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32期2018年5月
業的執著會有因果感報的展現;法的執著會造成所知障,所以從“作為”不造成傷害,而且還能把問題化解,顯現的是一個滅相的話,就不只是“自我”還有“他我”的問題
圓覺之道第四十集(下)
前期提示:
我們知道業的執著會有因果感報的展現;法的執著會造成所知障,所以從“作為”不造成傷害,而且還能把問題化解,顯現的是一個滅相的話,就不只是“自我”還有“他我”的問題。
“他我”的問題是什麼?譬如一個學佛的人來向你請教:「師父!我學佛這麼久了,好像一點感應、瑞相都沒有。」這時你可能會問他:「你究竟學的是什麼?修養的又是什麼?」他可能會說:「我都是在看經、拜經、唸佛、學密、打坐,幾乎該做的我都有做!」就可以發現他連“止”都沒有進入,何況於止還要任,然後才有作為,為什麼?“止”,於業的作為是止;於道的作為也是止,那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假使妄想雜念是業,五花八門就是道,最後只在五花八門的道裡抓住些什麼?所以才說連止都還沒有進入,這時真正的善知識就可以告訴他、引導他,找出問題所在。
因此我才說“自利”,也就是過去曾經歷的;“自度”是你過去得到的解脫的道理方法,只是運用的方法不同,但所完成的結果一定是相同的,為什麼?簡言之,結果不是羅漢就是菩薩、就是佛!如果不是如此,最後好像是學佛的人或像一個善知識而已,因為彼此只是互為因果。可見不只如何從止到任、從作到滅,從色身到法身,要使法身能清淨,不只是這些理論或概念而已,而是實際上自己也是這麼經歷完成的,完成什麼?無上正等正覺。同樣也可以把自己走過來的過程,得到的知識、經驗去幫助別人,讓他們也能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修養,那才談得上於“止、任、作、滅”而言不存在了。如果還有這些都還是病,即使自認為做到了,最後還是一個滅相,若還有滅相存在,還是沒有清淨。
所以“滅”是清淨之相或寂靜之相,或是涅槃的話,可見滅而後完成,是無相可言的,它是一個境界,這境界是清淨、寂滅、無生的,稱之為涅槃。可見不能說從止到任、從作到滅,沒有這四個病了,就表示以後不會有了;因為自己不會有了,幫助別人時是不是同樣不會有?
所謂圓滿的境界,或說完成了“無上正等正覺”的這些善知識,假使想學他們,該怎樣去看?一開始我就講不要只是分別、批判,用自我意識去看!因為從修養上、從行為表現上很容易發現,常說“善知識”,究竟誰是我的善知識?什麼樣的人才是善知識?我有沒有從“止、任、作、滅”,這些病態上去發現?怎麼知道是病態?很簡單!我跟你學,你是這樣成就的,我跟你學了三年五載還是不成就;或說你是成就的,然而表現出來的還是跟凡夫眾生一樣,這就很容易了解。所以不是用自我意識去分別、去批判、去挑剔,而是去發現!這種發現於“自己”,的確是找到了善知識,可以去親近他,也知道自己要什麼?即使有一個裝模作樣的假善知識,對你而言也不會受到傷害,因為什麼?至少知道有跡可尋,有方法可以去發現。
如果只提出許多疑問,從來沒有從修養上去發現這個疑問,譬如所謂大師、長老,是不是稱為大師、長老就已完成了無上正等正覺?是不是比丘、比丘尼或優婆塞、優婆夷就完成了無上正等正覺?這些都不是問題,如果要在這些相上去發現法的話,最多只是執著於法而已。於“法”究竟只是你所知道的事情,可是真實性又如何?什麼叫做“長老”?如果依止、任、作、滅來看,很容易發現所謂的長老,是病態的長老?還是已經完成了滅相、身口意的表現肯定是長老?就先要了解“長老”是什麼?他在叢林或在寺院裡,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如果現在還在住持寺院的事務,都不可能稱為長老。
“長老”是經歷了住持的工作與職務,已經退居了,於住持的職責、修養都具足、且經歷過了的,才能稱之為“長老”。若還正在當住持,最多於止而言已經進入到作了,如此而已!他還沒有進入到滅,如果止進入到作,正在那裡行為就不能稱為長老。真正的長老,於“止”而言曾作過了;於“作”而言已具備了這些知識經驗,但是現在不再作了,為什麼?他已進入到“滅”了。可見稱現在身為住持的為長老,他不是長老,如果說是長老也不是真正的長老。真正的長老是一個退居者,不是現任住持。僅僅這麼一個名詞就能發現,長老必須有修養,已經從止到任、從作到滅,從色身到法身、也就是可以從法身發揮它的效用,於任何眾生、任何的病態,他都可以使它消失,讓這四病完全不存在。
從這一段來看,可見不管是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善知識,或正在修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行者,都可以從四病上去著手,一個是從道理上去認識,從修行上去調理。一個是已具足了這些道理方法,完成了這種智慧,而且實際上他曾經做得到,現在也能做得到,未來還可以做得到。如果過去做得到,就是過去的“生”已經消失了;現在做得到,因為正在做,完成的結果也是消失;或現在做不做,也不會表示「我會度眾生」、「我有度眾生的本錢」,不會一天到晚用嘴喊,就像梁武帝老說自己做了多少功德、蓋了多少寺院、供養了多少出家人,把做了多少佛事一直掛在嘴裡。並不是說他沒有功德,而是這種“沒有”是於生不起,當然滅也就無所謂了。
所以要看善知識,或看具足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養者,要去親近他、向他學習,可以從止、任、作、滅上去發現,他有沒有這些缺失?有沒有這些毛病?是不是這些都完成了?而且完成的最後是不是滅相?如果還有滅相在,還是不離於四病,一定要連滅也消失。因為滅的本身就是一個盡絕的意思,這些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善知識,我們要去供養他、親近他,跟他學習,但是不要忘了還要從這四種方法去看。
我一直強調不是依於這四種方法去批判他、挑剔他、去找他的毛病,而是說他沒有這四種病了就是善知識。你可以親近他、向他學習,要用這種方式去看善知識。佛陀絕非告訴我們去分別、計較與執著,而是教我們在這種分別之下,如何去認識、了解,這樣才能得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