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24期2017年9月
在秋風急起、氣候乾燥的季節,應注意因應的保養之道,在調身上,要能早睡早起,增加睡眠時間,不宜熬夜,早上可聞鷄聲起床
氣血、經絡、與健康 (七十七)
四氣調神大論
本篇為黃帝內經素問第二篇,說明了四時養生之道,也就是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道理方法,作了綱要式的說明。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春天的三個月,是發陳的季節,也就是萬物復甦、升發的季節,這是因為天地之氣同時升起,會使得萬物欣欣向榮。因此人在春季時,生活方式應是晚睡早起,活動時間長一點,多在庭院中散散步,穿衣服也寛鬆些,這樣可使神志舒暢。在為人處事方面,春天應提升生機而不要去扼殺生機,多施予而忌奪取,多奬賞而忌責罰,這樣可與春氣升發之氣相應,符合養生之道。在春天若違逆天時,就會傷到肝臟,即使到了夏天,也容易有感冒受寒的病變,生機不旺的幼苗是難以長得好的。
春天強調的是生機,人若能順應天時,在春季天地之氣同時升發時,掌握住一片生機,在生活起居、為人處事上配合天時,即能符合養生之道。例如研發一個新產品,失敗風險固然很高,但不要輕易去扼殺它的生機,多鼓勵,少責罰,可以提高成功的機會。培養、提拔新人亦然,多讓他有歷練的機會,甚至可以容忍一時的失敗,這些都是提升生機的做法。反之亦然,若邪氣侵入體內,一定要等它尚未形成氣候時,就要將它驅逐出去,若是人體正氣不足,讓它有了生機,會使它成長壯大,以致由小病轉變成大病,到那時就要大費周章了。
春天在北半球,指的是立春 (陽曆每年2月3-4日間) 到立夏 (陽曆每年5月5-6日間) 前的三個月。中國自古以來,用的雖是陰曆,但生活中使用的節氣,實為陽曆。在一年的劃分上,依地球繞太陽的公轉位置,夏至 (每年6月21-22日間) 這一天白天最長,而冬至 (每年12月21-23日間) 則最短,春分 (每年3月20-21日間)、秋分 (每年9月22-24日間) 則是日夜均等。在圓上有了這四個等距點,就可以再細分成八個等距點,而形成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若再進一步細分成二十四個點,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十二星座亦然,在圓上有了這冬至等這四個等距點,就可以再細分成十二個等距點,而形成黃道十二星座。例如魔羯座 (12月22日-1月19日) 大致以冬至為起點日,經過水瓶座 (1月20日- 2月18日),到雙魚座 (2月19日-3月20日) 則大致以春分為終止日。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是蕃秀的季節,也就是草木旺盛的季節,這是因為在北半球,地球距離太陽是最近的三個月,這時天地之氣充分交融,使得萬物紛紛開花結果、生長旺盛。這時的生活方式應是晚睡早起,活動時間更長一點,不要厭煩烈日帶來的暑熱。在煩熱的季節,要能使心志安寧,切莫心煩動怒;人在夏天陽氣充足,活動時間長,可使得精神飽滿,容光煥發;要多活動,使體內經絡通暢,氣血運行順暢;活動時,可穿著短袖短褲,使小臂小腳露出來曬曬太陽;這些都是順應夏天暑熱之氣,符合生長旺盛時節的養生之道。
