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22期2017年6月
古德們說:「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提示我們猶如坐在船上逆水而行,必須用槳不斷地去划,如果停下來休息,那船就會後退
談精進波羅蜜 潛
精進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之一。
精,是精華。
進,是往前進步。
波羅蜜,是梵語的音譯,譯義是到彼岸,離開此岸到達彼岸的意思。為什麼要到彼岸呢?就涉及到佛法中談到「離苦得樂」的大前提,離開苦的此岸,而到達樂的彼岸,這是一個理想,如果要達成理想,必須要有方法去實行;所以,波羅蜜譯為方法,比譯為到彼岸更為完整切實且容易把握。因此,精進波羅蜜可以說就是精進的方法。
學佛修行為什麼要談精進的方法?因為修學者通常都會有「三天打漁,十天曬網」一曝十寒的缺失,只要是人免不了有懈怠、放逸的心態,比如「唉!今天好累,明天再說吧!」然而若能提起正念:「人命無常,我又能把握多少?」就不至於懈怠、放逸了!許多人不能有所長進,就敗在「沒關係,明天再說。」的心態。所以,精進的方法是對治懈怠、放逸的一種好方法。
談精進,必須把握一個大前提,就是自己的行為不可以造成傷害;因為「精」是優良的,選擇好的;「進」是一直往前提昇、增上,所以選擇優良的,不斷地修正調理,使得愈來愈好,就稱為精進。喜歡玩電動遊戲的人,玩個三天三夜,於精進來說,不能否定;可是,經常聽到新聞報導:因三天三夜打麻將,或玩電腦遊戲而導致中風癱瘓的結果,可說是因無明而造成嚴重的傷害。所以,精進的方法必須是精華的,而且是細水長流,但不是像山洪暴發,來得快,去得也快。
常行精進,可以突破煩惱的障礙,化解迷惑的苦惱,而得正念,入正受三昧,是入道的要津。常行精進,可以無事不辦,因為不斷精進,猶如細水長流,能洞穿頑石。在《大寶積經》謂:佛告舍利弗,彼二菩薩行精進時,於千歲中,未曾一彈指頃被睡眠之所逼惱;於千歲中,未曾起念稱量飲食鹹淡美想;於千歲中,每乞食時,未曾觀授食人為男為女;於千歲中,居止樹下,未曾仰面觀於樹相;於千歲中,未曾緣念親里眷屬;於千歲中,未曾起念我欲剃頭;於千歲中,未曾起念從熱取涼;於千歲中,未曾論說世間無益之語。如是精進,是為菩薩摩訶薩的境界。
上白下雲老禪師在《雲水悠悠》山川之旅裡提到:他受大戒後,與同參道友行腳參訪至峨嵋山時,憶起在沙彌園,曾與園長無相法師相約,十年後在峨嵋山的七顆松見面。那時他不到十一歲,園長向他說:
「我打算到峨嵋山去隱修,成敗將於十年為期,到時候你也是受具足戒了,戒後的初參期間,我在峨嵋的七顆松等你,希望你助我一臂之力!」
他反問:「我能幫你什麼忙?十年以後,剛好是我受大戒的時候;可是,不一定就會去朝峨嵋呀!您說得太遠了,太不可靠了!」
答:「這是我的計畫,也是我的安排,到時候不是你會不會去,而是你去了之後,不要把我拜託的事忘了!」
他童心未泯,生起「有趣」之感,回應道:「我一定不會忘,只要你算得準!」
園長聞言,心底放下了一塊大石頭,頓然之間,眉宇中隱現的那份頹喪消失了,起而代之的是輕快的表情,抓住他的一雙小手說:「好,一言為定!」
十年後,他來到了七顆松處,在一座長滿松木和苦苓樹的黃土山腳,有一棵龐然粗大的苦苓樹,遮蓋了天上投下來的每一絲陽光,陰冷又帶點森冷之氣。粗如人身的老根,直透土山之腳,大小零亂的根鬚,無形中編成了一個天然的土洞,土洞前有竹枝編製的圍牆與窗門,沒有籬笆、庭院、老木,只有亂石和雜草。
他走近門扉,用方便鏟的木柄在地上震響了三下,輕聲地問:「請問裡面有人嗎?」呼喚了三遍,才聽一句佛號聲,但不見有人走出來。於是決定破門而入,門啟處,洞內散放出一股霉濕味。但見四壁皆空,無甚麼物,洞中央有一個泥土裹身的怪人,從頭到腳,相現跏趺禪坐,盡是泥封土包;若非雙眼吐睛,嘴唇掀動,的確無法辨別是泥塑的菩薩像?還是十年前的沙彌園長無相法師?他走近泥人,合十問訊,問道:「您就是無相法師?」
泥人聞言,為這問話而動容,臉上被泥封了的表面,紛紛剝落散裂,一雙原只微啟的眼睛,隨著兩眉掀動而睜大,露出懾人的神光,不威而嚴,說道:「無相本是相,如何無相?」
他合掌當胸,向無相法師頂禮致敬,說:「新戒初學,還望老園長開示。」
答:「十年前的諾言,不是求我!」
曰:「十年後的修養,理應接引!」
答:「畢竟諾言在先!」
曰:「清晰如昨日,叫我如何做?」
答:「相見有緣,但求諸位仁者慈悲,為無相砌石成棺。堆土成墓,莫讓野獸撕肉啃骨,則功德無量無邊!」
曰:「老園長潛修十年,必然功成業就,已許捨報之願;祈求不吝開示後學,有軌可循,有範可致,將來圓成菩提道果,則我等幸甚!」
答:「過獎了!避世離塵,但求自度,私心之罪不可逭,唯願三寶慈悲加被,衷心感激不盡;實無德能,說軌標範;如果一定說有什麼,無相僅能道出一個『勤』字,算是此十年來依之得度的要訣!」
所以精進波羅蜜必須以正勤來說,因為精是選擇好的;進是往前,不停留也不後退。但選擇好的,究竟什麼是「好的」呢?免不了自我意識的判斷;而正勤則顯示勤勞是一種動態,但強調的是正;因為世間的法都有偏邪與缺失,都是不正的,佛法則是特別強調以正法為前提,所以「正勤」,是在正法的前提下,去做勤勞的修養。
古德們說:「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提示我們猶如坐在船上逆水而行,必須用槳不斷地去划,如果停下來休息,那船就會後退。可見修行必須在正法的前提下,勤勞地去行,所修的就是覺道,最後就能求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