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21期2017年5月
前面已談過四相,其實是談怎麼樣去認識「我、人、眾生、壽者」,現在談的是一個實務上的問題
圓覺之道 第三十六集(上)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絃緩,攝養乖方,微加鍼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 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繼續介紹圓覺之道,還是談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問題。前面已談過四相,其實是談怎麼樣去認識「我、人、眾生、壽者」,現在談的是一個實務上的問題。先從“我相”開始,當然在此要聲明一下,談到“我相”也就涉及到“人相”,因為自我如此,人家的那個我也是如此!只是業力的不同,表現的有所差異,但是大體上總是離不開善的、惡的,或者善惡分不清楚的。談到“我”總是離不開以五蘊來說,而如果只談五蘊,只是一個“我”的變化與作用,這種變化又是怎麼樣產生的?就涉及到意念,也就是意根。涉及到意根就涉及外面的色塵緣境,因為沒有色塵緣境,意根也不會動,五蘊當然就不會起變化。所以“我”是依於色塵緣境的引發,五根接觸五塵之後,意念或意根產生了一種相應或不相應,然後由五蘊來起變化,完成不同的作用,這是一個“我”的大概原理。
可是這裡是談“我相”,“我相”究竟說什麼?其實是從身體、言語、意念,以至到心念所表現出來的,也就是在相上面發生的。所以“我相”是在相上發生的,如果不進一步去探討相的內容,瞭解相裡面的真面目與假相,則所看到的只是一個我相,也就是我“看見”、“聽見”、“嚐到”的,只是在物質相上打轉。要了解物質相除了有物質的,還有其精神的內涵,所以談“我”除了有色身,色身是一個物質,此外還有意識的五蘊的變化作用,也就是所謂的思想。這由行為到思想到某些變化之後完成的作用,就是一個“我”,此中包括了色身的物質體到精神的內涵。所以有色身的我,還有法身的我,色身的我是講物質,法身的我是講精神,這一點一定先要把握,因為談到我,在物質作用、精神作用上的差別很大,物質作用往往是不變的,精神作用則變化莫測。
譬如一把刀拿來切菜、切水果、砍柴,都是很好用的工具,它只是一個物質,這個物質的本身所表現的精神作用是什麼?它是一種工具,可以幫你做一些什麼,可是物質的本身沒有變化,那是誰在起變化的?因為那個“我”跟物質打交道,絕不是你的“我”與色身在打交道,否則談到前面的五根與五塵,等於說“眼耳鼻舌身意”都在跟自己的色身,也就是跟那個“我”打交道,就會變成這樣了!佛法是告訴你──由外而內,或者由內而外都可以。由內而外通常是熟悉的,由外而內呢?往往比較陌生,怎麼說?譬如當人家講到什麼,你說你知道,表示你的如來藏裡面有這些資訊,所以是熟悉的。如果人家講什麼你根本不知道,表示你的如來藏裡面沒有這些資訊,所以“由內而外”是熟悉的,你比較容易知道;“由外而內”是不熟悉的,反而陌生。其實陌生的也可以轉變為熟悉的,因為你可以再由外而進入到內。就以現在所看到的辦公室用的一些文具用品,對我來講很多都不熟悉,這些文具用過沒有?以它的作用而言我都熟悉,但是要拿那個物質來看,的確我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做什麼用的?也就是那個物質必然有其作用,我卻不知道它的作用,這就是陌生的!所以雖然我知道它的作用,但是物質的外表改變了,究竟我是熟悉還是不熟悉?
其實同樣一個東西,用不同的物質作結構來表現,兩者間的差別就很大。譬如無線電,以機器的組合或無線電的原理來看,早期都是講真空管,而真空管的作用,在無線電的基本原理上總是不離那些東西。之後感覺真空管體積太大,就轉變為用鍺晶體來代表,大體上真空管跟鍺晶體作用雖然相同,但是外表物質的結構體完全不一樣!往後又慢慢發展到所謂的IC,這個物質組合的樣子跟真空管與鍺晶體差得更遠,就可以發現作用相同,但是物質的組合不管怎樣變化,它的作用不會變!這就是我剛講的,物質的“作用”不變,可是物質的“相”會變。依自我來看,不管是專業的知識或者是一個概念的知識,如果專業的知識,不只要知道它的作用,還要知道它的過程,就可以從它物質的組合上慢慢去分析、認識,否則光憑一個概念的認識,只是模糊的了解這東西怎麼用,就像現代錄音帶的情況,有卡帶、有光碟,都是錄音的設製,有的再加上影像,看起來表面都差不多,但是作用卻完全不一樣!
