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17期2016年12月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
華嚴經20-1(1-29)
菩薩問明品第十
經 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時、覺首菩薩,以頌答曰:
仁今問是義 為曉悟群蒙
我如其性答 惟仁應諦聽
諸法無作用 亦無有體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競奔逝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釋 疑
問:云何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
答:諸法因緣生,關係人作持;若無人言法,法即無作用;法性涉及本質與本體,亦因人分別,故說各不相知。
經 文
亦如大火聚 猛燄同時發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如長風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如眾地界 展轉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釋 疑
火聚燄猛,燄因火起,火與燄相互間,各不相知。
風起雲湧,雲動在風,風與雲相互間,各不相知。
人與地界,地為人用,人與地界,展轉依住,彼此不相知。
如是引喻,闡明諸法,是因緣生,各各不相知;唯於時空中,物質無知,所生精神作用,全在人為,分別所起;反之,一切事相或法相,寂然無意義。
經 文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 而無能轉者
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是中無能現 亦無所現物
釋 疑
心生分別,緣於根識,因五根作用,是意識所起;於法性而言,法現而有生相,法性自不生起。譬如種子性,種子無能之生力,緣緣於示現之功,須人為,須剎土,須空氣與水;所緣具足,而示現有生之相,故說以此流轉,實無轉者。
經 文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別有
如理而觀察 一切皆無性
法眼不思議 此見非顛倒
若實若不實 若妄若非妄
世間出世間 但有假言說
釋 疑
假言說、此說假,是藉義,非真與假相對意;如說妄心,旨在心意情識之作用,並非否定根識。因此,說如理觀察,於萬法、皆不定之性,任它種種差別,於心性發起之時,無非妄心分別而有;如理觀察,究竟實相法相,有妄有真,實與不實,於諸世出世間,總歸假藉言說,而論有、無、空,以至寂滅等,於法界,分別知見而已。
經 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財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非眾生,云何如來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其解,隨其言論,隨其心樂,隨其方便,隨其思惟,隨其觀察;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時財首菩薩,以頌答曰:
此是樂寂滅 多聞者境界
我為仁宣說 仁今應諦受
分別觀內身 此中誰是我
若能如是解 彼達我有無
釋 疑
誰是我?色、受、想、行、識五蘊之變化而生作用,源於業力相應色塵緣境;起始如來藏中所藏過去之作因,而作持之意念,為貪欲成力;是故,我之肯定,動之則有,不動則無,譬如心法,於體、四大聚合。於用、因果契合。於相、因緣假合。於境、色色應和。深入靜觀,究竟無我。
經 文
此身假安立 住處無方所
諦了是身者 於中無所著
於身善觀察 一切皆明見
知法皆虛妄 不起分別心
釋 疑
四大假合有身,五根五塵接觸,六根發動意念,七主心識作用,八依如來藏種,三世流轉法生;何處是方所?何者是依歸?諦觀何所著?謂:是因、是緣、是自然性!是心所分別!
經 文
壽命因誰起 復因誰退滅
猶如旋火輪 初後不可知
智者能觀察 一切有無常
諸法空無我 永離一切相
釋 疑
人命隨業報,長久劫波定,今世過去世,來生業作因;故說如旋火輪,不知初始,亦不知終後,是有常之事,是無常之相,於我,諸法皆空,無有定數。
經 文
眾報隨業生 如夢不真實
念念常滅壞 如前後亦爾
世間所見法 但以心為主
隨解取眾相 顛倒不如實
釋 疑
業相,因果生起之時;猶若夢境,過眼煙雲,抓留不住。復如念念生滅,前念後念,剎那即失;故說所見諸法,心動法生,心寂法滅,隨所知念起,應諸相而顛倒。
經 文
世間所言論 一切是分別
未曾有一法 得入於法性
能緣所緣力 種種法出生
速滅不暫停 念念悉如是
釋 疑
能所相應,緣與因和,則生諸法,但生滅剎那,不曾暫停;於法性真諦,不變不退之究竟義相違;故說世間論法,一切皆是心所分別,實無一定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