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16期2016年11月
而實際上,卻面臨工作負荷重、時間長等壓力,再加上家庭、社會適應的種種煩惱,常會有情志不舒,而導致肝氣不順、乃致肝火旺的現象
健康管理漫談 (十二)
健康的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 (WHO, 以下簡稱世衛) 在1948年的《憲章》中對健康下了一個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病和不虛弱,而是一個身體、精神、社會生活的完美狀態",這個定義至今並未更改,可見長久以來,全球衛生專家對這個定義具有高度的共識。對一般人而言,這個定義較難掌握,因此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可以將它簡單理解成:健康指的是身心經常處於良好的狀態。佛弟子協會提倡的“全健康、心生活”,包含了身心兩方面,而更加注重了心靈方面的層次。
世衛對健康的定義是較抽象的,例如身體方面的完美狀態、精神及社會適應方面的完美狀態為何,並沒有在定義中詳細說明,因此我們需要由世衛提出的十個健康標準來具體了解何謂健康的完美狀態。這十個標準很容易上網查到,在此個人將以氣血經絡的觀點,嘗試作些簡要的介紹與詮釋。首先,健康的狀態包含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睡眠等,中醫講精氣神,指的正是精力充沛、耳聰目明、動作敏捷等,一般而言,小孩、年輕人精氣較足,比較能具有這些特質。小孩氣血足,白天精力充沛,晚上好睡,正是“睡覺像天使,醒來像魔鬼”,而老人則氣血不足,白天精神不好,晚上又不好睡,故氣血充足與否,對健康狀態影響極大。但老人若能像許多長壽村的人們一樣,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知足常樂,符合養生之道,仍能保有相當精力,聽力、眼力也維持在可用狀態,動作保持不衰,以老人的健康標準而言,也算是十分健康了。一個人如果氣不足,就容易有肢倦乏力的現象,也就是容易疲累的狀況;而血不足時,則有貧血的現象,容易出現頭暈、失眠等問題。生活作息都能符合養生之道,才能保有充足的氣血,因此,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但是健康的保証,也是亞健康、慢性病患者,更須遵守的健康法則。
其次要具有抗病能力,能夠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傳染病,以氣血的角度而言,人體正氣足時,抗病能力強,可戰勝外來的邪氣。但若是本身氣血不足時,抗邪的能力就弱,外邪便容易“乘虛而入”,就會由絡脈入經脈,再由經脈入腑,乃至入臟。以感冒而言,尤其是流行性感冒,邪氣較重,若是正氣不足時,就容易受到病毒、邪氣侵入,而引發種種感冒症狀。感冒沒好,若是進一步深入人體,就會引發更嚴重的病症,故有“感冒是萬病之源”的說法。但要氣血夠、正氣足,就要符合養生之道,也就是平日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但現在的社會,我們面對的是較為競爭的環境,許多人工作時間較長、心理壓力又大,長期下來,氣血不足的情形十分普遍,抗病能力較為低下,健康問題令人擔憂。以現代醫學來說,是因為長期心理壓力大、過度疲累,容易導致植物神經紊亂的症狀,也就是自律神經失調、免疫系統低下等諸多現象。免疫系統低,則容易導致抗病能力不足,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的能力就弱了。
肝藏血,開竅於目,肝血足時,眼睛明亮;人如果能在勞累後,善於休息,睡眠良好,就能使肝的功能充分發揮,供應人體良好品質的血液。若是勞累過度,
或眼睛長期使用不休息,例如老人看電視不善於閉目休息時,就容易會有眼睛看東西不清楚的感覺。我的長輩喜歡看本土連續劇,以前廣告時轉台繼續看,結果看到螢幕模糊起來,現在知道“久視傷血”的道理後,就較善於休息,在廣告或不想看的劇情時,會將電視關掉,休息一下再看,眼睛看物就比較不會有模糊不清的感覺。記得我小時候喜歡看漫畫,有一次到租書店裡看漫畫,不休息的一直看下去,結果看到漫畫模糊起來才停止。肝血一時供應不上,“開竅於目”的功能受損,人體給了一個嚴重的警訊,強迫人一定要休息,否則過勞的後果是堪憂的。
