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05期2015年11月
當老人家問到“人是怎麼來的”、“人死後會到那裡去”,這時就可以向長輩們報告自己的學佛心得。藉著健康保健,使長輩們對自己的身體和未來能提高一點信心
老病死是人生無可奈何的歷程,雖說是因緣自然性,但要坦然面對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因學習經絡,有機會幫長輩們作保健,當四週沒有其它人在時,她們常有“為何走不了”之嘆。人老了,腎氣逐漸耗盡,氣血不足,活動力降低,本是一個自然現象;若又有各種疾病纏身,對色身的信心也不足了,很容易影響到心理,而產生遲暮之嘆。我有一位阿姨,她年齡已八十餘歲,在“五姐妹”(含表姐妹)當中,身體一向是最好的。自從家姨父往生後,她因過度悲傷,“悲則氣消”,身體顯得有氣無力,講話聲音很小,讓人聽不太清楚,而且講一句、停一句,氣血不足現象十分顯著。其後又因小中風(一位中醫師的診斷),兩腳無力,拿著四腳拐杖走路,跌倒是常有的事。雖然兒女孝順,輪流陪著她,但內心深處,總是充滿著無奈感,常有“不如歸去”之嘆。為人兒女的,看到長輩受病痛之苦,卻無能為力,也是充滿著無奈。過去家父住院期間,最痛苦的是抽痰,當時我尚未學經絡保健,遇到抽痰時,總是別過頭去,不忍多看。
老人社會即將來臨,這一代的老年人還有較多的中年人照顧,而二、三十年後的老年人,終將面對較少的後輩照顧,老人問題將日趨嚴重。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的,究竟是少數,以後上了年紀的老人,應該要靠自己來保健身體。從年歲尚未老就要講究健康管理,平常多充實一些養生保健知識,並身體力行,才能使色身維持在較健康的狀態。
健康管理是一門新的知識領域,它與管理一樣,是一門綜合學域,包含了傳統西方醫學、預防醫學、老人醫學、公共衛生、行政管理、營養學、運動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諸多學域的知識,如何將這些知識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知識領域,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它的範圍包含國家層級、企業層級、社區、乃至個人層級,因此探討的課題十分繁雜,可說是一個新興的領域。中醫健康管理,又加上中醫藥學、中醫養生等知識,所需知識確是十分廣泛。
但對一般人來講,只要簡單實用的養生保健知識也就夠了,平常要符合養生之道-健康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平衡的心理、戒煙限酒等,以維護色身的健康。在未病、小病階段,就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方法(藥食保健、經絡保健、太極拳、氣功、瑜珈等)趕快進行保健,以促進自己的健康。否則,中老年後,氣血逐漸不足,經絡漸漸不通,到時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各種慢性病、老人病等,相繼的來到,就麻煩了。
當人面對老病這二種苦,有了親身的經歷,常會產生種種較悲觀的想法,有了“不如歸去”的念頭。作為晚輩的,可由健康管理中提到的學、改方面,嘗試來開導安慰,並改變長輩的這種想法。例如經絡按摩,按了以後,他(她)們會覺得舒服一點,然後教長輩們或他們的子女們一些簡易的保健方法(因人而異),讓長輩們覺得病苦是可以緩解的,對身體有了一點信心,悲觀的想法就會少一些。其次要嘗試改變他們的一些生活方式,吃得健康些、作些適度的運動,而最重要的是改變想法,使他們的心理更加平衡。平日多與長輩們聊天,在聊天之中多提些自己的人生體驗乃至學佛心得,讓長輩們也能面對問題,認識、探究一些有關生死的問題,對他們也會有一些助益。例如,當老人家問到“人是怎麼來的”、“人死後會到那裡去”,這時就可以向長輩們報告自己的學佛心得。藉著健康保健,使長輩們對自己的身體和未來能提高一點信心,因接觸而改變一些想法,或許不失為一種幫助長輩的方便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