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24期2017年9月
業顯道就關係到修養,修養關係到修行,往修行又涉及到時間的快慢,這涉及到個人的根基
圓覺之道 第三十八集(上)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
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穩。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繼續介紹《圓覺之道》,上一節談四相的問題,現在講業怎樣顯道,當然業顯道就關係到修養,修養關係到修行,往修行又涉及到時間的快慢,這涉及到個人的根基。根基是什麼?就是菩提種子的多少。在此我要聲明一下,我們不能說有沒有菩提種子?不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說,只能說他的菩提種子的多少與深淺,要用這種方式來看。當然菩提種子的多少,關係到過去的修養有多少。
同樣的,菩提種子發出來的機會是快、是慢,這就涉及到它的深淺,所以談修行只談身、口、意,那只是一種調理而已。因為修行,修什麼行?如果只在身口意上面做調理,調理什麼?也就是修什麼?身口意依於業往往都會有偏差,依於道可以修正這種業的偏差,所以不能說「依於業所表現出來的有偏差,依於道表現出來的就沒有偏差」,不可以用這種方式講;而是說依於業表現出來的有偏差,才需要以佛陀說的道理方法去修正,這是在法上面必須要認識的。
眾生因業而來到這個世界,以人而言,為什麼有的“人”只是做一個凡夫眾生,有的會去學佛修行,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此中先不要肯定沒學佛修行的就是凡夫,為什麼?只是時節因緣不同而已,他同樣也有機會學佛修行;再看正在學佛修行的,也可能時節因緣的不同會起變化,有的會增上,有的會退墮,可見不只是業的力量而已。因為業的力量往往是開發我們過去的業因,顯現現在的業果,過去的業因憑什麼而顯現?就是外面的色塵緣境引發起來的,才會去招感到過去的業因而受現在的果。
這是於業怎麼樣去看它的果報現象,可是從這上面我們怎麼去談道呢?就關係到凡夫眾生為什麼不學佛,或者學佛、修行辦道的也不一定能成就與覺悟。同樣要從業因、業果上去看,看什麼?去認識了解這個業因、業果,可能他在受果的時候會因業而再造業,也可能在受果的時候,因業而顯現出道。如果能把握這個關鍵性的道理,就很容易因迷惑而能覺悟,因煩惱而能顯菩提。
舉一個例子來說,假使人會偏食,有的人這不吃、那不吃;有的人什麼都吃,那以偏食而言什麼叫做偏食?是以他個人的偏愛而去飲食?還是以偏於營養的執著而去飲食呢?這裡面就有優有劣、有好有壞。通常都是以概念來看,說這個人因為偏食而身體不好,其實偏食只是一個概念、一個名詞、只是一個相上的。究竟他的偏食是什麼樣的情況?是偏愛吃辣或者喜歡吃魚、肉,或者喜歡吃什麼?那就是偏食。
可是不能就定位於是偏食,而是說偏食還有一類,譬如一切的飲食須以營養為前提,沒有營養的就不吃,這也是偏食。這兩種偏食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我們說一個人偏愛吃什麼,不以營養為前提,若以這種偏食習慣來看,要怎樣以道來修正業?這個道是什麼?就是營養,是注重營養來改變自我偏好的飲食習慣。
第二個偏食習慣是偏於營養而來飲食,為什麼這也叫偏食?你知道你的身體究竟需要哪一些營養?某些營養需要多少你能把握嗎?如果醫生說你缺少維他命C,是不是所有的飯菜都以維他命C為主呢?如果的確是營養的偏食,以道來修正的話,就涉及到依於一般的知識經驗,至少你可以去看每天大概要吃些什麼樣的營養?可是究竟營養成份的多少,的確很難把握!至少你有去吸收這些資訊,就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調整。
所以談偏食不能只以個人的偏好,而愛吃鹹的、苦的、辣的或者是魚肉、蔬菜,不能用一種方式去看!因為關係到營養,也會產生一種偏食。那究竟於飲食而言,我們要用什麼方式去看?如果執著於色香味或執著於營養,我們也加以調整了,那是不是就達到飲食的目的呢?飲食固然重要,你還要了解一個問題,誰在那裡飲食?當然是那個“我”在飲食!為什麼要飲食?因為身體各部份的器官需要的營養。
當然這還是一般概念,究竟要怎樣才是正當的飲食?假使依我們的知識經驗,或者醫生、營養學家提出的一些建議去飲食的話,也並不表示這種飲食就是可靠可信的。我剛剛說過飲食是關係到你身體的需要,如果得到了正常的飲食,那是否就達到了飲食的目的?其實於道而言還是不夠!最多只是於世間法的認識,從劣轉成優而已,還是在優劣的相對中間,因為它關係到什麼?我剛剛說是身體的需要。身體為什麼需要?要怎樣把飲食能調到恰到好處,滿足你的需要?就算身體足夠的話也必須了解,每個人所需要的飲食營養不同,也許他腦的營養消耗量最大,是不是就吃一些專門補腦的營養呢?也不是!因為營養的分配,是依於身體消耗營養的一個“百分比”。
假使一個人每一天吸收的營養一百分,腦的營養便佔了七十五分,剩下二十五分就是剛好五臟所需要的。如果你就按照這種方式來看,認為也吃了這麼多,腦的營養與五臟的營應該夠了,是不是就是一個正當的飲食方式呢?還不是!因為你還要知道腦的營養佔百分之七十五的話,它只是正當的用腦情形。還得看你是不是有妄想、雜念、無明與煩惱!如果妄想雜念、無明煩惱多,腦的營養消耗就多,多到什麼程度?就須從你的無明煩惱、妄想雜念的成份,來看它所消耗的營養。如果你是在一個正常的情況之下,以一百的中間“五十”來看,是一個正常用腦的話,它需要的營養只要百分之七十五。
假使增加一些妄想可能就變成五十一、五十二了,如果再增加一些雜念很可能是五十三、五十四,甚至六十。若無明煩惱一堆,可能會到達一百,這時需要的營養原來是百分之七十五,完全給你都還不夠!假使達到一百,就更需要身體另外的百分之五十的營養來供給,以滿足這百分之五十,如此再來一個百分之七十五的營養,就會造成一個混亂的現象。那是不是營養可以補充呢?於佛法而言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如果可以的話,佛法不會告訴你「要怎麼樣去修行?怎麼樣去調理?怎樣完成修養?」因為在正常的用腦之下,妄想雜念、無明煩惱剛好是修行辦道的一個對象,怎麼樣減少你的妄想雜念,使無明能明了,使煩惱顯菩提,那麼你的腦將是一個正常的營養的消耗,當然營養絕不會不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