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義 業(羯磨)(一)  

    所以業在型態上可以發現,有表面的、有內在的,此外,還有宿業跟現業;什麼叫宿業、什麼叫現業呢?宿就是過去的,已經完成的;現業就是現在正在造作的。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3期2015年10月

來談業的問題。佛法裡提到業,好像每個學佛的人都把業當成不好的。「我業障好重?我是不是業太重所以運氣不好、生病?」常有這種語言。其實「業」這個名詞如果不能把握,根本就沒有辦法去瞭解。業的梵文叫做KARMA」,是羯磨的意思;羯磨是什麼呢?翻成中文就是作或者造作。羯磨為什麼要稱為業?而不以造作而言呢?因為是談結果;凡造作行為完成之後的結果都叫做業,或者正在造作之時也叫做業。為什麼?正在造作,是一個過程;造作完了,有一個結果,所以還是稱之為業。

 

業大體上有三大類,第一個是善業,第二個是惡業,第三個是無記業。剛開始提到,很多學佛的人一開口說:「我是不是業障太重,運氣不好、生病啊?……」那只把業說了一種,好像都是惡業;因為業的第一大類別就是善業,而後談惡業、談無記業。可以發現,原來業有好的、有不好的;說業重,是好的業重還是不好的業重呢?事實上等於說的都是不好的,都是惡業。為什麼?「我業障太重所以多病,所以運氣不好啊!」就是一個業的果,因為造惡的業因完成苦的業果,同樣善業,所造的都是好的,所得到的果當然也是好的。所以善業得樂果,惡業得苦果,這就是一個業因跟果的關係。

 

第三個無記業:無記,不要當成沒有記載,不能這麼解釋;無記是不能分辨的,因為有善有惡,是善業還是惡業這是能分別的,或者裡面有善也有惡呢?那是不能分別的,所以不能分辨的叫做無記業。善惡不能分辨的叫無記,無記業所受的果就是有苦有樂。善業肯定果是樂的,惡業肯定果是苦的,所以在業因跟所感報的果來說,只談善業、惡業、無記業,如果不去瞭解可能得到感報的結果的話,那只是一個名詞。善業是好的業,惡業是不好的業,無記業是有不好也有好的業,所以談業,有因、有果,這是先要把握的。

 

知道了業有三大類,也就是三大類是以因果而言,如果談業只談因果,以佛法來說,那是不完整的,必須要知道還有因緣的問題,因為涉及到因緣,就涉及到“業因”如果沒有緣,會不會受果呢?有惡業的因,如果沒有緣,是不是受不好的苦果呢?為什麼世間有很多人,一生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憑良心做人,好像都是善,可是這一輩子過的日子、生活、生命的現象,好像都不如那一些作惡業的人。看看投機取巧的、強取豪奪的,那一些陰謀耍手段的,為什麼過的日子反而比這一些善業的人還要好?一般就會造成這種誤解。

 

必須要知道,只談善業、惡業、無記業,談業與果的關係,若捨棄了因緣的話,談業往往會造成很多矛盾的地方。因此涉及到因緣,就必須知道,關係到業,有很多的問題要提出來。除了業有三大類之外,還要看它的現象,現象有表業、無表業、宿業、現業,以至下面還有許許多多,一個一個來介紹,因為這些都涉及到因緣法則,而善業、惡業、無記業是因果關係。談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說法?那是關係到因果、因緣,只有其因果關係,沒有因緣法則的話,造成很多人對佛教很難起信心,為什麼?既然作惡業會有果報,為什麼不能現在作現在就報?所謂的現世報?就會產生這種疑問,很難去解釋這種疑問,因為還涉及到因緣法則。

 

第四個表業的問題:就現象上面來看業。表業,從表面可以理解的;還有一個是無表業,從表面不能理解的。表面能理解的是以身與口,也就是身體的行為造作,語言的行為造作,所表現出來的叫做表業,是表面能知的;無表業是從身口意的意念上面造作而完成的,從表面看不出來,這是內在的,所以說表業是外,無表業是內。通常表業比較容易把握,無表業很難把握,為什麼呢?有的人,身口表現看來蠻好,可是他內在意念的想法是完全不同;所以常有一句話,「心口不如一」,或是「口是心非」,這都是關係到表業、無表業。

 

所以業在型態上可以發現,有表面的、有內在的,此外,還有宿業跟現業;什麼叫宿業、什麼叫現業呢?宿就是過去的,已經完成的;現業就是現在正在造作的。只不過談到宿業,談過去,千萬不可以談前一世或者無始以來,因為宿業,指凡是已經完成了的,都稱為過去;正在造作的,還沒有完成的才是現在,叫做現業。所以宿業包含有,前一世、無始以來的,以及現在以前的,都是在宿業的範圍。宿業就是已經完成的或者成熟了的,現業是正在作的,是生澀的、還沒有完成的;尤其現業,生澀的還沒有完成的,很容易搞成什麼?現在正在作不就有結果了嗎?那也不一定。現業同樣也關係到你所不能把握的,為什麼?因為跟無表業有關係。譬如,看到一個婦人家,在那裡打一個小孩,這個時候一定說,這個女人這麼壞去欺負小孩,這是你現在能知道的,可是它是生澀的、不成熟的,為什麼?因為還有無表業在裡面,什麼無表業?婦人跟孩子是什麼關係?他們的因緣關係是什麼?如果是母親、是兒女,那看法就不一樣了。