這說明什麼?是你的那個我跟相的關係,如果談我相,只談自己那個相,談什麼?有眼睛、耳朵、鼻子、有身體,一個臭皮囊。所以外面的色塵緣境跟你那個我,組合起來才可以叫“我相”,而且這個我相必然有一個作用,作用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認為有關係,你很容易得到好處;如果認為沒有關係,即使有好處也得不到。舉一個例子,我現在有一顆五克拉的鑽石,不管是擺在珠寶箱也好,戴在手上也好,掛在頸脖子上也好,它只是一顆鑽石,這顆鑽石的作用在那裡?就在它的價值問題,如果這個價值的表現只是裝飾品,認為這顆鑽石就是你的財富,但是你不發揮它的價值作用,很可能所擁有的都會沒有。譬如你的財富就剩這顆鑽石,你仍然把它掛在脖子上、手上,最後只能挨餓。請問這顆鑽石真正的價值在那裡?是表示你有錢能戴鑽石?而且還是五克拉的!但卻讓自己挨餓,請問這就是你跟鑽石相互之間的關係嗎?那是不是戴在手上不對?掛在頸脖子上不對?放在珠寶箱裡面也不對?這還要考慮你本身具備的條件與能力來看,也就是你跟這顆鑽石的關係如何?不只是說「這顆鑽石是不是你的」那種關係,而是你需要使用這一個鑽石的作用,利用它的價值來看你的“我相”。
如果這顆鑽石很好,而我現在沒有錢,最好的辦法就是發揮它的價值,把它賣掉!若認為這顆鑽石本來就很值錢,它的價值就是值錢,可是你需要錢而沒有錢,只擁有鑽石有用嗎?就像我過去在大陸行腳,走在新疆大戈壁的沙漠裡,最有價值的是什麼?就是水,再就是乾糧,在那時刻鑽石是沒有用的!可見因緣涉及到時間、空間;因果涉及到你與它的關係。在任何的時間、空間中,你跟那個東西的關係,才可以真正去把握什麼叫做我相?否則只是本來如此,從來就是如此,大家都是如此!就變成這樣了。智慧在那裡?智慧是慢慢培養起來的,當你看到人家如此,或者本來是如此,難道你不能從中有所發現,超過這些“如此”的如此嗎?所以,談我相千萬不要光只是「我相就是我」!以自己做為一個對象,做為一個重點來看,不要忘了是這個我跟外面接觸所產生的我相,但只知道這個我相又有什麼用呢?以學佛的人來講,我剛剛說過物質作用,必須要從精神的層面去探討它的價值,因為物質是一個相,但那是外在的,一個精神也是相,它是內在的。
這個我相,從修養上就必須依於外面的色塵緣境,有物質的、有精神的,能夠去接觸它,從中產生返照的功夫才能得到利益,否則就是禪門所謂的「在相上打轉」,等於在看電影、看電視、看報紙、看書,看過去就過去了,你究竟得到了什麼?看電影、看電視、看報紙、看書並沒有對與錯,而是在電視裡面得到了什麼好處?在電影上面得到什麼好處?在書本、報紙上得到什麼好處?你能不能發揮它的物質的價值?真正要發揮物質的價值,就關係到物質價值的本身,以相而言有它的精神層面,還有一個「自我」的精神層面,從這個上面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利益。現在看看要怎麼樣才能得到利益?譬如在一個學校當老師,人家也當老師,你也當老師,一般在小學裡的老師比較像個“通家”,什麼都要會;到國中就有一點點分類了,高中以後幾乎就分科,進入大學又不一樣,譬如除了一個科系,還有相關的科目,就不像高中那樣。假使你都一直當老師,同樣是老師可是差別很大呢!
我以前講過一個笑話,我有一個同事,過去在軍隊裡面的地位還不錯,但他本身是光棍一個,平常在軍隊中就沒有什麼積蓄,也沒有結婚,可以說他完全不在乎,為什麼?那時軍人有一個觀念,所謂「窮不了一個月,富不了三天」,為什麼窮不了一個月?因為一個月到了又會發薪水。可是這個人退伍以後,曾經也想做這、做那,但是沒有一樣做得好。有一天我碰到他,問他:「你現在在那裡做事?」他說:「在台灣大學。」我想以他過去的地位,可能在台灣大學要不是擔任職員,就是教授、助教或者講師之類,之後我才知道他在台灣大學幹什麼?是當校工。
如果以概念來說,假使我遇到的這個人,下次人家告訴我:「這個人混得沒有辦法!你知不知道?」我告訴他:「不會啊!他在台灣大學!」在台灣大學幹什麼呢?差別就很大了!何況在幼稚園、國中、高中或大學,同樣都是當老師,可是其中的差異也很大。譬如出家的,團體裡有所謂的法師,當然以概念來講不管比丘、比丘尼都是法師,但是哪一種法師呢?根據《法華經》所說,會唸經的也是法師,會做佛事的也是法師,會犍椎的也是法師,當然能講經說法也是法師,此中差異非常大!如果以人的立場來看那些相,關鍵在於個人的知識經驗不同,所分別的相也不同,如果一個學佛者,已具備了一些佛陀的道理方法和知見,再運用於現實生活中,再去看那些相,又不一樣!因為你所感受、所思考的,甚至於所體會的都不一樣!可見同樣是一個我,還要看那個“我”所具備的,不管是智慧也好,或者歷經的覺悟,發生的狀況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