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27期2017年11月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327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淨行品第十一
經 文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湧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樑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釋 疑
汲井,引喻源源不絕,辯才無礙之意。
湧泉,譬喻綿綿不盡,善根顯現之意。
橋道,有廣度行人,方便達到彼岸之意。
流水,有除眾垢義,令眾生得清淨之意。
經 文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釋 疑
園圃之整修,在維繕耘理,在去蕪存菁。
無憂林,又名菩提林;在除貪愛欲求,入於覺地。
園苑,即庭園造景所展現之處;意謂學佛行者,有若營造園苑,修治勤勞,切勿懈怠,務期趣入圓覺之境。
經 文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釋 疑
嚴於粧飾者,不如三十二好相;不重粧飾者,不如清淨頭陀行。愛著世樂者,不如喜近法樂;不重世樂者,不如忙碌有為之世事。
經 文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釋 疑
歡喜快樂,當常住安樂,亦即樂而有益,譬如供養諸佛;憂悲苦惱,少了正智,不識真實理諦,唯一念之真智,生起一切之法樂,即能滅除一切苦惱。又如無病之人,切莫作賤歲月,當勤習真如大慧,則永無病惱;若有疾病,當知色身,四大空寂,病為苦受,不須怨天尤人,但看現生,暫無惡作,強說諍辯。
經 文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淨信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釋 疑
端正之相,前世福德;醜陋之人,往昔惡作。是以,學佛行人,淨信佛法,廣植福田,切勿,行不善事,當淨持戒律,莊嚴此身。
知恩報恩,佛恩為最;忘恩背恩,任由他去。為學佛菩薩故,以慈心悲願,善待眾生,即使彼有惡行,亦不可加以報復。
經 文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
釋 疑
沙門淨行,身心寂靜,常住道中。梵志淨念,離惡向善。苦行頭陀,勤習苦諦;操勞除惡習,志在菩提。如是之類,有外道,有緣覺,有聲聞;皆是行修治道之人,亦為世俗者所尊敬之賢聖。
經 文
見著甲冑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釋 疑
此云著甲冑者,即指精進於道之人,往往不親近善知識,猶言外道緣覺。云無鎧仗者,即指表面與內心,無依止,任性自在之人,於行為中,稍一不慎,作惡遠善,而不自知。
次言喜好論議之人,往往憑藉自我意識,偏激異論,戕害善良,故說當以正知見,摧破調伏之。譬如正命之人,清淨廉潔,不矯不誑,威儀莊重,謙恭有禮
經 文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恆轉正法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恒守正念 習行眾善
釋 疑
人王有德,澤被眾生;若?法王,常施正法,究竟解脫。譬如王子,熏習佛法,化世出世,成為佛子。亦如長者,善心明智,不行惡法。復若在朝為官,有權大臣,綱綸正念,守正不阿,凡所措施,善為依皈,饒益群命。
經 文
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樂
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釋 疑
城郭堅固,禦敵防守;反觀色身,於法熏習,精勤不屈。猶見王都大城 聚眾功德,心存喜樂。亦如叢林密藪,讚若天人,彌堅仰歎,利樂有情。若爾入村里乞食,莫為乞討而煩憂,當以入深法界為樂,廣多見聞,去除世俗乞討之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