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為什麼?

    師父教授了我們許多的道理方法,其中,讓我印象深刻之一的一句是:「什麼是佛法?就是探討一連串為什麼的道理方法,是化解一連串為什麼的道理方法。」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02期2006年4月刊

師父教授了我們許多的道理方法,其中,讓我印象深刻之一的一句是:「什麼是佛法?就是探討一連串為什麼的道理方法,是化解一連串為什麼的道理方法。」也就是說:佛法最簡單的詮釋,就是面對人與事時,要去發現一連串的為什麼?然後再依佛陀的道理方法,去化解那一連串的為什麼?可以說,佛法的本身就是建立在「為什麼」的上面。

凡是想探究生命真相的人,免不了會問:「生命的最初是什麼?生命的過程為什麼苦多於樂?生命的結束是消滅了嗎?…」其實,人活在世上,面對宇宙萬物的種種現象,本就有許多的迷惑;尤其,在面對複雜的人與事時,更有許多的不解,因此而形成許多人的一大苦惱。例如面對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現象,在在處處,無不令人憂惱不安;縱然也有樂的時刻,但像曇花一現,總是如此的短暫。可知,人生在世總有許多問題要面對,也免不了要問為什麼?而問「為什麼」是佛法修養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例如「為什麼要學佛?」首先須瞭解佛的涵義,佛是覺悟的智者,凡具備圓滿智慧的人,能到達究竟覺悟的人,就是佛。所以,學佛就是如何從一個世俗的人,慢慢培養像佛一般的智慧,成就像佛一般的覺悟;尤其我們行走於人生路上,總會遇上各式各樣的人與事的問題,免不了有煩惱的時刻,如果不能覺悟,便
只有隨著煩惱轉,而要覺悟,就須藉智慧的方法來化解煩惱。可知學佛就是學覺悟,而覺悟的果實,來自智慧的能力;因為智是知識經驗的累積,慧是把這些知識經驗運用出來,發揮成一種利益的力量,因此慧可以幫助我們轉煩惱為菩提。所謂覺悟就是從無明而能明了,有煩惱而至不煩惱;所以學佛,就是學覺悟,也是學智慧。故知,為什麼要學佛了!

例如「為什麼要常行懺悔?」懺悔的梵文是懺摩,意思是請求他人包容、寬恕。在心地觀經說: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露懺悔,罪即消除。意思是說,若做錯了事,刻意掩飾錯誤,那麼錯誤就會越來越厲害;若能發露懺悔,則錯誤就不會繼續延誤下去,就不會越來越嚴重。然師父教誡我們,謂懺是檢討,悔是改錯;因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是人難免有做錯的時刻,所以在心平氣和時,跪在佛前檢討自己,究竟對的有多少?錯的有多少?對的是理所當然,而錯就要好好檢討,為什麼會錯?檢討之後把錯誤改過,就是懺悔。常行懺悔,並不只限於做錯時,因為已知錯了的去懺悔是較為容易做的,唯有那無始以來多少錯了的,而不知道為什麼做錯?錯在哪裡的過往,如果不虔誠去懺悔,那麼識田是不會得到清淨的。為了使識田清淨,所以我們應時常檢討可知的過去和現在,提高警覺勿再犯;同時,以比量的方法,推想那些不復再記憶的,以及根本無法回想的過去,惟恐像眼前一樣犯下可怕的錯誤。能時時刻刻檢討自己,修改自己的錯誤,就不會輕易造成傷害他人與自己。所以說,常行懺悔是必要的。

例如「為什麼會煩惱?」當面對緣境時,因色心相應的關係,而影響身心,有了所謂的煩身惱心,令身心不得自在之苦,便是煩惱的註解。煩惱是一種無明的現象,因不明瞭才會煩惱,如果明瞭了,就是有所覺悟;而煩惱有大有小,有各式各樣的煩惱。要煩惱化解消失,唯有從煩惱中去覺悟些什麼,也就是要有所體會、感受、發現些什麼,才能化解煩惱。

例如有一位汽車推銷員剛開始做推銷時,就遭遇了無止境的拒絕和折磨,不但毫無業績可言,精神上也受到莫大打擊,令他非常消沉。有一天,他在鄉下田埂邊撒尿,他調皮地把尿撒在一隻青蛙的頭上,原以為青蛙會被嚇走,沒想到牠不但沒走,連眼也不眨一下,一直張眼瞪著,簡直像在享受溫水淋浴。這一幕給了他重大的啟示:青蛙視羞辱為淋浴。如果他那泡尿就像是顧客的拒絕,推銷員就得像青蛙;再多的拒絕,再惡劣的羞辱,也要像青蛙的反應一樣,不僅要逆來順受,且要熟視無睹。因有這樣的發現,精神為之一振,而他在完成了一千八百次訪問之後,得到了第一份汽車訂單,之後推銷汽車越做越有經驗,甚至成為汽車界的推銷之王。

人因業而來到這世界,對存在的現象有許多的迷惑,不明瞭,以致引發煩惱,而一般總以為學佛就是以念佛、拜佛、誦經就可以對治煩惱了,事實上不能解決問題;如果因肚子餓而煩惱,若去念佛、拜佛、誦經,肚子還是餓啊!所以要化解煩惱,必須先瞭解煩惱什麼,還要發現為什麼,找出原因才能使煩惱消失。

總之,佛法的要義在於「生」的了知,「生」的解脫,於「死」則是所作皆辦。因此,學佛修行在乎「生」的處理,如何去「了」?如何解脫?如何才能作圓滿的交代?而學佛的人,面對「生」的種種問題,不能一味的追求「如何」解決,而是要問「為什麼」,就像是煩惱,每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煩惱,面對煩惱,不能只是執著或計較,必須深入認識或瞭解,務期於其中有所發現,才能有機會突破化解煩惱。所以學佛目地在「了生脫死」,必須於「生」之中下工夫,去「解脫」問題的苦惱,唯有面對問題去作探討原因,問「為什麼」,才是化解問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