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8期2016年1、2月
大體上有兩種,一個是主緣,一個是助緣;主緣,就是主要的,助緣就是輔助的
佛法要義 緣的認識
這時段來談緣的認識。打開始有談過緣的問題,「緣」通常包含了時間跟空間,也就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時候,所發生的一些人的問題、事的問題,都是因為什麼緣而生起。所以緣,如果要分別,大體上有兩種,一個是主緣,一個是助緣;主緣,就是主要的,助緣就是輔助的。為什麼緣要這麼說呢?舉例來看,發電機、電視機,不管什麼樣的機器,機器的本身是一個物質組合體,這個架構不能叫做緣,就可以發現發電機跟電視機的差別--緣的不同。
發電機本身是藉著水的力量或火的力量,來催動它而產生電,發電機是一個主體,它之所以能發電,一定要有主要的緣;主要的緣是什麼?譬如水力發電、火力發電都叫做主緣,以發電機來講,它的副緣是什麼?發電機水從哪裡來,火從哪裡來?水,就說河流的水,可是必須把這些水聚積起來,然後發揮它的力量。如果水是主要的緣,水壩就變成助緣了,因為以水的力量來催動發電機,這是主緣,要使水發揮力量,必須要有幫助它的一個環境,譬如水庫、水壩。
以電視機來講,電視機主要是從螢光幕上面來顯現影像。發電機跟電視機的差別在哪裡?發電機目的是要發電,電視機是顯現影像,表現一些內容,不管人、事、物都有一些主題。這些主題是主要的因,發電機發電也是主要的因,電視機顯現影像來表現一些什麼,也是主要的因;它的緣是什麼?就不能說電視機也是個機器,發電機也是個機器,當然都要電源,不能用這個來說,因為發電機的主題是發電,電視機的主題是顯現影像,所以它的緣就不能以電來說。
譬如製作的單位,製作就要有一個製作組織,組織裡面要有執行的人;怎麼去分辨什麼是主緣,什麼是助緣呢?這不是操縱攝影機的問題,是在螢幕上顯現它的影像,這個影像表現的是故事,表現的是新聞,要以表現來分別它的主緣跟助緣。譬如表現戲劇,主緣是導演,那為什麼主緣不是編劇呢?要瞭解編劇只是一個助緣,包括那些演員都是助緣,因為導演是主宰這一個「因」,而顯現在電視上,表現戲曲或者什麼故事,其他那些編劇也好、工作人員也好都是助緣,所以緣有主要的還有輔助的不同。現在談「緣」,當然依佛法來講總離不開四種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為什麼要談這問題?因為一個完整的佛法必須具備體、用、相、境四個條件;而體、用、相是一個架構,架構完成之後就是表現什麼樣的境界,也就是表現什麼樣的內容。
所以我常說,「境」是一個內容,高、低在個人本身的修養,不管是道的修養或是業的造作,其實都是一些內容。不能說境界只有「道」有境界,「業」同樣有境界;為什麼?譬如「善」,單獨的善、多數的善、普及性的善,內容都不一樣,惡也是如此;所以談體、用、相、境,表現一個完整的佛法,如果少一個往往就很不容易去把握。有體、有用、有相究竟說什麼?內容是什麼?主題是什麼?意境又是什麼?不能捨棄這些而只談本體怎麼樣,作用怎麼樣,表相怎麼樣,不能用這種方式去說。談體、用、相、境,以一個人來講,人的本體就是這個色身,整個人的架構;人的作用就是眼、耳、鼻、舌、身,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能聞,舌頭能辨別味道,從這上面都可以發現它的作用。
「相」談什麼?人的相絕不是談「樣子」,所謂的相是什麼呢?是指作用是從什麼地方發起的相,所以談相是外相;「外相內用」就是這個意思,產生作用一定要有外相;外相是什麼?就是色、聲、香、味、觸。知道了本體的作用,以及外面的相,這跟境又有什麼關係呢?這裡面就是依於本體產生作用,依於外面的一些,不管是物相也好或是一個意思方面的,都有其內容,這種內容完全是以一個個體來表現,不是去表現別人。
譬如在電視節目裡,常常有模仿的節目。「模仿」以體、用、相來講,本體就是模仿者,產生作用不是自己,是依於某人模仿某某人;這個依於某某人就是相的問題,就是外面的相;表現的內涵既然是模仿,當然要像那一個所模仿的人。以個人而言,可以說有業的、道的,如果以業來說個人,本體就是業,如果以道來講,本體就是道,當然產生的作用就不同。這都是依於外面這些相的緣而產生的,譬如你歡喜,是因為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而產生,這些所謂歡喜、不歡喜,談喜怒哀樂這就是境。所以在這上面談體、用、相、境,說緣的話,業、道都可以解釋。
