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

    皎然((720-805),一說生卒年不詳(註一)。唐代僧,浙江長城人,俗姓謝,乃謝靈運之十世孫。幼年就顯現異於他人的才能,秉性與佛道相契,遂離俗出家修行。於靈隱寺依守直律師受戒,用心學習律法。又常作詩賦來吟其情性,文章雋永,被譽為釋門中之龍象偉器。

  • 文:編輯部出處:高僧傳略記期數:309期2016年4月

皎然      /編輯部

 

皎然((720-805),一說生卒年不詳(註一)。唐代僧,浙江長城人,俗姓謝,乃謝靈運之十世孫。幼年就顯現異於他人的才能,秉性與佛道相契,遂離俗出家修行。於靈隱寺依守直律師受戒,用心學習律法。又常作詩賦來吟其情性,文章雋永,被譽為釋門中之龍象偉器。

 

曾博訪名山道場,遍尋善知識,四處參學。師不但深入經藏,對子史經書等,也頗為精通。所到之處,都極受尊崇。京師的諸王公大臣對師禮遇有加,諸郡的達官貴人也對師非常欽敬。師教化人,每每先以詩句來接引,後令之入佛智。中年以後,遍謁諸禪師,明瞭心地法門,師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交誼深厚,當時有諺語謂:「釋皎然,能清秀。」(註二)

 

唐德宗貞元襖年(785),師住在東溪草堂,想屏息詩道,認為此非禪者之意,謂:「即使有孔子的博識,胥臣的多聞,終日談道論義,卻只能亂我的真性。不如孤松片雲,禪坐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同性。我將至杼山,與松雲為伍。」著有詩式》與諸多名篇。曾面對筆硯道:「你役我疲,你困我愚。數十年間,了無所得。況你是外物,何必累於人呢?住既無心,去也無我,將放你等各歸本性,使物自物,與我了不相干。豈不樂哉!」遂令弟子去硯罷筆。

 

貞元初年(789)五月,前御使中丞李洪從河北貶,移作湖州太守,兩人一見如故。皎然素知李洪精通佛法,乃向他請教,先問宗源,次詢心印,李洪笑而後答。他日語及《詩式》,皎然具陳昔日之志向。李洪曰:「不然。」遂令門人拿出草本,一覽而嘆道:「過去沈約《呂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五子所編均不及此,如何卻學小乘偏見,以昔日之志為辭呢?遂舉該郡辭人吳季德,乃梁常侍均之後裔,其文有祖傳之家風,令人十分讚賞。皎然與陸鴻漸也相交甚善,堪稱莫逆之交。又與相國于頔、顏真卿、權德輿等人皆相交甚善。

 

師志願清淨,其心高邁,淨名薄利,唯山林是托,與修道者交遊。曾啟建幽冥齋,施食鬼神,捐衣贈舊居興國寺。軍吏沈釗,有一天傍晚從城裡乘馬至駱駝橋,是夜月色皎如,見有數人穿著很華麗的服裝,沈釗感到很奇怪,就問:「你們怎麼也到此地?」這些人答道:「項王祠東之興國寺皎然禪師修造冥齋,故我們在此等候。」沈劍第二天再前去察看,果然是鬼物。我長城赳胥錢沛服役,乘船至呂山之南,見有數十百人,都手提食器、束帛,相互談笑,與之擦肩而過,問其故,都說;「去赴皎然師父之冥齋。」當時顏真卿為刺郡,與師早有交往,此後對師更為崇敬。

師曾多次為初期禪宗祖師撰碑文,計有達摩大師法門義讚、二祖禪師讚、能秀二祖讚、誌公讚、大通和尚法門義讚等都收於《全唐文》卷九一七、卷九一九。著有《杼山集》十卷,于頔為之作序。貞元八年(792)正月敕為寫其文集於祕閣,榮顯於天下。觀師之詩文合乎格律,十分清麗雋永,令人百讀不厭,乃一代之奇才。師生前常與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楊逵等,交誼頗深。大家在一起或吟詩,或論道,故有《儒釋交遊傳》、《內典類聚》四十卷及《號呶子》十卷之著,在當時頗為流行。

 

(註一):皎然生平和思想研究,由於史料對皎然生平的記載不詳,所以很長時期學界對其生卒年和其它生平行事都採取闕疑的態度,但是八十年代以後,開始有一些學者試圖對其生平問題進行考索。漆緒邦文對皎然生平問題考定較為詳細,文中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如皎然乃南朝高門謝氏後人,但他的“十世祖”是不是謝靈運,則很難說;皎然約生於開元八年(西元720年)前後,約卒于德宗貞元八年(西元792年)至貞元二十年(西元804年)間,具體年份,皆不能確指。

(註二):皎然的文章秀美雋雅,時人稱為佛門高手。他立志博訪名山,所到之處,無不拜訪寺廟,登聽法師講經。而他還兼攻並進,子史經書,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凡是皎然遊歷之處,無論是京師還是郡縣,文人士夫們都十分推重他。大抵一開始多以詩歌包含勸化之意,漸漸使人感發佛智,這就是皎然推行教化的特殊方法。    到了中年,皎然拜謁諸禪師,明瞭心地法門,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結為道友,所以時諺說:“釋皎然,能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