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卻無動

    困了幾乎三天的八歲小妹妹,林素琴,被救出時的一片歡呼,振奮了多少人的心!她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只有一個小小的願望:「想吃冰!」比起她在寒流中饑渴交迫的三天,我被困在電梯中的三十分鐘,又算得了什麼?!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9期2016年4月

有感卻無動

(二○六南台大地震受困電梯的考驗)

 

作者:馮紀游

 

四天了,大鋼牙也出動了,在斷垣殘壁中挖掘著,盼望能再救出一位生還的人。困了幾乎三天的八歲小妹妹,林素琴,被救出時的一片歡呼,振奮了多少人的心!她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只有一個小小的願望:「想吃冰!」比起她在寒流中饑渴交迫的三天,我被困在電梯中的三十分鐘,又算得了什麼?!

 

二月六日,小年夜的凌晨四時,到地下四樓送廚餘、回收物及垃圾,以便清潔人員趕在過年前清理。正乘電梯回升到一樓左右,五級大地震就那麼突然地來了,砰砰訇訇、撞擊牆壁的巨大搖晃,鋼纜緊繃發出尖銳的金屬聲上下彈跳,加上水泥塊墜落打到梯頂的沈悶音波,直到緊急剎車系統啓動後,刺耳欲聾的警鈴聲,那種驚悚場面,在在令人發狂…… 但為什麼我沒有?

 

大樓的每一部電梯都有監視器,銀幕就在保全櫃臺前面,他們卻沒發現有人受困,對警鈴聲也無感。平日電梯內的燈光很明亮,可能因電壓受干擾降低,變得相當昏暗,想從不銹鋼的控制板上找那個「紅色緊急按鈕」,看了幾遍也看不到。控制板的最下方,有一個長方形、鎖住的匣門;按鈕會不會鎖在裡面?試著用指甲去摳;可以挖動一些些,但絕對打不開。

 

無可奈何之際,腦海裡閃過一個「地上找針」的笑話:美國人說:算了,再買一根;法國人會猜「可能性」,東找找、西找找,跑來跑去;德國人則把整個房間劃分為方塊,從最邊緣開始,一塊接一塊地找;中國人最聰明,拿把掃把掃一遍,就掃出來了,連找都不用找!

 

於是學德國人,再從控制面板最頂端,那些平常不會去看的按鍵,從左到右一個個看。果然在右上角發現一個「鈴鐺形」的「刻記」,不是紅色的,也不是「凸起的一大顆」;在它的下面還有個巴掌心那麼小的對講機。頓時「輕鬆」下來,同時又覺得好笑:「無內憂外患者,國恆亡」,人即國的縮影;坐了十幾年平安無事的電梯,只按「樓層、上下、開關門」,把當初仔細看過的其它功能鍵都忘光了,當緊急事故發生而無法脫身時,不但懊惱無濟於事,還容易導致慌亂。

 

按了幾遍「鈴鐺」,才透過對講機聽到對方微弱的回應(警鈴太響太刺耳),請他們打給電梯公司;幾分鐘後,再問,他們說還在等回覆,不知道何時會派人來。

 

鑒於九二一大地震,主震過後,接連來了六次很強的餘震,而這次的不比九二一小,餘震來時鋼纜是否承受得住?都有疑問,於是告訴他們:「每一分鐘都關係到人命,請打電話到消防隊求救,並請以內線電話通知在睡覺的內人。」

 

又過了幾分鐘,再詢問櫃臺人員,知道消防隊已出動,但卻忘了通知內人,將再行通知。至此,我能做的事已經做完了,就打開下樓時從信箱取得的本期(308期)千佛山雜誌,在刺耳的鈴聲中、昏黃的燈光下看鍾玲寫的「紫砂觀音」。

 

四點十五分,消防隊員及內人都到了電梯門外,只聽到內人模糊的「大聲吼叫」;那是通過兩層厚門,及震耳欲聾的鈴聲,要我「捶門」以確定我的位置。

 

四點三十分,我把鍾玲寫的文章看完了,門也開了;電梯比門外高了約一公尺。我跳下去,得救了!看到滿地的救援工具,還有一個好大的油壓剪,乃和內人一起不斷地謝謝消防員們。那時他們才聽說永康的情況「很嚴重」,但尚不知會慘到那種程度!

 

在消防員們慢條斯理地收拾器材的同時,從內人口中得知,他們為了「保護電梯門」不被損壞,很小心地試用各種方法開啟,最後是用一把平頭螺絲起子代替「T字型」電梯鑰匙打開的;那些如油壓剪等用以「破門」的重型工具,都沒有使用,所以才費十五分鐘之久。我相信,如果他們知道,我們住的東區和相鄰的永康、歸仁有那麼慘重的災情的話,絕不會為了保護一個電梯門去浪費時間。

 

更甚者,如果不是我冷靜地「牽著保全人員的手」一步步下指令、有效率地進行求救,趕在消防隊獲得重大災情通報之前獲救;如果消防隊已確知災情,他們權衡輕重,也絕不會為了先救「一個」困在電梯中的人,而放下那成百上千在倒塌的大樓中待救的人。換言之,我可能把整本千佛山雜誌看完,耳鼓膜震破了,還待在那個小牢房中。

 

四天中,如雪片般的關懷及慰問,經由電子郵件、臉書、長途電話及越洋電話,不斷地飄來。親友們聽到我的故事,都很詫異為什麼在那麼危急的狀況下,還能若無其事地看鍾玲的文章?也有人讚我「處變不驚」或「勇士」或「臨危不亂」。

 

在交談的過程中,透過電話或電子郵件通常是一對一的,而臉書則是「群體」的。在臉書一問一答之後,會引起更多「臉書朋友」間的問答及交流,有集思廣益及互相慰藉、勸勉的好處。

 

一位台大同窗老友提到,當我困在電梯內時看的,那本千佛山雜誌中的拙作「學佛的老人」,談「感動」時說:通常會把「感」和「動」連接,說成「感動」,但檢視自「心」的結果,發現似是「有感」卻「無動」!