先從業上來看,以業為本體,業有善、有惡,表現出來就是一種作用,作用就是有苦的、樂的;以業為本體,它的作用會產生喜怒哀樂,也就是有善、有惡,依於什麼?是依於相應於外面而發起造作,這時所得到的結果,它的內容是什麼?譬如善的當然「境」就是樂,惡的境就是苦,以道來說,以道為本體,道也跟業一樣是個概念;那是什麼樣的道?至少以佛法來講,就是覺悟之道,或講菩提道;作用是什麼?是可以突破的作用,不是「心」所發生的作用。怎麼說是突破的作用呢?有一句俗話說「因禍得福」;是因為什麼?不好反而得到好,就像吃一次虧、上一次當,反而增加一分智慧,這都是它的作用。
相,還是依於業而來,譬如善、惡是一種分別、計較、執著;善、惡是怎麼樣發起?是因為業的本體產生作用的善惡差別,為什麼有這一些?我們知道會得到這種苦跟樂的差別,是因為外面的緣而產生的,這種境界既然有苦有樂,不就是內涵嗎?要瞭解苦、樂,苦有小的也有大的,樂有小的樂與大的樂,這是內容,但還不是一個境界的完整性,為什麼?因為是以道來講,如果道是「苦不以為苦」的一種境界,「樂也不以為樂」就是另一種境界。這是從道、業來說體、用、相、境,談它的緣。可是一定要把握,如果以道來談體、用、相、境,不要忘了是依於業為基礎,沒有業就無道可言。
所以這裡要分別認識的話,不能說「業是業、道是道」,因為道是從業裡顯現的,道不是另外一個東西。我常說佛法不是武器,世間法也不是敵人,可是世間法是有缺陷的,佛法是從這些缺陷上慢慢去修正、去調理,顯現它的圓滿,這一定要把握!如果談“體、用、相、境”認識緣的問題,業的體、用、相、境是怎麼樣的?道的體、用、相、境又是怎麼樣?的確要用道來談體、用、相、境,捨棄了業就根本沒有辦法說清楚。剛剛講的還是個概念,從“體、用、相、境”談四緣,以道的體、用、相、境來看四緣,道當然是覺悟之道,也就是菩提道,那它的緣呢?是談因緣。特別強調一下,因緣不是說因與緣的關係,而是說「因為什麼樣的緣」,也就是一個主緣。因為有業的緣而有道的顯現,所以本體一定有一個來源,依於什麼而發起?所以說「緣生法」是因為什麼緣而生法,這種緣叫因緣,是因為什麼緣,不能說是因與緣的關係,說是一個主因加上助緣而後怎麼樣,不要用這種方式看,這容易造成叫人迷惑。以菩提來談四緣是因為業,業會使我們受到傷害,希望能不受到傷害,所以需要有道,這是因為業而產生的。
「等無間緣」,通常它是一個次第,也就是作用。我前面談過,作用其實不是肯定的一個基數,是有差別的,作用可能是好、可能不好,作用可能是利樂的,也有可能是損害的,這都是談作用。為什麼又講等無間呢?因為這種作用不是一個肯定的,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有它表現的差別,而且依於個人的修養也有其差別,這就是講次第。
「所緣緣」是什麼呢?也就是這種因什麼緣而發起,要瞭解所處的環境的不同,絕不是說「道是因為業」。「所緣緣」不是跟「因緣」相同嗎?一定要瞭解,「所緣緣」的第一個緣是講前面的「因緣」,因什麼緣;第二個緣是依於個人的道德修養,相應於外面的現象,或者講相--這「相」的緣是依於什麼樣的緣,所以相應於外面的什麼樣的緣,就叫做所緣緣。
「增上緣」呢?除了有一個主體的緣,前面講過「主體的緣也會增上」,因此增上緣是說主體的緣可以增上,那麼助緣可不可以呢?也同時可以增上。所以“境”就依個人的修養的不同,修養愈高當然表現得愈好,修養差一些表現的就差一些。可是表現差一些是不是永遠都差呢?還是可以慢慢增上的;表現得好是不是就那麼好?其實還可以慢慢增上為更好,這叫增上緣。所以增上是在乎修養,因修養而表現的境界。
譬如一個人的修養不錯,證羅漢境界或菩薩境界。羅漢境界就有三向一果,菩薩境界有十個層次,這都是一個一個慢慢增上。增上的力量來自什麼?還是來自體、用、相。所以體、用、相的本身可以說是一個架構,這架構來自於一個人的運作,在運作的過程中都有其不同的結果,這個結果有內容,稱之為「境」。所以境不是在架構之內,或是架構完成之後的一種現象、境界。要能把握第一個因緣是因為什麼樣的緣,而後這種因為什麼樣的緣,譬如「道」是因為業而修養來的,道產生的作用跟業的果報、道的所得就有差別,而且差別有其次第,它不是一下的,這當中也不是這樣就結束了,如果以為它的作用好就是好,壞就是壞,那就錯了!為什麼?因為不好的可以轉變為好,好的可以使它更好。「增上緣」關係到「所緣緣」,因為外面的相境,譬如原來個人的知識、經驗貧乏,可以去參訪善知識,可以去依止善知識,這就是所緣緣。這是以體用相境談四緣,今天講的體、用、相、境,要回復到最前面談的緣,把它融合起來就比較容易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