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七十二)

    遠古的人因何懂得養生之道?是因為居於上位的人深知養生之道,教導一般民眾,要避開外邪的侵襲;能寡欲知足,心情平和,故能氣血充足,而精氣飽滿,自然就不容易生病。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20期2017年4月

氣血、經絡、與健康 (七十二)  

十八、古籍選讀--養生之道

 

  由氣血經絡的角度來看健康,則氣血充足、經絡暢通就是健康之道,氣血充足依於日常養生之道,而經絡通暢則有賴於經絡保健。至於生病,則要看醫生,而治病講究“三分治、七分養”,在治病之外,仍有賴養生之道以補養氣血,以保健之道來疏通經絡,這樣才能將身體調養回來,逐步恢復到較為健康的狀態。中醫有關養生及經絡方面的知識經驗十分的豐富,追根溯源,在中醫經典中,黃帝內經為養生之道、經絡思想的主要依據,因此個人嘗試依興趣,選取以黃帝內經為主的一些相關內容,提出一點心得,以供分享。

  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經典著作,包含素問及靈樞兩部著作,素問八十一篇中,一開始即談論養生之道,第一篇至第四篇為“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均談論到養生之道;其次談論到陰陽之道、臟腑、氣血、經絡、診斷、及各種疾病的病因及治療方法等,為研究中醫古代理論的最主要著作。靈樞有針經之稱,為用針治病的經典著作,用針的關鍵之一在於所取的穴位,靈樞的第一篇即“九針十二原”,介紹了九種小針及各臟腑的原穴,第二篇為“本輸”,陳述了各臟腑的五輸穴,而第三篇為小針解,則進一步解說了第一篇的用針之道。靈樞有系統的說明了經絡的主要內容,包含經脈、經筋的循行路線,各經穴的功用,乃至各經絡的病變及對治方法等;此外,亦論及養生之道、陰陽之道、臟腑、氣血、診斷及各種疾病的病因及用針對治之道等。研讀中醫經典著作都有其一定的難度,需要藉助一些解說的書籍,例如個人選讀了“黃帝內經素問考証新釋”、“黃帝內經靈樞考証新釋”、 “內經精讀”、“黃帝內經述要”、  “難經校釋”等書 (註一),由於個人對中醫知識的貧乏,只能在學習與欣賞之餘,摘選出在養生保健上受益較多的部份,分享一些心得,供大家參考。

  根據百度百科對黃帝內經的解說,其中提到:“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裡面只有13個藥方,藥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裡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麼流動,然後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在上面這段文字裡,說明了中醫其實是天人之學,人要了解自己的身心,有時要靠內觀、靠直覺,這也是中醫學者劉力紅教授所謂的內証實驗。只是少數人的內証並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不被傳統科學所承認,對於未知世界的探討,這確是個兩難的困境。

  現代醫學同樣遇到一些困境,例如對於現代的許多常見的慢性病,病因多半不詳,以高血壓為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居多數,但原因不詳,既然原因不詳,就無法真正的治病,於是控制血壓成了主要的對治方法,這也是現代醫學的一個特色,它使得控制的藥物成了身體調節機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又例如癌症,經過數十年來的研究,仍未完全了解其病因,因此癌症死亡的人數與比例,仍高居前列,這種疾病依舊嚴重的威脅著世人的健康。因此,受到現代醫學的種種限制,西方亦產生了另類醫學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在主流醫學外,發展出了不同的醫療概念與療法,作為輔助或替代之用,例如身心療法、生物療法、能量療法等,而中醫、印醫亦被歸到另類療學。

  學習中醫治病是專業中醫師的職責,而學習中醫知識以養生保健,則可成為一般人的選擇。只是中醫也是個綜合學域,它包含了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一些中國古代的核心思想,加上臟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等中醫專有的學理,中醫的養生知識可謂博大精深,要如何吸取這些知識,作為指導個人養生保健之用,亦有體悟、直覺的成份。因此,除了一般學術著作之外,各角度的分析,也是值得參考的,例如曲黎敏教授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徐文兵醫師由道醫的角度來解說黃帝內經,都有值得參考之處,個人獲益甚多。在這方面,網路的資源是十分豐富的,上網多找些養生保健的各種相關資料,其實是很有助益的,例如黃帝內經白話文等,都有參考價值。

上古天真論

  上古天真論為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開宗名義說明了養生之道。內容分為三段,第一段談及了黃帝與天師 (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師) 岐伯的對話,論及養生的核心內容—健康與長壽的道理方法。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黃帝較常人有著較大的福報,故生下來就有異於常人的秉賦,聰敏過人,小時就有過人的才能,幼年時就十分懂事,長大後敦厚聰明,成人後登上天子之位。他問天師岐伯養生之道,為何遠古時代的人較為長壽,壽命百歲而且能夠保持健康狀態,而當代的人壽命只有五十歲,而且不健康,究竟是環境的因素,還是人為的原因?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岐伯的回答是,遠古的人懂得養生之道,遵守自然的規律,用各種養生保健的方法來調和身心,飲食有所節制,生活方式合乎規律,也不過度勞累,因此身心健康,能終其天年。當今人的生活方式不符合養生之道,把酒當飲料,生活不符合常軌,不順乎自然,醉酒行房,耗損元氣;不能知足,常虛耗心力,追求欲樂,生活方式不合理,因此年壽五十即告衰亡。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遠古的人因何懂得養生之道?是因為居於上位的人深知養生之道,教導一般民眾,要避開外邪的侵襲;能寡欲知足,心情平和,故能氣血充足,而精氣飽滿,自然就不容易生病。我們可以想像,在這裡所描述的遠古,是一個德治的農業社會,大家少欲知足,到處都是有德的人,依報隨著正報轉,因此生活的環境條件都能滿足各自的需求,不必山珍海味,吃什麼都好吃,穿什麼也都舒服,在上在下者,彼此各安其分,不分別,不計較,人民樸實無華。故各種嗜好慾望不能引起他們的注目,淫亂邪說也不能迷惑他們的心志,不論智力高低、社會地位,大家都能符合上述的養生之道。所以說遠古的人能夠健康長壽的,其深層的原因正在於人人有德養,因此社會安詳,身心健康。

  由此可見,養生之道包含養身與養心,養身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以確保氣血充足,而更根本而深層的原因,則在於以德養心,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寡欲知足,待人接物能不分別、不計較,不執著,心不外求,妄想少,自然能得健康長壽。

 

註一:

.申洪硯、周海平,黃帝經素問考証新釋,2009,中醫古籍出版社

.周海平等,靈樞經考証新釋,2009,中醫古籍出版社

.烟建華主編,內經精讀,2007,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楊秦兆虎,黃帝內經述要,2012,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南京中醫學院,難經校釋,第2版,2009,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