“脾胃是後天之本”,飲食如果不正常、不合理,就容易有過胖或過瘦的情形,體重得當、變化小,是健康的表現。脾主肌肉,脾統血,齒齦顏色正常(粉紅色),牙齦無出血現象,是脾功能正常的表現。有的人睡覺時,常流口水,這是嘴部肌肉無力的表現,也是脾功能較為低下的狀況。我的一位阿姨,年已八十餘歲,有一次我幫她保健時,看她不斷拿衛生紙擦口水,於是我就幫她按揉脾經原穴太白,結果當場使她大為減少了拿衛生紙的次數,可見脾氣不足時,容易會有流口水的現象。肝主筋,脾主肉,肝脾功能正常,筋肉有力,走路就會輕鬆有力,這也是人體健康的現象。腎主骨,齒為骨之餘,且腎榮於髮,腎氣足時,牙齒堅固,頭髮有光澤,是健康之像;若是牙齒不堅固,頭髮沒光澤、容易掉髮,就很可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了。
世衛對健康的定義特別強調了精神與社會的層面,在健康標準中列有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應變能力強等項目。身心是相互關係的,當人的心理緊張、不安、焦慮、消極悲觀時,免疫力會降低,而所謂“恐傷腎”、“怒傷肝”等,也都說明了身心相互的影響。因此,要保持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是十分關鍵的因素,佛弟子協會提倡“全健康、心生活”,對健康而言,是極有意義的。但是,要維持身心的良好狀態,尤其是維持精神方面的良好狀態,也非易事,因此才要注重和提倡。
身心相互影響的情形十分普遍,曾看到一位老中醫論述內科疾病的發病機理,其中提到了肝火大可能會造成胃炎、乃至胃糜爛、胃潰瘍等內科疾病,這在我保健的經驗中是十分常見的。肝火大,按揉肝經的行間穴及附近的經絡會特別痛,這時若同時按揉胃經的內庭穴及其附近的經絡,通常也會特別痛,由於行間及內庭兩穴分別是肝經及胃經的滎穴,具有清熱的特性,因此,在經絡保健上,可作為肝火、胃火的反應點及保健穴位。遇到有這類型問題時,我通常會問最近的生活方式,看看最近是否太累、晚睡、或有心理上的壓力等;實際上,最常見的情形是長期的心理壓力與近期的勞累最多。過勞會導致肝負荷過重,容易造成肝血不足、肝氣不順暢的現象,而導致容易累,乃至頭暈、不好睡 (尤其是深夜11點至凌晨3點膽經、肝經循行時間)、偶而抽筋 (肝主筋) 等現象。而一旦這種情形沒有舒緩,就容易因氣郁化火,繼而引發胃火,而有腸胃疼痛等症狀。這種情形,透過充分的休息及適當的保健,例如喝點綠豆湯以降肝火,或按揉肝經及太沖、行間等穴位,通常可以在短期間恢復;若症狀沒改善,應即就醫,以免拖延病情。但較難處理的是長期的心理壓力,對於這種因長期心理、精神上的問題,造成的肝氣不舒,乃至引發肝火、胃火的情形,雖然十分常見,但因牽連的問題較多,在處理上就相當的棘手。
長壽村的居民心理普遍平和,欲望較低,樂於工作,教育程度不高,因此煩惱相對而言也較少,所以多能安享天年。現代人教育程度高,關心的事情多,期望也多,而實際上,卻面臨工作負荷重、時間長等壓力,再加上家庭、社會適應的種種煩惱,常會有情志不舒,而導致肝氣不順、乃致肝火旺的現象。事實上,教育程度高,知識經驗較豐富,若能善用這些知識經驗,來面對問題,深入的分析、探究問題的本質,應當會有所發現,使不舒暢的心情得到緩解,使身心維持在較良好的狀態,老禪師的止觀法門,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人總歸要面對煩惱,化解煩惱,但要真正的化解煩惱,使該煩惱不再生起、不再增加,是需要下工夫的,我們不能期望他人、社會能改變得符合個人願望,而只能腳踏實地的去提升自己的知見與修養,不斷深入的去探究、認識,才有發現,乃至察覺、返照的機會。如果自己提升了修養,自然就可以影響周遭的人,使更多的煩惱在無形中得到緩解,化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使身心逐步達到真正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