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17期2016年12月
這段經文談到既然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沒有顯現之前為什麼會染上污垢?
圓覺之道
第三十四集(上)
第34集經文
『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常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者;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理;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繼續介紹《圓覺之道》,這段經文談到既然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沒有顯現之前為什麼會染上污垢?我們先要了解佛性是清淨的,佛性會不會染上污垢?佛性並不會染上污垢!那是誰的佛性?誰染上污垢?就要了解那個誰?“誰”,就是那個我!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我”本來具足佛性,也就是覺悟的本能或覺性,但是無始以來因為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中,造作很多業,這些業就稱之為污垢。所以,不要把污垢當成是骯髒的東西。
我們知道業有善、惡不同,惡是污垢一般人很容易接受,如果善也是污垢就沒有人願意接受。事實上如果想顯現佛性成為佛的話,善也是污垢,為什麼?因為善惡之業只是承受的果報不同,以惡業而言承受的果報是苦果,善是樂果。樂果可能去天道享樂,那還是在三界六道中並沒有成佛。因此要把佛性完全顯現出來,善也是污垢,而“業不淨不得成正覺”,所以惡業要淨,善業也要淨,因為善業也會成為障礙。如果執著於善,善業不淨的話,當然就會到天道去受樂的果報,於道而言這也是一種障道因緣,所以善也是一種污垢。
那麼人為什麼會染上污垢,為什麼會造業?這裡提出四個大前提,什麼大前提?就是凡夫眾生往往執著於相。在現實生活中,張眼所見有色的相、豎起耳朵有聲的相、鼻子可以聞到氣味的相、舌頭嚐到的是酸甜苦辣的相、身體接觸的有硬的、軟的,所謂冷熱的種種相。這些相如果以根與塵來講,分別是“色聲香味觸”,但這裡不用這種方式來看。若說人執著於相,執著什麼相呢?基本上就是我剛說的這些,可是在名相上大體是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來說,在此先分別做一個認識:
“我相”究竟指什麼?是我的樣子嗎?其實講“我”的樣子也可以,但是不夠完整。因為我相裡面包含了無始以來所做的業的內涵,以及所種下的菩提種子,然後由“我”到“意根”,涉及到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發展,所以“我相”包含什麼?於色塵緣境會引發你的“我意識”,產生行為、言語以及想法,概念上統統叫做自我意識,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我相”,這是以精神的層面來看;關於物質的層面呢?是講地水火風組成的色身,其實執著於色身才會有一個我,如果連色身都沒有的話,那個我也不存在!譬如餓了,是因為色身;好冷啊!也因為有色身;討厭、歡喜,產生七情、五欲、八風種種,都是因為有一個色身才會有“我相”的展現。所以依物質而言,那是以色身來講,以知識經驗來說就稱為法身,所以先要了解什麼是色身、法身。
如果認為色身不好,那也錯了!把法身就當成是佛菩薩的修養的話,也不對!因為不維持色身的健康,一旦生病了什麼都不能做;可見色身還得要保護得健健康康。依法身而言,是從生下來以至長大,耳濡目染所完成的知識與經驗,這些知識經驗不一定非是佛法的不可,世間法所完成的也可以稱做法身。其實以世間法完成的法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對象,可以再運用釋迦牟尼佛的道理方法,針對世間法完成的法身去修養,這就是所謂的修行,以上是先要了解什麼是“我相”。