夏天日照長,陽光充足,是最適合活動的季節,在保健上,也是排寒濕的最好季節。多年來,我利用夏季時常爬小山,運動大致符合333原則 (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運動時心率達到130次/分以上,老年人可改為532 或531),幾年下來,排了不少寒濕,身體覺得比以前輕快許多,嘴唇的顏色也沒以前紫黑了。當然登山活動要看條件,例如我常爬的小山,離住家約6公里,從停車處到登山口,要曬幾分鐘的太陽,到了登山口以後,幾乎都在樹蔭下,是個理想的夏日登山環境。當然,運動要看地點與決心,至少夏季日照長,陽氣充足,多到野外活動,才符合養生之道。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天是容平的季節,它是農作物由生長到了收成的階段,也就是收割盛納的季節。秋季轉涼,秋風轉強,“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這些詩句描述了天氣以急的現象。以新竹為例,晚秋的九降風 (農曆九月重陽節左右開始起風) 就像刮輕颳一樣,呼呼作響,新竹北埔杮餅之所以好吃出名,也因有此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然,使它能藉風吹乾。秋天乾燥,地氣不再濕熱,容易有皮膚乾裂、哮喘燥咳等秋燥症狀。在秋風急起、氣候乾燥的季節,應注意因應的保養之道,在調身上,要能早睡早起,增加睡眠時間,不宜熬夜,早上可聞鷄聲起床。在調心上,秋天有肅殺之氣,應使心志安寧;宜減少活動,以收斂氣血,應秋收之氣;心志向內收斂,可使肺氣清靜;這些都是因應秋收之氣的方法,主要在收養氣血,並使神志收斂。若違背這種養生方法,則容易傷肺,到了冬天容易拉肚子,能收藏的氣血也變少了。
秋收的季節,首重在收成,例如查看一些相關資料或文章,看標題或摘要大致可以決定是否要選讀那些文章,亦即標題或摘要大致決定了“發陳”;而花時間看了所選的文章,可以說是“蕃秀”;看完後整理出心得,就可以說是“容平”,也就是秋收的階段。此外,秋天有肅殺之氣,所謂“秋風掃落葉,滿地盡黃昏”,,這種情境,容易讓人心志消沈,例如馬志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因此,秋季養神要使心志安寧,不宜因見到落葉、夕陽而消沈。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天是閉藏的季節,也就是收成後儲藏的季節。冬季寒冷,冰天雪地,地面龜裂,這時應讓陽氣潛藏,不要去擾動它。在生活起居上,要增加睡眠時間,見到陽光後再起床。在心志上,要使心志隱而不發,就像有機密事物一樣,要好好保藏。要能避寒就溫,曬曬溫暖的陽光,不要因活動而使皮膚出汗,因為如此會讓用來抗寒的陽氣隨著汗水而流失。這些是因應冬天寒氣的方法,使得氣血因收藏而得到妥善的保存。若違背這種道理方法,便容易傷到腎,到了春天筋骨容易軟弱,這會使春天能生發的氣機變少了。
有一次碰到二位百岳登山的夫妻檔高手,年紀均已五十餘歲,這位男山友嘴唇乾澀,女山友心跳過慢,顯然上年紀後,都有健康上的問題;尤其是女山友,她說她心跳有時每分鐘還不到四十,無法平躺睡覺,要坐著才能休息。我當時才學經絡保健沒多久,無法與他們作進一步的交談,以了解其成因。現在則慢慢體會到登高山的一些問題,尤其是秋冬登高山,一定要斟酌。最近爬小山,聽到一位山友提到,過了十一月,就不再登高山,我覺得這位山友比較了解養生之道。高山寒冷,入秋後更冷,人不宜用體內寶貴的陽氣,來對抗這麼冰冷的天氣,否則長期下來,會導致體內陽氣不足,傷了腎陽,就會逐步變成寒性體質,嚴重的話,就可能會有上述女山友的狀況了。
人具有因應環境的能力,人的生活要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來調適,但最重要的是調神。春天是生機旺盛的季節,神志要能舒展開來;夏天是生長旺盛、炎熱的季節,神志不能因天氣煩熱而動怒;秋天是收成、肅殺之氣較重的季節,神志要能收斂、安寧下來;冬天是閉藏的季節,神志要能藏隱。所謂“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人的身體、氣血是需要調適的,要能生生不息,收斂、閉藏是必要的,這才符合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