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31期2018年4月
"有一天早上我要起床時,突然發現腰痛得動不了,當時家裡只有我自己。我就告訴自己要鎮定,躺在床上自我按摩一些穴位,過了一會兒才慢慢地起來了。"
在網上查閱老人的相關資料時,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一位九旬老人對疾病與死亡的感悟,是否震撼到你?(http://www.ifuun.com/a201711197009412)”,對於老人化的社會,這篇文章是值得參考的。這篇受訪文章的主角是一位九十餘歲的陳老師,她提到:“一般來說,人在七十歲以後是很難過的。第一是因為病痛,一身患有多種疾病,整天不是這兒疼就是那兒疼。第二是因為孤獨,人老了活動空間小了,與社會漸漸隔絕了,越來越多地待在家這個狹小空間里。因此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憂鬱症。”老苦包含了身心方面,在身體方面,氣血少了,病痛多了;在心理方面,由於活動力降低,與人互動的機會減少了,若沒了老伴和家人或興趣,會覺得人生孤單無趣,活著變成了是一件辛苦的事。我因保健的關係,接觸到一些長輩,她們常有不如歸去的感慨,因此,如何安老人的心,是個重要而難解的問題。
陳老師提到:“老人是弱勢群體。身體弱,精神也弱 … 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憐兮兮地期待著他人來關懷照顧,變成了弱勢嬰孩。看到這種情形,我就想,難道人的晚年一定要這樣過嗎?”人老了,不中用了,成了弱勢族群,需要他人的關懷照顧,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事情總在一念之間,當我們有不好的感受時,是否能夠靜下來反思,分析、探究一下,想一想為何會有當前的處境,以及各種可能的對策,我們將會發現,換個想法來面對問題,人生未必全然灰暗。我們要追問一些“為什麼”,例如,人的晚年一定是灰暗的?
這位陳老師十分豁達,她提到:“我今年94歲了,老公 … 兩年前去世了。我現在一個人生活得很好。身體健康,頭腦清楚,除了一個每周來兩次的清潔工,生活基本自理 … 自己能做的事情就盡量自己做。”生活能夠自理時,就多做自己還能做的事。所謂“勞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這裡的逸不是放逸,而意謂著老人可以放下家庭及社會責任,交由年輕人接手,能過個比較安逸清閒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她又提到:“我自己平時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讀書看報看電視散步做家務,保持著自己不緊不慢的節奏,最近正在研讀《易經》。我已經準備好了,隨時都可以「走」。我沒有任何遺憾。現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質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質量。”可見她是一位十分達觀的老人,坦然面對生死,在未往生之前,仍會好好的過日子。
陳老師認為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目標,例如青年時期是學習,中年時期是工作養家,而她認為老人的目標有兩點:“第一,要盡量使自己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第二,要爭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走得快一點」,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盡量避免給他人造成的負擔。”能夠維持身心健康,可以說是任何一個老人的願望,但陳老師卻將它定為目標,這是不容易的。願望是一種期望達到的狀態,要將它轉成為具體可行的目標,就必須要有明確的方法及步驟來完成,而不是憑空就能得來的。
且看陳老師如何來完成她的目標?她提道:“我從55歲退休到今年94歲,已快40年了。我這些年一直身體很好。我是怎樣做到的呢?1、知識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醫生是自己 … 老人都一定要注意學習吸收醫學保健知識。要看許多書,對於人的人體構造與功能、體育運動、食療、生活習慣、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較全面的知識。”陳老師能夠保持老來身心的健康,首先在於她有健康的意識,並有“健康靠自己”的認識,於是她努力充實健康知識,並有養生保健的信心與經驗。她提到:“有一天早上我要起床時,突然發現腰痛得動不了,當時家裡只有我自己。我就告訴自己要鎮定,躺在床上自我按摩一些穴位,過了一會兒才慢慢地起來了。若是別人早去醫院看了,我就堅持自己按摩相關穴位,配合適當的腰部活動,結果腰痛一直沒有再犯。”陳老師靠著養生保健的知識經驗,緩解了她的腰痛。她對健康靠自己有著很深的體會,她認為:“我的體會是,身體是自己的,最好的保健醫生其實只能是自己 … 任何企圖依靠在其他人身上養老的夢想都要落空,無論是再好的醫生、再負責任的保姆,或是再孝敬的子女,都不能去靠。”面對老病死,陳老師認識到健康靠自己的道理,並以不斷充實養生保健的知識與經驗,成功的維護了老來的健康。
陳老師完成身心健康目標的第二個理念與方法是:“2、要有毅力,要做自己應該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歡做的。我堅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買菜、做飯、洗碗、… 我當然也累,也不方便 … 這樣我一直堅持到目前,還是如此。”所謂用進廢退,老來若享福不做事、不活動,便很容易退化。所謂“骨正筋柔”、“筋長一寸,壽延十年”,保持筋肉的柔軟,對健康是十分重要的,而要保持筋肉柔軟有力,便要多做點事、多活動筋骨,作些適合老人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散步等。就我所接觸到的長輩,她們的教育程度都不高,一生辛勞之後,老來當她們身體還好時,生活還過得愜意;例如白天參加外丹功、元極舞等活動,或到河邊散步,買菜做飯,或帶孫子,晚上則看本土劇,時而參加進香、旅遊等活動,生活不會太無聊。但一旦身體出了問題,需要長照時,生活就變得無所事事,不知如何度過每一天,人生就會覺得無聊又無趣。因此,老人一定要像長壽村的人們一樣,多動、多做事,生活可以自理,保持一定程度的身體健康。
