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 (九)

    拿車子作比喻,加對油是合理的飲食,常開車是適當的運動,開車平穩有賴於心理的平衡;亦即,符合養生之道,可保氣血充足,引擎(臟腑)運作正常。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13期2016年8月

健康管理漫談 (九)  
健康管理架構-氣血經絡觀點

  中醫首重養生之道,黃帝內經一開始即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養生之道在於順應自然的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要用各種養生保健的方法來調和身心,飲食要合理,要有節度,生活起居要正常,不要過度勞累,這樣就能身心調適,健康長壽。

 中醫的一個基本理念是治未病,誠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所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渴了再來鑿井,打戰了再來鑄造兵器,就顯得太晚了。所謂“病來如山倒",得病有時一病就是大病,那就不好治了。

 中醫的另一個基本理念是治小病,正如醫聖張仲景所說:"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於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在這裡,中醫提出了經絡的概念來詮釋小病,經絡病是小病,邪氣入臟腑是已病,因此,若能在臟腑病形成前,將運行在四肢九竅、壅塞不通的經脈疏通,就可以預防疾病了。張仲景接著提到:"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杵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養生之道,是不讓邪風侵入經絡;而保健之道,是當邪氣侵入經絡、尚未傳入臟腑時,就及時加以對治,使疾病無法形成。也就是說,四肢才覺得沈重、滯礙不通,就要用導引、推拿等方法儘快對治,以恢復健康。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健康管理分為養生、保健、治療三種狀態,符合養生之道的,氣血充足,經絡通暢,為健康狀態。邪氣侵入經絡,造成人感到不舒服時,為亞健康狀態,這時應採取經絡保健或導引、藥食保健等各種保健方法,以確保經絡通暢;同時要調節生活,以符合養生之道,以確保氣血充足。若邪氣入臟腑,是生病狀態,病已形成就則要找醫生治療。簡言之,從氣血經絡的角度來看健康管理,中醫係以”治未病”及”治小病”觀點,經常了解身體各臟腑的氣血經絡狀態,由養生、保健的方法,讓自己的氣血保持充足、經絡保持通暢;生病時,則以”三分治、七分養”的精神積極對治,使身心經常維持在較良好的狀態,如圖一架構圖所示。

圖一:健康架構圖:氣血經絡觀點

 

  拿車子作比喻,加對油是合理的飲食,常開車是適當的運動,開車平穩有賴於心理的平衡;亦即,符合養生之道,可保氣血充足,引擎(臟腑)運作正常。平常要作定期保養,主要是換機油,它除潤滑引擎外,還有清潔、防鏽等功能,平時常作經絡保健,就是常換機油,可保引擎運作平順。若車子故障了,簡易保養無法解決問題,則應送修(檢驗治療),平時則要養成良好駕駛習慣,注重保養。若不重養生,飲食不合理,就像加的油不是純質的油,而是多雜質的油;不常運動,就像車子不常開,長久不開對引擎並不好。不常疏通經絡,就像長久不換機油,油垢多了,引擎運轉就不順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有按摩的習慣,洗手、洗澡、洗頭、拍手等,這些都是按摩的動作,多少能疏通各經絡的絡脈,但無法疏通較深層的經脈,因此,經脈常在累積一定的寒濕等邪氣後發作,像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等。因此站在保健的角度,常疏通經絡是十分關鍵的,我決心學習經絡保健,也是長期深受各種酸痛、心臟不舒服等亞健康之苦的緣故。至於生病,一定要看醫生,過去我曾一度心臟很不舒服,血壓高到不敢去量,較舒服後,到診所一量,血壓值180/110,已達高度血壓的臨界值,於是吃了四年的降壓藥,直到遇到一位中醫師,他認為我的高血壓是可以治的,才擺脫長期吃藥的困擾。因此,從氣血經絡的觀點來管理健康,生活作息一定要符合養生之道,這樣可以確保氣血充足;要常運動、或作經絡保健等,以確保經絡通暢。若是因為過去不注重養生保健而導致各種疾病,則一定要看醫生,好好治療,配合養生保健,把身體逐漸的調回到較良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