」。人再怎麼變,它的道理是不變。如肚子餓了就一定要吃飯,可能有人會說:那些太空人不吃飯不也是過日子嗎?要曉得吃飯的原理是什麼?是營養分呢!那太空人吃的不還是營養分嗎?所以住持一切世間的知識經驗,是談原理、原則的不變。

 

第八,知一切眾生智。菩薩的本身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在經典上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種類,八萬四千是形容詞,就是有太多、太多不同的眾生;什麼不同?業力不同、根機不同、智慧不同、教育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種種的不同。對眾生不能以一而概論,看一個做醫生的,他的孩子不一定將來長大就是做醫生,因為每一個眾生的根機、智慧,甚至於性向,不可以一概而論。所以需要知道,一切眾生的知識經驗;舉一個一般人不容易把握的例子,通常一般人認為妓女是很下賤的,但是不是所有從事這種行業的都是那麼下賤、無恥呢?那就變成一概而論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三。所以這裡談“知一切眾生”,有的妓女的確是為了家庭的問題,譬如父親生病了、母親死了,或者父親殘廢了、母親又怎麼樣了……家裡沒有人來維持家計,剛好這個女孩就必須要獨力承擔,而她又沒什麼特殊能力的話,可以說她是下賤、是無恥嗎?也就是對眾生不能以一個概念,以你所知道的去看,必須要知道他的一切;這個一切是什麼?就關係到表面的、內在的,裡裡外外都要搞清楚。

 

第九,知一切法智。這裡的一切法包含了世間、出世間,在概念上講,知一切法是什麼?佛法裡講五明,五明就是法的基礎。不管是語言、醫藥、技巧以及本身的專業,以及本身以外的知識經驗,都包含在一切法裡面。真正想做一位法師,要做菩薩普度眾生,天上要知道一半,地上要全知道。當然這是很苛求,可是至少要幫助人,對這一個眾生的認知還要能夠幫助所需要的。至少有這種條件,相應而說法或者契應而說法,要相契相應來幫助他,所具備的法就不是單一的。所以有人說:我只會念佛,就教你念佛,其他都不會!那就不是菩薩。菩薩是什麼呢?你喜歡什麼,我要相契應你什麼,就能夠說什麼幫助你,能使你得到利益。所以知一切法,倒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那麼完美,可是至少要知道,這裡談的是知,“知道”跟“能做到”還是有差別的,所以說知一切眾生,並不表示都能做到,知一切法也並不表示都能做到,可是至少要知。

 

 

最後一個,知無邊諸佛智。這看起來好像很誇張;無邊諸佛,如果硬要當成三世一切佛,或是從古佛到現在,就理解錯了;不是去知道那一些已經成就的佛,“知無邊諸佛”這裡的佛要作覺悟來解釋。因為現在談的是智慧,你要具備不管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問題都能夠化解,也就是說解惑,使他能得到覺悟。覺悟有大有小、有深有淺,只要能達到覺,不管是小或者是大,或是淺或是深,能幫助人達到覺悟的知識經驗,都叫做無邊諸佛智。你一定要能知道,雖然不一定完全自己都能做到。譬如六波羅蜜,有它的道理、方法,怎麼樣幫助你覺悟;可是為什麼講的人有時還不一定都能做得到呢?就是說能知,不一定完全能做得到。談知識經驗,有知識還要有經驗,知識經驗還是有限的;所以談知,是有道理的存在,“知無邊諸佛”,一定要瞭解不是談已經成就的佛,而是談各式各樣沒有限制的,能達到覺悟的,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知識經驗,就叫做知無邊諸佛智。以上介紹的是講菩薩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