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33期2018年6月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接著提到了五臟的病色,有諸內必形於外,醫者可由病者的氣色研判此病人是否有生機
氣血、經絡、與健康(八十五) /詹天賜
五臟生成篇 (續)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接著提到了五臟的病色,有諸內必形於外,醫者可由病者的氣色研判此病人是否有生機:
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
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血者死,
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
此五色之見生也。
五臟的精氣,平時含藏於臟腑之內,若見五臟本色出現在臉上,說明本臟出了問題,無法攝持住內部氣血,因此外顯在臉上。面色若呈現出青色者,代表此病人內部之肝氣外顯,這時臉色若像枯死青草者為死証;反之,若如翠鳥羽毛的青翠色,則代表此病人仍有生機。基本上,若面色呈現的是枯槁的色澤,代表內部津液已竭,也就是說該臟腑氣血津液皆已枯竭,陰陽兩竭,故為死証;若是面色仍能顯現出潤澤者,則見生機。
若面色呈現黃色,代表此病人內部之脾氣外顯,這時臉色若像枯黃無澤的枳實者為死証;反之若如蟹腹的鮮黃色者,則代表此病人仍有生機。若面色呈現出黑色,代表此病人內部之腎氣外顯,這時臉色若像黑煤者為死証;若如烏鴉黑亮的羽毛者,則代表此病人仍有生機。若面色呈現出紅色,代表此病人內部之心氣外顯,這時臉色若像瘀血者為死証;若如鷄冠鮮紅色者,則代表此病人仍有生機。若面色呈現出白色,代表此病人內部之肺氣外顯,這時臉色若像枯骨者為死証;若如豬隻脂肪光亮者,則代表此病人仍有生機。
生於心,如以稿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
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
生於腎,如以縞裹紫。
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若心臟尚有生機,則面色會像白絹裹著朱砂;若肺尚有生機,則面色會像白絹裹著紅色物;若肝尚有生機,則面色會像白絹裹著青色物;若脾尚有生機,則面色會像白絹裹著成熟的栝樓果實(橙黃色);若腎尚有生機,則面色會像白絹裹著紫色物;這是五臟之氣外顯於臉部的氣色。
望診是根據“有諸內必形於外”的原則,借由觀察人的形、色、神、態等,來研判一個人的健康狀態,而這篇文章則指出了面色與臟腑的關係。當臟腑無法攝持住內部精氣而外溢至臉部時,說明瞭臟腑的功能出現了問題,若是顯現的臉色為枯乾、無潤澤的,為較嚴重的病証,而臉色仍有些明亮、潤澤的,則尚有生機。望診雖是四診之首,但我對望診所知極為有限,因此也只能由字面來理解了。
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
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
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本篇提到了食物的色、味與五臟的關係:白色、辛味對應到肺,紅色、苦味對應到心,青色、酸味對應到肝,黃色、甜味對應到脾,黑色、鹹味對應到腎。肺主皮毛,故白色食物對應到皮毛;心主血脈,故紅色食物對應到血脈;肝主筋,故青色食物對應到筋;脾主肌肉,故黃色食物對應到肌肉;腎主骨,故黑色食物對應到骨髓。
五色五味與五臟的關係,指出了均衡飲食之道,對健康而言,色香味俱全不是追求美味,而是均衡各臟腑的氣血。白色、辛味的食物,其水穀精華入肺,成了肺氣的一個主要來源,能滋養到皮毛。紅色、苦味的食物,其水穀精華入心,成了心氣的一個主要來源,能滋養到血脈。青色、酸味的食物,其水穀精華入肝,成了肝氣的一個主要來源,能滋養到筋。黃色、甜味的食物,其水穀精華入脾,成了脾氣的一個主要來源,能滋養到肌肉。黑色、鹹味的食物,其水穀精華入腎,成了腎氣的一個主要來源,能滋養到骨髓。當然,過猶不及,營養攝取以適量為宜,若是過度,則又會有前述所言,傷及本臟及本臟所主臟腑的問題。