 

其實,所謂「處變不驚」的最佳詮釋就是「有感」卻「無動」,亦即,對周遭的狀況能作冷靜敏銳的觀察、辨別(有感),但心境卻如止水不隨環境變化起舞(無動)。在學而時習之(解、行)的過程中,「有感」和「無動」是相輔相成的,心愈不動,「感」愈敏銳、愈能清楚地分析緣境。當能「分析」得愈「與道相應」,心愈能不動,因而在處理問題時愈有效率,這也是一種「慧的表現」。這門功夫是練出來的,但必須要有好的道理方法,才能練出好的功夫,此處名為「心的淨、靜」。

 

我所依止的「好的道理方法」,則是老和尚說的:「想」那些 "能力不及的" "概念式、無法掌握的" 東西,叫做「妄想雜念」。「在妄念中打轉」就是佛法說的「煩惱的根源」。欲「去除煩惱」達到心的平靜,只要不做、不想那些「能力不及的和概念式的事」,就可以消除 90% 的煩惱。

 

當我了解了這個「理」,依之調整心態:「做完我能做、該做的事就夠了」。對於自己沒有能力去左右的緣境變化或他人的意願(如「救門勝於救人」的舉動),就從心中放下,不再去想(能力不及);也不去揣摩,因為那些也都只是無法掌握的概念。

 

回顧當時那「生死一瞬間」的心情,的確是「有感卻無動」。被困在電梯內,能夠一步步清晰地「指導」保全,完畢之後,我能做的也已經做完。

 

至於別人慢吞吞地「先救電梯門」時,會不會像九二一那樣再來六次超大餘震?鋼纜會不會被震斷?會不會摔下六層樓變成肉泥?……

 

這些「推理」只在心頭掠過,判定為「超出我能力之外的東西」,不必「再繼續想」,不必再理它,於是打開剛從信箱取得的千佛山雜誌,等到看完鍾玲寫的那篇「紫砂觀音」,電梯門才被完好無缺地打開,鋼纜也沒有被震斷,電梯雖然卡在離一樓地面一公尺之上,但我仍有一公尺的空間可以跳出來 -- 完美的結局………………

 

結論:如果先前驚慌害怕,那不就是「白了」了嗎?!如果真的摔成肉泥,我的「怕」也改變不了什麼。不是嗎?............

 

不瞞您說,這是從老和尚那裡學成的「真功夫」。

 

附錄1:新交的臉書文友,Su-chen Kao,分享的千佛山白雲老禪師法語:

 

《思路 白雲老禪師著作

 

兩眼直往外看,

 似乎很能看清楚別人的是是非非,

 甚而至還能代替別人拿個主意;

可是,待到事發當頭,

 卻往往手忙腳亂!

 事實上,

 當你看清了些什麼的時候;

 設身處地,

 想一想,

 你會怎樣!?

 又能怎樣!?

 

附錄2:「為何這麼嚴重?」專家:雙主震。聯合新聞網作者、記者洪欣慈2016210日報導於台北。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主任、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馬國鳳昨為二○六南台大震再「揭祕」。馬國鳳認為,當天地震應是「雙主震地震」,第一主震發生在震央美濃,規模六點二,為東西向,四秒後發生第二事件,為距離台南永康附近五公里處的南北向斷層,這也是為何主要災害及後續餘震在台南市,而非高雄美濃一帶。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拆解地震」很困難,規模較大地震都是從源頭開始,釋放能量使地層往某方向破裂,像九二一大地震,初始破裂點是集集,後來一路往北破了一百多公里,由一百多個規模六地震串在一起。但時間、地點接近,地震波也混在一起,難以區分。

 

郭鎧紋表示,目前氣象局判定美濃地震從美濃開始,地層往西北(台南)破裂,破裂的時間、地點都很接近,不易單獨定位,所以氣象局取起始地點,並累加能量算出規模六點四。破裂過程不排除誘發其他台南潛藏斷層,產生第二事件,但兩者時間很近,能量計算也是合計,這次餘震多在台南,可能因台南是地層破裂的「結束點」。至於是否以「雙主震」稱呼,則尊重學者研究。

 

馬國鳳解釋,經過她與另名學者運用氣象局測站及台灣地震科學中心Palert資料深入研究,兩起主震時間非常接近,所有地震訊號都混在一起,在地震紀錄內很難區分,需要時間分析。造成第二地震發生的斷層本身應已蓄積大量能量,第一地震的P波傳遞過來後就像「最後一根稻草」,成為誘發斷層活動、能量釋放原因。

 

馬國鳳說,第一地震推估還是如之前所說的潛藏盲斷層,造成第二事件的斷層則還要再深入分析。

 

2016210日,12:10 a.m. 第一稿

2016213日,7:50 p.m. 第二稿

2016213日,11:00 p.m. 第三稿

2016214日,10:00 a.m. 第四稿

2016215日,10:40 a.m. 第五稿

2016222日,9:15 p.m. 第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