 

所以從現業上,我們會說是生澀的,正在造作還沒有完成的叫現業。然而要知道宿業那是很難的,現業比較容易理解,但易造成誤會,如果少了因緣法則,就會搞錯方向。如畫畫、寫字或者養花、養鳥,現在看到他所做的這種造作行為是現業,但能不能知道是休閒還是職業呢?就可以了解,現業也不是那麼容易明白,因為還要知道它的因緣法則,有的休閒也做這些畫畫、寫字、養花、養鳥的事,但是也有拿來當成職業的;所以也不要把現業看得那麼簡單。當然宿業也是不容易把握的!再看宿業跟現業,它們是怎麼展現出來的?怎麼發生的?這就關係到引業跟滿業的問題。

 

引,是依緣而引發的;滿,肯定是一種定業。譬如說善業受樂果,惡業受苦果,是已經決定了,可是這種決定,要顯現果報,一定要有因緣,沒有因緣法則去引發它,就不可能使因與果而完成。滿,就是一個完成,所以因緣引發原來的造作,而顯現現在的結果,這種結果是一種完成的結果。可見談到因果關係跟業的認知,必須要有因緣法則才能夠去把握。滿,不能談是圓滿,它是一個完成式的說法;引,就是發起,是怎麼發起這種業來受這種報,而達到一個結果的完成。有一句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什麼時辰未到?就是說緣還不具足,緣不具足當然就不會受報,有的可能受一點報,而不一定完全報完。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兩個人因為什麼事在爭吵,“因為什麼事爭吵”就是一個引業的現象,爭吵的結果,會產生兩種現象,一種是有修養,一種是沒有修養;有修養的爭吵,會想到既然講不通那就算了!不繼續爭吵下去,引業得到的結果也可以達到滿業;還有一個,繼續爭吵下去可能就打起來,打起來可能就出人命,最後得到非常不好的結果,那也是滿業。引業、滿業,於業而言還關係到因緣,要看因緣是道的因緣,還是業的因緣?有時候,業的因緣可以轉化為道的結果,有的因為一個道的因緣卻產生業的結果。怎麼說呢?有人常說「佛怎麼說……」,看起來是道的因緣是不是?但是如果把佛法搞錯了,結果害了人,就變成一個業報的結果。

 

看到很多打著佛教的旗號,在做些騙財、騙色的行為,就是關係到因與果是一個肯定,可是還有其因與緣的不同,要確認引發的是業因還是道因?這業因、道因就關係到個人的修養,而修養又關係到深淺所完成的業果,是有缺陷的還是一個完成式?因為往往業的果報,不一定就能夠報得完,可能還有後續,此中還有有餘;如談滿業,是一個無餘的結果,還沒有滿是有餘的結果。知道了業要因緣而引發,才有業果的完成,還有黑業、白業、黑白業、白白業,這些究竟在說什麼?

 

黑業,通常是不清楚的;白業,是很明白的;黑白業,好像是清楚可是又不太清楚;白白業,很簡單,就是一個決定性的。所以談滿業,因引業而起,完成業的結果:有黑業、白業、黑白業、白白業,也就是談到業果是清清楚楚的、達到圓滿了,還是“有餘”,有後遺的還沒有完成的?或是這兩者都有呢?還是肯定的這一個業因完成一個結果,經過因緣的認知,的確這樣受報完了,就是所謂的白白業。這只是一個名詞上的認知。談業,於佛法上,涉及到黑業、白業、黑白業、白白業,這關係到滿業,所以必須要知道。

 

舉一個例子--意外事件,可以慢慢去思考。騎著摩托車在街上,按照交通規則,本來該怎麼走就怎麼走,如果托車不守規矩,結果呢?應該是別人的車該走或該停的時候,結果你違規,撞上了對方;還有一種,是你守規矩,別人不守規矩,別人把你撞上了,就可以發現,有「彼」與「此」的關係,就是我與他的關係。黑業可以肯定的說,於原因來講不太清楚,究竟是誰違反了交通規則?白業可以清楚肯定「是誰違反了交通規則」,可是這還只是個概念,為什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經過鑑定之後呢?是黑白業還是白白業?就涉及到因果關係、因緣法則,因為要經過鑑定,如果雙方都有錯,叫做黑白業;白白業呢?的確肯定是誰的錯,這就完成了一個業的果。所以滿業裡面,有黑業、有白業、有黑白業、有白白業;引業就是以因緣法則而言,所以談業要知道因果關係,還必須要有因緣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