陳老師的第三個理念是:“3、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豐富。現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兒女回家看望 … 我關心時事政治,對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戲劇體育都有興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生活規律,每天忙忙碌碌,心裡很平靜充實。”我們這一代算是十分幸福,上一代的辛勞及種種機緣,換來了這一代讀書的機會,受過教育,比較懂得安排生活,有終身學習的認識。我退休後,有機會去讀些中醫、經絡的書,同修說我花時間、心力在這方面,比讀博士班還用功。至今仍有更多的書要念,重讀莊子、老子、四書,看看黃帝內經有關養生保健的部份,以及看老禪師的書、視頻、電子檔等,常覺得時間還真不夠用。
至於陳老師的老來第二目標,“爭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走得快一點」”,她提出三個對策是不怕死、不愛錢、放下自我。在不怕死方面,她提到:“死亡總是令人恐懼的 … 誰不怕啊?可是怕又有什麼用,這是自然規律,只能坦然面對”,認識到死亡是自然規律,有生必有死,陳老師能不迴避,不害怕,能坦然面對,這可說是人生的智慧表現。她認為:“不怕死,就必須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 … 我現在就活得很痛快。好多知識學不完的。我從來也不寂寞。”即使有病纏身,陳老師也不懼怕,她提到:“我前年尿血,在三院檢查發現我左腎上有個腫瘤,可能是癌症,醫生和家屬都主張要做手術切除。我不同意 … 也不管它變大了還是小了,愛怎樣怎樣。已經兩年了,我一直與癌症「和平共處」。現在既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精神負擔 … 任何事情只要想得開,就會戰勝它。”這是一個堅強而有自信的老人,即使“將來真是癌症發作的話,後期會很疼,我就留一筆錢打止痛針。我對女兒說,將來我昏迷了就不用打了,沒有知覺了還打它幹嘛,「走人」就完了嘛!”人生瀟灑如是,看了令人敬佩。
在不愛錢方面,她提到:“許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錙銖必較,把錢摳的緊緊的。他們真是沒想明白呀。我現在每個月幾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所以孩子們來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請他們吃飯。”所謂知足長樂,生活夠用就好了,也難怪陳老師煩惱少。孔子提到:“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老來元氣即將用盡,氣血衰弱,人失去自信,總要多存點錢才放心,這是人之常情;但知足常樂,不貪得,陳老師是個好見証。
在放下自我方面,陳老師提到:“現在很多老人想問題只從自己出發,想來想去總覺得別人對不住自己 … 或是兒女對自己照顧不周,特別是兒媳婦又如何虧欠了自己。內心總是不愉快。這又何必呢。要想得開,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換位思維。”人想問題時,總是以自我意識為主,要求別人多,要求自己少,陳老師善能反思,她提到:“你認為自己把兒女撫養大,兒女就應該回報你 … 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父母在世時,你又曾去陪伴了多少?照顧了多少?”進入工業社會之後,社會結構逐步由以大家庭為主演變成以小家庭為主,年輕人背井離鄉,在外求學、工作成了常態,到國外求學工作也為數不少。因此,家有二老的情形十分常見,我的一位同事才五十多歲,兒女求學住校,家中只剩夫妻兩人,剛開始時還跟我提到這種家中人少的感受。陳老師即認為:“所以一個人生活是常態,兒女來看你,是驚喜。這樣就不會心懷不滿,常感落寂了。”今後的老人化社會,兩老或一人生活是常態,大家確實要有這種認識及心理準備。
陳老師對人生的分析、探究值得參考,她認為:“與人的感情要真摯,但不要太纏綿。我們院里有位老太太的丈夫去世了,她長期一直放不下,總是悲悲切切的 … 但是既然分離是不可避免的,我就不願意他們將來被悲傷所累 …至於孫子輩兒,哈哈,不用我說,人家早就想也不想了!這是人類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嘛。總之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戰勝死亡,充分享受生期。至於身後之事,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我應該費心去想的!”,愛別離是人生八苦之一,尤其是老伴,悲歡離合本是世間規律,有生就有死,有歡就有悲,有合就有離,老人若能像陳老師這般達觀,活著就不辛苦了。
陳老師這位堅強的老人,到了96歲後,“各種疾病接踵而來 … 子女們都竭力動員她去醫院住院。可是陳老師一直堅持不去醫院就診 … 子女為她請了保姆,24小時輪流守護她。而這正是陳老師最不想要的 … 她囑咐女兒:一不要通知學校,二不要通知親友,三不要讓人來探望。她只希望自己能夠「走」得更快些,盡量不要拖累別人 … 她果斷地決定以自己的方式來結束生命 … 陳老師開始斷食 … 當女兒把精心烹飪的飯食端到她面前時,她推說吃不下,並掩住口不準別人強行餵食。看著她堅定的眼光,女兒只好含著眼淚把食物端開 … 陳老師終於耗盡了所有的精力,安詳地合上了眼睛。”陳老師終於完成了她的第二個目標,為人間留下了生命的一課。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看到了一位堅強又瀟灑的老人,她對人生進行了分析、探究,對老人的人生及態度有了深入的認識,並身體力行,走完了她最後的人生,令人敬佩。我們在這篇文章裡,並沒有看到陳老師研讀易經的心得,無從得知她對人生哲理的見解,但能無畏死亡、坦然面對死亡的,已十分的難能可貴。當然,若能對人生不斷深入的探討,追問一連串的為什麼,或許會有所發現,能經察覺、返照,對人生、人性有著更深一層的體悟。如今的我,是個小老人,已磋砣了大半輩子,願以陳老師的見解及令人感佩的行為作為楷模,願逐步的充實養生保健的知識經驗以自助助人,也期望能多看、多讀、多想老禪師的著作,對生命有更深入的認識及體悟,以期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