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六十九)

    “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是中醫 的一般治則,若體內有熱,應及時清熱瀉火,以調和陰陽,使健康回到良好的狀態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17期2016年12月

氣血、經絡、與健康 (六十九)

熱門

 

  “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是中醫 的一般治則,若體內有熱,應及時清熱瀉火,以調和陰陽,使健康回到良好的狀態。由於熱有實熱、虛熱、假熱之分,實熱用清法,虛熱要補陰,假熱處理上較為複雜,因此體內若有熱,感到心煩氣燥,或口乾舌燥時,應先看醫生,以確定受熱的臟腑及性質。而利用經絡按摩來清熱袪火,則不分熱的性質,皆可作為補充的保健方法。

 

寒則溫之,須了於心。

熱則清之,陰陽有別。

肺俞、魚際俱瀉肺,少商、尺澤刺出血。

 

患者有肺熱時,可針肺經的井穴少商、滎穴魚際、合穴尺澤穴、及背俞穴肺俞來清熱瀉火,而在少商、尺澤放血,瀉熱效果更好。中醫師用三稜針放血,可開竅泄熱,是泄熱較快的一種方法。肺熱會有口乾舌燥、喉嚨腫痛、咳黃痰等症狀,對經絡按摩而言,若氣血尚足時,按揉上述這些穴位的力道要大一些;而氣血不足時,力道則要小一些、時間長一些。

 

陽明經熱商陽、二間連,

解表經渠與列缺。

合穀不但清氣分,且清頭面諸竅熱。

 

若手陽明大腸經有熱,可取大腸經的井穴商陽、滎穴二間來清熱。大腸經有熱的症狀包含口乾舌燥、喉嚨痛、牙齒痛、便秘等,經絡保健時,可取商陽、二間兩穴清熱,保健時可加取合谷、曲池兩穴。若有感冒諸症狀,如發熱、畏寒、流鼻水、喉嚨有點痛、咳嗽等,可取肺經的經穴經渠、絡穴列缺對治。大腸經的合谷穴是清熱穴,可清頭部、臉部及眼、口等諸竅的熱。合谷是多功能穴,清熱時可用較重的力道按揉,而人較虛弱時,也可輕揉合谷,以調動陽明經的氣血,因此它是保健的要穴。

 

解溪、厲兌、足三裏、中脘、內庭清胃熱。

肝俞、脾俞、同胃俞,瀉肝又瀉五臟熱。

 

胃熱時會有胃脘疼痛、灼熱感,或口乾舌燥、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可取胃經的井穴厲兌、滎穴內庭、經穴解溪、合穴足三里、募穴中脘來清熱。胃熱的原因十分複雜,吃多烘、炸、辛辣的食物,或嗜酒及暴飲暴食等,容易導致胃熱,而因長期情緒因素導致的肝火旺所引發的胃火,也是常見的現象。因此有胃熱現象時,應先看醫生,以免遺誤治療時機。肝熱易引發脾胃熱、乃至肺、心等五臟熱,這時分別取肝脾胃的背俞穴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可瀉肝火、清五臟熱。

 

清心神通心少府,

行間則清肝腎熱。

 

心神煩熱焦燥不安時,取通心神的心經滎穴少府來對治;肝腎有熱,可取肝經滎穴行間來清熱瀉火。五輸穴中的滎穴,是清熱的要穴,心經少府、肝經行間,及前述的胃經內庭、肺經魚際、大腸經二間等,都是該經絡清熱瀉火的要穴。

 

大椎、陶道退熱兼解表,

三陰交平肝而清血。

 

督脈、後頸部上的大椎、陶道兩穴,可用來退熱、解表。一般感冒時,會有發熱畏寒、鼻塞流鼻水等諸表証 (體表証候),這時可取大椎、陶道來退熱解表。解表穴除了這兩個穴位外,另包含風池、風府、風門、大杼、玉枕、天柱等穴,保健時,看那個穴位較得氣,就重點加按。三陰交為脾肝腎三經絡的交會穴,而平肝為對治肝腎陰虛導致肝陽上亢的方法,可取三陰交來平肝而清血熱。

 

間使、內關清心包,又能解散胸中熱。

清血少沖、少澤、連血海,

太溪養陰而清熱。

 

心包經有熱時,會有心煩氣燥、口乾舌燥、及至胸中熱的現象,這時可取該經絡的間使穴及絡穴內關來清熱。清血又名便血,便血時取心經井穴少沖、小腸經井穴少澤、及脾經血海穴來對治。便血時,應即時就醫,取穴保健,只能作為調養方法。若腎陰不足導致體內有虛熱時,可取原穴太溪補陰,而達到袪熱的目的。

 

三焦有熱上脘澆。

身熱曲池有特效,其功則在清氣分。

清腸熱有小腸俞,絲竹空清頭目熱。

 

