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5期2015年12月
想想天下父母心,那個不是一樣,聽聞子女受苦、死亡,那個不傷心、憂愁哭泣?即使是淨飯王也同樣驚怖墮牀,如熱沙中魚而哭。但是想想,子女有他自己的業,有他自己的功課要修,在因果關係中、因緣法則的變化下,既使驚怖又如何呢?
/錦貴
有一次為了園遊會之事,要與旭師父、磐師父、淑女去拜訪一位居士,約好了一同出門,但臨時淑女傳line來說因為有事,想先暫時取消。我直接的反應以為不用出門了,於是傳line告知磐師父,然後自己就去忙別的事情。不久磐師父說還是要去,只是改在下午,等旭師父上完課一起出門。當時想明明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但是跟實際現實中所發展的還是不一樣!甚且突發狀況一來,我們直接的反應,有時也會曲解實際的狀況!所以“眼見為憑”就一定是真的嗎?那也不一定!不經過進一步、多次的詢問,還真的與事實不符呢!
所以靜坐止觀中,一直在提醒凡事要問「為什麼?」學佛就是在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讓事情比較清楚明晰,而非直接反應。
《大智度論卷三》:
菩薩至菩提樹下,坐金剛處而自誓言,要不破此結跏跌坐成一切智,不得一切智,終不起也,是時魔王將十八億眾到菩薩所,菩薩智慧立故,大破魔軍,魔不如而退。自念菩薩叵勝,當惱其父,至淨飯王所詭言,“汝子今日後業已了”,王聞此語,驚怖墮牀,如熱沙中魚,王哭。
想想天下父母心,那個不是一樣,聽聞子女受苦、死亡,那個不傷心、憂愁哭泣?即使是淨飯王也同樣驚怖墮牀,如熱沙中魚而哭。但是想想,子女有他自己的業,有他自己的功課要修,在因果關係中、因緣法則的變化下,既使驚怖又如何呢?想想自己的福報不如淨飯王,自己的子女也不是菩薩,既是如此,那麼憂愁、擔心又於事無補,於自己的子女有何功用?既無功用,憂愁豈不是多餘的!既是多餘,為何不能開懷而笑呢?如果能用開心換憂愁,啊!那是什麼樣的想法和能力啊!
今年年中,訪寧波阿育王寺,禮拜佛陀骨頭舍利,當時殿堂師父開示:「你們有緣跟師父來到這裡禮拜佛陀骨頭舍利,我代替你們師父說幾句話跟你們結個緣。『世人都顛倒,好話是假的』:世人都喜歡聽別人說你的好;其實別人說你好,笑一笑就該忘記,為什麼?知道自己做不到呀!相反的,別人說你的壞話,心裡就哭了、記住了,為何不想想,心裡痛哭懷恨那是墮三惡道的因!如果知道壞話也是假的,心裡不哭,笑一笑,跟別人沒有芥蒂,你好別人也好,這樣就容易跟別人相處了。
第二句話是學佛不要越學越聰明,有時也要越學越笨拙。吃虧了別人笑你笨,別人笑,你也笑,大家都樂了!」
殿堂師父簡單的開示卻讓我受用無窮,對第一句話我的體會是:好話要當真,既是好話值得稱讚,更應該努力修養,讓好的更好。相反的,把壞話當成是假,在修養上要努力去做到“不犯”,千萬不要把傷害放在心上,因為如果讓心受傷而懷恨,就種下三惡道的因,那多麼划不來呀!
第二句話我的體會是:聰明不是用來計較的,一個人內心越明白就越不會計較。凡事不妨笑一笑,想想,遇人逢事可以開懷的笑一笑,那要有多大的智慧呀!另外曾有師父開示:「放過自己就是最大的放生。自己的心即是道場,我們要修自己的心,莊嚴自己的道場。」另有師父開示:「要多修行修養,累積自身的福報。」
老和尚說「學佛要越學越快樂」,快樂的條件是什麼?自己要快樂,也要讓別人快樂。老和尚說的法義在哪?不是只提名相,也不是輕忽帶過。如果只是名相,那就不知道“法”在哪裡!這是很多人的毛病,不是當面錯過就是糊塗帶過,不清不楚、不明不白,那要如何增長智慧呢!朋友!你快樂嗎?開心嗎?可以放過自己了嗎?你今天放生了嗎?那些傷心憂愁的事真的可以早早釋懷!請給自己一條生路,願你海闊天空任意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