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要解 - 九十波羅蜜(二)無彼岸

這單元要談的是波羅蜜行──九十波羅蜜裡的第五個「無彼岸波羅蜜」。

以名相來看“波羅蜜”,一般翻成「到彼岸」,那「無彼岸波羅蜜」是什麼意思?是否就是無彼岸就到彼岸了?所以,我常說波羅蜜若翻成「方法」會比較適當,因為,無彼岸,不是沒有彼岸。般若經裡面的“無”,幾乎很少談“不”或者“沒有”的意思,它是教你於“有”去認識,不要局限於「有」,換句話說「無彼岸」就是不局限於彼岸,但絕不是沒有彼岸。

舉例來說:如果要離苦得樂,離開娑婆世間的苦到達出世間的樂,就一定有彼岸了,這種執著對一般學佛者而言還說得過去,但對於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大家都離苦得樂,覺得娑婆世界很苦,趕快走了算了,可是,餘下的眾生由誰來度?何況,還有更多不同宗教與根本不信佛教的人!基於度眾生是沒有分別心的,應以平等心對待眾生,所以,無彼岸如果以方法來解釋,就無所謂有此岸與彼岸的分別了。

舉例來說,如果杭州西湖是大陸最漂亮的地方,對台灣來說那是彼岸,但站在大陸的立場來看台灣的阿里山、日月潭,不也是最漂亮的地方?可見彼此互為彼岸,至於究竟哪個彼岸最好?如果“彼岸”本來都有好的,那就不必局限於“哪裡好”,因為除了大陸的西湖、台灣的日月潭,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湖與潭。好比日本有一個很漂亮的湖叫洞爺湖,起初我以為它叫洞庭湖,因為湖南有個洞庭湖。那是個好地方;其實世界各地區都有很好地方。可見,所謂彼岸,一定是以“此”對“彼”而言,“此”以外的它都叫做彼岸;如果說只局限於這邊苦,那邊樂,那也不一定!沒錯!極樂世界是樂,娑婆世界是苦,但有一個問題:出離娑婆世界的苦到達極樂世界,那只是得到樂的環境而已,若以成佛成菩薩而言並非究竟,因為那只是離開娑婆世界,成為極樂世界的眾生;所以很多人誤會,以為一往生就成道了,就成為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完全忽略了阿彌陀佛九品蓮臺度眾生的道理,其實花開見佛,那只是成為極樂世界的一名眾生,並不就是成就佛菩薩的果位了。

可見,此岸、彼岸的觀念,如果設定於成佛成菩薩,那也不一定非到極樂世界去不可,在娑婆世界一樣可以成就,如果局限於極樂世界就是彼岸,就會有問題;所以「無彼岸波羅蜜」要能把握它的道理。其實娑婆世界有苦、有樂,還有一些苦樂分辨不清楚的,如果以發菩薩心來看,於苦可以不以為苦;如果只是做個苦惱眾生,想去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沒有機會成就佛菩薩的。可見無彼岸波羅蜜要從「有」彼岸著手,但“此岸”並不一定都是好或者不好,還得看你站在什麼立場、什麼地位?所以,不要局限於彼岸都是好的,這就是無彼岸波羅蜜的義諦。

再看下面的「空種波羅蜜」,“種”是「種子」,這裡所談的是空與種子的關係,不一定指的是菩提種子,它是講現象,好比虛空裡有太陽、月亮、星星,有風、雲、雨、電,這些都是種性。而虛空是空,如果以這種方式看,一個修行者的修養能做到像虛空一樣,那麼處於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好過的?好比遇到侮辱、毀謗,你可以安忍,進而忍而化之,像虛空一樣。不是有人問釋迦牟尼佛:「佛陀,當有人毀謗你的時候,你怎麼辦?」佛陀說了「舉火燒天」的事,但要知道,這並非他自恃高高在上,而是他有像虛空一樣的修養,別人燒不著他。可見「舉火燒天」的天是虛空,這是以人的立場來看,再看火種能燒虛空嗎?就可發現其中有“空與種”的義諦,如果沒有安忍的修養,怎麼能夠入達「空種波羅蜜」的境界?且不說受火燒,只要那個火冒出一點點火花,有些人就承受不了,以上是講空種波羅蜜的義諦。

再談「不可說波羅蜜」。不可說,並不是說不可以說出來,而是不可以具說,也就是不可以統統把它說清楚。這個名詞常令許多學佛的人誤解,好比本身修養不夠,人家多問他幾句,他就說“佛法不可說”,那如果佛法不可說,請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可見事情不是一下可以講得清楚的,才謂之「不可說」。因此「不可說波羅蜜」,是不一定用什麼方法,怎樣去做?因為這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事,好像我常例舉,有人喜歡吃辣味:辣椒、薑、胡椒粉、大蒜,究竟哪種辣最烈?其實各式各樣的辣都不同?還得看你究竟吃什麼最適合?如果你問我,那我也可以說:“不可說”,為什麼?因為一切得看你喜歡不喜歡?有的人覺得放點胡椒粉蠻好,也有的嗜吃辣椒,還有人不喜歡薑的味道,更有喜歡吃大蒜的,尤其像屏東出洋蔥,單只切片,那氣味就會薰出眼淚來,如果連切都讓人流眼淚,試想那還能吃嗎?但據說真正吃起來味道還不錯呢!這是不是「不可說」?可見什麼是不可說了,它的法義是「不可具說」或「不可以一概而論」,也就是不可以馬上講清楚的都叫「不可說」,我們必須以這種方式去看「不可說波羅蜜」才是。 

其次談「無名波羅蜜」。一般人以為“無名”是無名字,不是這麼解釋,世間法一定都有名字,好比麥克風叫麥克風,書叫書,燈就叫燈,為什麼說無名呢?它是告訴我們不可用「名字」來定論事物,比如:電燈包括日光燈、水銀燈、太陽燈,還有現在的石英燈、油燈,各式各樣的燈,是不是一定要用一個名字來稱呼才叫燈?不是的!看看藥舖的藥,究竟什麼樣的藥才叫藥?其實,盡大地都是藥,那些動物的、植物的、礦物的,就看你會不會用!如果一定要說這是石頭怎麼可以做藥?那像明礬、矽、鋅很多礦物,不也是石頭,為什麼照樣研製成藥來治病?所以,如果認為石頭不能治病,那還要看什麼樣的石頭,如同佛法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究竟什麼才是法?

