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10期2016年5月
“非擇滅無為”如果以白話來講,是因為不同於擇滅無為,所以叫做非擇滅無為。究竟它是什麼樣的內容呢?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的「五蘊識變」,前面已經談了兩個「以無為法而說識變的理法」,現在來談「非擇滅無為」。讓各位對擇滅無為有了一些認識之後,再來談非擇滅無為;在此要強調“非”並不是否定,“非擇滅無為”如果以白話來講,是因為不同於擇滅無為,所以叫做非擇滅無為。究竟它是什麼樣的內容呢?先舉一個例子,聲聞有三向一果,如果三向一果之前是屬於賢聖位的話,賢聖之前就是人,這種修行就是所謂轉凡入聖,並沒有否定這個“人”,而是他的知識經驗與智慧有所改變,不是否定原有的知識經驗、智慧,而是更為提昇,讓它更精煉。轉凡入聖之後,如果是第一個“非擇滅無為”的話,就可以發現,聲聞乘從轉凡入聖進入到賢位,並不表示就已是聲聞乘的一種成就的層次,事實上聲聞乘講三向一果,那才是他成就的層次。
轉凡入聖之後完成了第一個非擇滅無為,然後進入到須陀洹;以聲聞四果而言,須陀洹是初果,在這裡我稍許解釋一下,很多人把聲聞四果當成是一個完整的結果,不是的!應該說聲聞只有一果,但是有三向位。什麼叫做向位呢?其實這不是一個次第,是看它本身在識變上的修養;究竟從五蘊“色受想行識”,到識之後轉變的一種現象。我們曉得“變”是有為法,可是在經過了別肯定之後,它顯現的是無為法;如果說從凡夫到賢聖,凡夫是一個有為法,一旦轉凡入聖之後呢?“聖”成為無為法;但是凡夫固然是有為法,可是一旦轉凡入聖之後,聖的向位呢?賢聖位也還是一個有為法,這點要注意。他要再轉向於什麼呢?轉向於三向一果;好比初果,或者說須陀洹向,他是從賢聖位提昇而來的;須陀洹提昇之後,一旦形成了,也就是說有了了別、肯定,那麼原來的賢聖位有為法才算消失了,因為他已提昇到「須陀洹」的無為法了。可是在須陀洹的位上,要向於「斯陀含」、「阿那含」以至「阿羅漢」的話呢?這時完成的這種現象,又轉變為有為法了,此中就可以發現“無為”跟“有為”的關係。
我一直強調,無為是從有為突破之後所顯現的另外的現象。以凡、聖而言,“凡”是有為法,突破凡以後轉入到聖,顯現的是「原來有為的突破」,這種現象就稱之為無為,所以無為不是一種結果。由賢聖位進入到須陀洹,為什麼要講前面是三向,後面是一果呢?聲聞以修養的結果而言,的確有四種結果,可是這四種結果,事實上前面三個不是結果,只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完成之後的結果才是阿羅漢。所以一旦進入到須陀洹,趣向斯陀含的話,就可以知道原來的須陀洹又成為有為法了,為什麼?假使這時「須陀洹」不成為有為法,而肯定是無為的結果的話,那就無法可修,也無法可行了!所以一旦進入到斯陀含,原來的須陀洹,那個有為已經突破,完成了另外一種無為的現象,這現象就稱之為聲聞乘三向的第二向斯陀含。“向”就是向位,向於什麼位呢?也就是趣向於阿羅漢的位。從初向、二向進入到三向阿那含,可見原來的二向斯陀含是有為法,從有為再提昇修養,這修養就是五蘊變化的修養。
五蘊變化的修養主要在於色受想行識中,“識蘊”的轉變與提昇,一旦二向完成,若要進入三向阿那含,前面的第二向有為法就又突破了,顯現的這種現象稱為無為法,可是以聲聞的三向一果而言,他只是進入到第三向位,此中要瞭解,三向不一定是按照初、二、三這種順序次第來提昇,往往在識變的修養上,取決於他的因緣、道心與精進所產生的轉變,有的快,有的慢,慢的話就要一步一步來,也就是轉凡入聖,然後進入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層層上去,最後到阿羅漢,可見要到達阿羅漢,不是一般所講的修聲聞完成的就是阿羅漢果,沒有那麼快!因為從一個凡夫眾生,以聲聞乘小法而言,還是由人轉變為賢聖,然後再進入到三向的任何一向,一切要看他個人的修養。可能不要經過二向、三向,就可以直接到阿羅漢;有的可能要一步一步慢慢提昇,就看個人的根機、智慧、修養來定論,所以才談五蘊識變。
為什麼要談“非擇滅無為”?就是依於五蘊的識蘊,怎麼樣在轉變中,依於修養、根機、智慧所下的功夫,一層一層從有為的突破,顯現為另一種無為的現象。這個“無為”,我一直強調“無為”不是沒有作為,同樣還是有,但是“無為”的成分有高下,所以進入到任何一個地位,完成了一種無為的現象,並不是沒有“有為”了。因為無為的成分並不是很純淨的,可能還有很多問題;它只是從任何一個有為突破之後,顯現的一個無為的現象,為什麼叫它“非擇滅”?因為這個無為不是一個定論,不是一個肯定的結果,就等於我剛剛講的道理,他是從凡夫進入到賢聖,賢聖是一種無為的現象,是從凡夫突破而來的。同樣,須陀洹也是從賢聖位的有為,突破而顯現的無為,如此層層突破,直到阿羅漢的結果,以聲聞乘而言,這時的“無為”才是肯定的。