再講“人相”,可能大家會想,既然談“我”當然就已談到了“人”,為什麼還要提一個“人相”呢?這“人相”指人類的族群而言,就是自己以外的他,所以“我相”是講自己,“人相”是講自己以外的他,千萬不要講“人相”就是講人,那就錯了!因為人剛剛已經標出來了。如果講我相、講人相就是講人,那請問“這個我”又是誰啊?因為你的那個我,也是人的族群中的一份子,已經標立了人的樣子,可是除了自己的這個人,還有別人的那個人,所以依我而言,有自己的我、別人也有一個我,因此才叫“人相”。
什麼是“眾生相”?要了解三界六道之內,凡所有的眾生都稱之為眾生,人也包含在內,只是我們標立以佛法而言,是針對人道眾生來說,所以講“我”,就是講一個人的族群。講到“人相”為什麼不談是人的問題?因為你標明了自己的那個我,也就標明了他的那個我,那“眾生相”呢?就是涉及到凡是人以外的,不管是三界六道裡的有情、無情、非情種種眾生。這裡再稍許解釋一下,“眾生”是一個多數的意思,包含了“有情、非情、無情”類。“有情”肯定是能表現情感反應的,這是依於人的能力去看。譬如你打他,他會疼,會產生痛苦的表情或喊叫的聲音,這都是有情感的反應。因此這一類的生命統統叫有情,但是在佛法中,如果談我、人的話,那是專門談人;如果談眾生的話,除了人以外,其他有情感反應的都在眾生之內,因為它只是眾生之間的一部份,所以稱之為有情類。
什麼是“非情類”?非情類不是沒有情感反應,是不同於人能“直接體會”的有情感反應的眾生,所以“有情眾生”是動物類,“非情眾生”是植物類。可見植物同樣有情感反應,只是人的直覺不容易去理解,那怎麼確定“非情類”的情感反應?最起碼大家知道的“含羞草”,只要用手去碰它就會收歛,看看那些蔬果樹木,從種子發芽一直到成長,甚至於開花結果,這都是一種情感反應,只是不像“人看人”那麼直接、清楚。
那什麼是無情類?就像是礦物質,還有很多液體之類的,不管是風、雨、水或像石頭這一類的,它不是完全沒有情感表現,只是表現的幾乎是微乎其微,以人來講非常不容易去理解,就可以發現講“眾生”,包含有動物、植物還有礦物,其中分別為“有情、非情、無情”,“非情”是依“有情”而說,它不同於有情,但還是有情。無情呢?不是完全沒有情感作用,是我們人不一定能去理解的,以上是談眾生。
其次看“壽者相”,往往談到“壽者相”,都是以生命的長短來看,其實壽者依於相而言,不只是有時間性,還包含著空間,怎麼說?也就是說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生命的長短,而相同的環境也有不同生命長短的差別。所以除了有一個時間性,還有一個空間性。如果談“壽者相”只談時間,捨棄了空間,往往會毛病百出,怎麼說?舉一個例子,假使我們的生活條件夠、營養夠,又有適度的運動,身體就會比較健康,當然壽命就會較長。如果家庭環境不好,連吃飽都有問題,根本談不上營養,身體失去了健康就會生病,生命可能就比較短。
可見他的空間不一樣,同樣可以發現,人的生命最多可以活到一百多歲,動物類看看烏龜卻有幾百年,甚至千年的壽命。再看其他各種動物都有不同的時間壽命,為什麼?因為牠的空間不同才會引起時間的長短,所以談“壽者相”不能只以一個人的壽命而言,因為有的人剛到胎位就流產了,有的剛生下來就夭折,或者幾歲就死了,所以只談一個壽命是不夠的。
我們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上的一些問題後,於相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分別;有了不同的分別當然就有不同的計較與執著。人與人之間,譬如自己的我跟別人的我,為什麼會造業?一定是關係到人,而關係到人就關係到事;當然凡什麼事就涉及到人,人與人之間才會有這些是是非非,發生對錯、好壞、美醜這些相對的問題。如果只談自我而捨棄了他我,就無業可造,因為沒有問題發生嘛!沒有問題發生怎麼去造業?
當然這一些不只是講現在,也涉及到過去,甚至涉及到未來,怎麼說?現在能這麼做,過去也能這麼做,當然未來也能這麼做!只是因為人會分別、計較與執著,所以就造了很多業。這些業不是好的就是壞的,因為任何一個行為的完成都會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就稱之為業,只是成分有好壞、善惡而已,也因如此就會產生很多污垢,當然不只是我相、人相,還關係到眾生相。譬如這個人的自我,他現在的行為沒有跟別人打交道,一旦吃雞、鴨、魚肉,那就跟眾生打交道了,再以養寵物來說,養的人就跟畜牲打交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