三焦包含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有熱的症狀範圍較廣,包含口乾舌燥、喉嚨腫痛、目赤、便秘等,應由醫師確診,保健時可就近按揉任脈上的上脘穴,而三焦經的井穴關沖、滎穴液門、原穴陽池、及外關、支溝等穴,均可用來清三焦熱。感覺身體有熱時,大腸經的曲池穴在清熱上效果特別好,它的功用在於清氣分的熱邪。過去我同修曾在大熱天中暑昏倒,經按揉人中穴後醒來,再按揉合谷、曲池後,出大汗而後逐漸恢復正常,讓我見識到大腸經的曲池、合谷對清熱的功效。小腸有火,會有小腹漲、排尿痛等現象,這時可取小腸經的背俞穴小腸俞來清熱瀉火。三焦經有熱,造成頭部、眼部有熱,可就近取該經絡的絲竹空穴來清熱。

 

脾熱大都、陰陵泉,陰陵還能清胸熱。

湧泉治餘熱不解,尤能清腎治熱毒,

還能清泄四肢熱。

 

脾經有熱時,可能會有嘴唇紅 (脾開竅於口、榮於唇)、口乾舌燥、肚子脹或痛等症狀,這時可取脾經的滎穴大都、合穴陰陵泉來清熱,陰陵泉還能清胸中的熱。在保健上,陰陵泉是脾經保健要穴,它可用來袪濕清熱。若是體內有熱,經清熱後還有未能清除的餘熱,可取腎經的井穴湧泉來對治,此穴能清腎熱、對治熱毒,還能清手腳四肢的熱。腎熱的症狀有腰痛骨酸、身熱、口苦、煩熱等現象,而五心煩熱 (心煩熱、兩手心熱、兩腳心熱) 時,都可以取湧泉穴來保健。

 

身熱煩渴心包熱,勞宮、曲澤刺出血。

頭腦有熱求百會,

後溪、大杼清表熱。

 

心包經熱會有身熱煩渴的現象,這時中醫師會針刺該經絡的滎穴勞宮、合穴曲澤,在這兩個穴位用三棱針放點血出來,清熱效果會更好。若是頭腦有熱,則可取督脈在頭頂附近的百會穴來清熱。百會為手足三陽經及督脈的陽氣交會點,又名三陽五會,為手足三陽經及五臟陽氣的交會點,它是提升陽氣的保健要穴。感冒諸表証,除了前述的大椎、陶道兩穴可清表熱外,此處又提到手上小腸經的後溪穴及背部膀胱經的大杼穴。後溪為督脈的交會穴,而大杼為八會穴中的骨會穴,可用來清表熱外,在保健上揉後溪可對治後頸部及腰背之酸痛。

 

胸背煩熱,內關、大陵、心俞、膈俞可針,

肚腹悶熱,三裏、內庭;

天樞大腸可清。

噁心嘔吐中暑熱,金津、玉液刺出血。

 

胸背煩熱,可取心包經的絡穴內關、原穴大陵、心經的背俞穴心俞,及背部膀胱經的膈俞穴來對治。“血會膈俞”,膈俞也是對治諸血証的要穴。肚子悶熱,可取胃經的滎穴內庭、合穴足三里來清熱。在保健上,這兩個穴位是常用穴位,而且可同時配對使用,千金十一穴及天星十二穴都提到這兩個穴位。大腸有熱,可取大腸經的腹募穴天樞來清熱,而各臟腑的腹募穴及背俞穴在保健上都是常用穴位,腹募穴適合自我保健,有的背俞穴在按揉時則需要他人代勞 (或使用特殊工具,如小竹竿等)。若因身熱導致噁心、嘔吐,或中暑時,中醫師會取舌下的奇穴金津、玉液,並在這兩個穴位用三棱針放血以清熱瀉火。

 

若泄五臟六腑熱、則求臟腑諸俞穴;

髒熱當清,腑熱當瀉,審症清楚,隨經選穴。

 

基本上,五臟六腑受熱時,可取各臟腑經絡的適當穴位,包含井穴、滎穴、合穴、背俞穴、腹募穴等,來清熱瀉火;五臟有熱要清,六腑有熱要瀉,症狀要仔細辨明,了解是那些臟腑受熱,再取該經絡的適當穴位來對治。綜合上述諸清熱瀉火穴位,如表六所示:

 

 

表六:熱門穴位 (依經絡)

  肺/大腸

心包/

三焦

心/

小腸
脾/胃 肝/膽 腎/膀胱 任/督

少商, 魚際

經渠, 列缺 尺澤

商陽,二間,

曲池, 合谷

肺俞*

天樞*

內關

大陵

間使

勞宮

曲澤

 

絲竹空

少府

少沖

 

少澤

後溪

心俞*

小腸俞*

大都,陰陵泉

三陰交,血海

厲兌, 內庭

解溪,

足三里

脾俞*,胃俞*

中脘*

行間

肝俞*

湧泉

太溪

大杼

膈俞

上脘

 

大椎

陶道

百會

金津

玉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