“阿羅漢”有兩種意思,一個是無學位,於聲聞乘的修學的內容,他已經完成了、圓滿了;再一個就是到達這種結果完成了阿羅漢,已經夠資格接受供養了。現在要分別一下所謂的供養是什麼?其實凡是出家現沙彌、沙彌尼相,以至比丘、比丘尼,都可以接受供養。為什麼說阿羅漢可以接受供養?好像也跟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一樣了。要瞭解假使是沙彌、沙彌尼,受的供養往往是依於你的地位,可能是在使喚的地位中,如作務的問題,所擔任的工作,所執行的任務,你受供的資格往往是定位於這種環境;至於比丘、比丘尼是人天師範了,這環境所受的供養,他的內在的價值就差別很大。當然如果成就了阿羅漢,他所受的供養可以說幾乎跟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一樣,但如果我們以“非擇滅無為”來講的話,他是從一個有為的現象上面慢慢提昇轉變的;所以“阿羅漢”雖也有受供養的意思,其實它的價值不同。這是五蘊談到識變,以非擇滅無為而言,大家一定要把握,“非”不是否定,是從任何一個有為突破顯現的現象,這現象暫時稱為無為。因為“無為”不是結果,也不是究竟,是暫時的,是從有為突破而顯的現象而已,這個基本理論一定要能把握。
以聲聞乘來說非擇滅無為,大家好像懂得了非擇滅無為,其實還是有很大的距離,為什麼?“無為”是從“有為”突破而顯現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未完成結果之前稱之為無為,一旦完成了結果,以聲聞乘來講,完成了阿羅漢那是一個結果,就再也不會有“有為”的發生,所以為什麼說阿羅漢是無學位?道理就在這裡。除了談聲聞的現象,進一步來看菩薩的現象。我曾經把菩薩十地分成三個等分,很多人都不太瞭解為什麼要這麼分?因為菩薩位從初地到四地是變化位,可能往上、可能後退;也可能從初地菩薩可以一直到達四地或者二地、三地,是這麼的現象,所以是一種變化的現象,而變化是一種不定的現象。第二個階段就是四地到七地,為什麼前面講了初地到四地,後面又來一個四地到七地?因為這是一個關鍵性的位置,進入四地不一定是完成,要完成了四地才稱為四地菩薩,否則還是在變化位。所以四地到七地稱之為提昇位,那是依於修養不會再起變化了,會慢慢往上提昇。
那七地之後呢?七地完成了進入到八地,可以說在非擇滅無為上是最要緊的一個關鍵,為什麼?八地是不動地,如果以無為法而言,就是所謂“不動無為”,所以以非擇滅來講,“非擇滅無為”以菩薩十地而言,只能到七地。也就是說,從變化位到提昇位,他沒有增上的機會;增上一定是七地完成了,不再有“有為”的生滅了」。因為這裡講擇滅是以生滅而言,前已介紹過“滅”,“滅”是以五蘊的識起變化之後,由生相轉變為滅相,就等於從有為突破,成為無為是相同的道理。所以非擇滅無為,以菩薩位來講,不可能進入到第八地,即使他五蘊的修養再高,假使只在非擇滅無為的境界,最多能夠進入到七地,不一定七地完成了結果;因為七地完成結果,進入到八地才是增上位,完成再進入就有增上的機會。增上什麼?就是八地、九地到十地,從不動地到善慧地,以至到法雲地。
所以從十地來講,七地還是從有為到無為,在生滅上的修養,使它從變化上怎樣去提昇,有機會進入到增上位,但是七地完成了並不是肯定的增上位,一定要進入到八地,以五蘊的識變來看“非擇滅無為”,從聲聞乘到菩薩乘是有差別的;千萬不要認為非擇滅無為的滅是“於生不起”,好像這境界就已經到達菩薩十地位。因為菩薩的十地位要進入到七地非常不容易!以前常常提到一個問題,如果即身成就去兜率天,只要有福報都可以去,但是要進入到兜率天的彌勒內院,一定要七地完成才夠資格,否則只是兜率天的眾生而已,不是菩薩的補處位的那種環境。因為兜率內院是補處菩薩的環境,補處菩薩是在當生修行,完成了七地,才有資格直接到彌勒內院。七地以前即使修積善功德很深厚,也只能到兜率天,初地到七地之前,也就等於到六地,還是在兜率天而已,沒有進入到兜率內院,所以大家不要聯想這跟因果、果報有沒有關係?這不是一個因果、果報的問題,而是談這個修行者成就的一種結果,用這來分別所去的一個地方。
譬如修彌陀淨土,要去的地方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九品蓮台的環境,九品蓮台還是極樂世界另外一個環境,不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地方。九品蓮台必須等到「上品上生」,花開見佛之後,離開了蓮台所進入的世界,才是真正的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因為九品蓮台是一個承受業報的環境,同樣以兜率天來講,也是積善功德福報很大的,以至從初地到六地,即使去兜率天也只能在兜率天,沒有資格進入到兜率內院,一定要七地完成了。所以為什麼要談非擇滅無為?因為並沒有進入到“不動地”的境界,至於不動的情況,我們留到下一節再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