目前台灣就有這種現象:有人說修淨土最好,其他的都沒用!那就成「有名」了?如果以為修密可以即身成就,是最好的!但即身成就的法門難道就只有密嗎?禪也可以啊!所以即身成就的法門很多,只要能夠清淨無始以來的業就可以,可見「無名波羅蜜」不是定位於一個名位或名字,它是一個不定位的意思,千萬不要解釋成「波羅蜜本來就沒有名字」。

有一篇論文叫「般若無名論」,為什麼「般若無名」呢?因為般若是依闍那而來,所謂“闍那”就是你擁有的知識經驗越多,般若顯現的境界就越高;相反的,知識經驗少,慧所顯現的境界就低。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知識經驗,在某一方面總有他的知識內涵與經驗過程,不能以什麼而定名,好比“博士”,是不是凡博士什麼都通呢?那還得看所修學的,如果是物理學博士,也不一定凡所有的物理都通!就現在熱門的管理學博士來說,可知當今的「管理學」分得多細啊?什麼都講求管理,凡人與事物,哪怕一個檔案資料都要建立管理,可見不可以定名來說,因此這“無名”的確立,不是依名位或名字相而來說它的方法。

再看「不去波羅蜜」。這裡的“不去”不是說不要去,因為波羅蜜的本身是到彼岸,但也不能「非去不可」,認為我唯有這樣的方式去彼岸才是對的。好比:不可以認為離開苦的此岸,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到彼岸,因為去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還是為了修行辦道,而那地方不像娑婆世界這麼多麻煩,比較好修行;但話又說回來,有沒有想過,到西方極樂世界,事先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來修養?何況必須證得九品蓮臺!如果還不一定是哪個品位?當然就不能算是極樂世界的眾生!所以,修行不一定非要依這個方式去行不可,因為既然在娑婆世界,把時間與精神耗在往生西方淨土上,為什麼不把它投注到即身成就呢?同樣都是“去”,去成就!如果以不去的心念去看,就不一定非這樣修不可,修行成就的方法很多,好比剛剛說到的西湖、日月潭、洞爺湖,世界各地的風景,究竟哪一個才是?其實,天底下涉及到湖,不就是有那麼一個低窪地,有那麼多水集在一起的湖麼?何況還有天然的、人工的,看看!湖是不是比池更漂亮、更稀奇呢?如果池塘那就不怎麼稀奇了,但東北的天池卻很稀奇,在台灣的南橫公路不是也有一個小天池?所以“彼岸”,須究竟其義諦內涵,那才是重要的。

其實,這只是談一種不去的方式。去,並不表示你就得到了;“不去”,也不表示就得不到,為什麼?如果佛法是以達到如來的修養來看,如來是“如此的來,如此的去,來來去去,永不休息”,那究竟是去還是不去?如果肯定要去,就是“不如”,但也不是肯定不去,因為不一定非要用這種方式去某個地方不可;所以談法的問題,佛陀幾乎總是一句話:「佛法無定法」,可見能達到覺悟境界的都是佛法,但不一定是什麼方法,談“去”,若以這種觀點來認識較容易把握;所以,如果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不會受苦,才好修行,那麼至少你已經很瞧不起自己了。為什麼?因為你承受不了這種環境,想趕快逃離;可是有沒有想過去西方極樂世界是那麼簡單嗎?再說,不去不行嗎?一定要去嗎?此中就有種種問題,如果了解了「不去波羅蜜」的道理,這些問題自然就不存在。

所以,學佛談“法”,要把握並不一定以什麼方式就可以怎麼樣;我常舉這個例子:從高雄到台北的方法很多,走路、騎腳踏車、摩托車或乘汽車、火車,甚至坐船、乘飛機都可以到達,從高雄港坐船到基隆,到了基隆再回過頭來,一樣能到達台北,一切就看你怎麼去。因此「不去波羅蜜」的意思是:不一定要怎麼樣去,只要能夠達到那種境界,用什麼方式修養都可以,那才是「不去波羅蜜」的義諦。由此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去不去?去幹什麼?必須明白:真正的目的是成就道業、證得果位,要把握這前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這個前提不能把握,只在去跟不去上打轉,最後還是執著於「去」與「不去」,如此而已。如果肯定波羅蜜法的重點是成就道業、證得果位,至於證什麼樣的果位?佛、菩薩、辟支佛、羅漢都是果位,可見成就道業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怎麼樣才可以。那麼離苦得樂呢?也不一定非得離開娑婆世界才能得到樂,源於「樂」在佛法中講的是究竟樂,絕不是暫時的樂,那麼究竟樂又是什麼?只因我們是人、是眾生,能夠離開三界六道,不再受生死輪迴,成就道業、證得果位,就是究竟之樂,可見「究竟常樂」就是入涅槃境界,把握了這些道理,不就沒有問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