就個人的保健經驗,過去許多人都忽略黑色食物,最近則有了一些轉變。例如我最近回中部到南北貨店買乾木耳時,發現都是進口貨,過去本地的乾木耳則缺貨,聽說現在很多人為了養生,在飲食上會食用黑木耳,故用來曬乾的黑木耳就缺貨了,這對均衡營養而言,也是個好現象。此外,早餐也有所謂的“黑五類”食物,包含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黑蕎麥等,也成了養生早點。常吃點黑色食物,可補益腎氣,而均衡的飲食,則可補益五臟之氣。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
諸筋者,皆屬於節;
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
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諸多經脈皆連屬於眼,諸骨髓皆連屬於腦,諸筋皆連屬於骨節,諸血脈皆連屬於心,諸氣血皆連屬於肺。體表上的四肢、關節,也都有經脈、筋骨、血脈等相連,朝夕相隨。
以經脈而言,直接連目系的有心經、肝經、膽經、膀胱經、任脈等;以經穴而言,眼旁的經穴包含胃經的承泣、膽經的瞳子髎、膀胱經的睛明、三焦經的絲竹空等,可說有諸多經絡穴位直接連屬於目。腦為髓海,它透過脊椎與各骨髓相連。所有的筋肉皆與骨節相連,結構上包含肌鍵、肌頭、肌腹、肌尾等,肌肉皆有筋膜包覆,骨骼間有韌帶相連,這些軟組織,包含韌帶、肌鍵、筋膜等,皆屬筋,都連屬於骨節。心主血脈,各血脈,包含各動脈、靜脈等,皆屬循環系統,皆連屬於心臟。肺主氣,司呼吸,肺吸入清新空氣,排出體內濁氣,並能將吸入的清氣與來自脾所運化的水穀精華,合為宗氣,以貫心脈而運行氣血。這些經脈、血脈,都流經四肢體表,而兩手的筋肉都連屬於手肘、手腕的關節,兩腳的筋肉則連屬於膝關節、踝關節上。
故人臥血歸於肝,
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人躺下來的時候,血回歸到肝,肝得到足夠的血,人就能清晰的視物;腳得到足夠的血,人就能快跑;手掌得到足夠的血,就能緊握東西;手指得到足夠的血,就能拿住物品。當人躺著睡覺時,血流量是站立時的七倍左右,故在晚上11點至淩晨3點的肝膽流注時間裡,人若能熟睡,肝的代謝、解毒等功能能得到充分發揮,對人的健康是十分關鍵的。人的各種活動,都需要充分的氣血,才能順利進行,若氣血不足或經絡不通,行動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
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剛睡醒就出門吹到風,血氣就會凝結在皮膚上而形成痹証;凝結在經脈上,就會形成血氣運行不利;凝結在腳上,就會形成兩腳冰冷。這三種証候,都是血氣運行時,正氣不能匯集、停駐在穴位上,使得邪氣反客為主,故形成痹証。這裡所謂的痹証,指的是“風寒濕三氣雜至,合為為痹”,也就是說風寒濕等邪氣,侵入人體,並停駐在體內所形成的証候。也就是邪氣在體內找到了根據地,凝結在皮膚、經絡、兩足、穴位等處,使得體內經絡不通,造成種種的風濕痹証。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人體在肌肉間有許多縫隙,大的有十二處,小的有三百五十四處,其中不包含十二個俞穴,這些都是衛氣運行時駐留之處,也是邪氣客居之所,這時可用針灸、砭石的方法來袪除這些邪氣。衛氣為“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也就是說衛氣是水谷精華中較為慓悍的氣,它運行在經脈之外,能對抗外來的風寒邪氣,但它仍傍著經脈運行,並聚集、駐留在穴位上,以對抗外邪。若因“臥出而風吹之”,衛氣來不及對抗風寒邪氣,使得邪氣反客為主進駐在穴位上,則會有痹証發生,這時就需要透過針石來袪除它了。
預防勝於治療,均衡而適量的飲食,能使五臟的氣血得到補益,氣血充足,則行動自如,能視、能步、能握、能攝。同時也要注意生活起居,不要臥出吹風,以免受風寒侵襲,形成痹証。故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使五臟藏精不瀉,而常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