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35期2018年8月
人生的每個階段也像考試一樣,隨時得接受測驗,當下能做的,就是平心靜氣的面對彼此差異相的事實。
考試有感 /性弘
「為什麼一樣的努力,成績的落差卻這麼多?」考試,是一場看似公平卻無情透了的競賽!
從小到大,歷經無數大小的考試,每逢考試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成績的公布,每一次的揭曉都是血淋淋的事實。有人說:「那些資優的學生書不用看得太認真,成績都名列前茅,好的學校都給他們包辦了。」也有說:「我常常晚上睡不好,都是被夢裡的考題驚醒,再怎麼努力,我也只是中段生,爸媽還責怪我不夠認真…。」又有說:「既然努力沒用,那乾脆就掉車尾好了。」接連的抱怨,想想:「是命運捉弄人嗎?」、「是家裡沒錢讓我補習?」、「只因為我的爸媽不是那個誰?」想找一個出口,能否有個『說得過』的答案讓人心服口服?
學習佛法,讓人釋懷的,莫過於「智慧,人人本來具足,只因為無始以來,無法明了的種種善惡造作,而有現前你我的差異相。」無始的業作,造就每個不同的「我」;來到世上人個有自,其努力的結果亦不盡相同。考試壓力雖大,但沒錢就一定考得不好嗎?有些家庭貧窮的孩子,看到父母的辛苦會珍惜學習的機會,奮發向上的考試領取獎助學金,圓自己的升學夢;而出身背景好的人,家中的優渥環境只會讓他覺得考試辛苦,總是與考試的常勝軍無緣。
常言「後天的努力比先天重要」,那些考得好成績的人,除了天資的聰穎,誰又不在暗夜孜孜不倦的學習,日夜挑燈,翻破萬卷書下的長城,才「有機會」登頂拔籌,進取高校,為學問做新頁的挑戰。其中過程的甘苦他人能體會多少?如果但只知「考試」,不知其意義,只在分數的表相上做競爭,那末讀習的樂趣可能會就此無緣。
其實,適時的問問自己:
「讀書帶給我什麼樣的知識與啟發?」
「花時間與別人競爭,為什麼不花力氣與自己賽跑?」
「難道『考試』是唯一的出路?」
讀書,360行有360種書,擇自己所愛才能發現書中的黃金屋。有所謂「投其所好」:那些不會數學的,不會想成為數學家;不愛大氣天文的,也不會變成氣象播報員。盡早發掘自己的趣向,面對喜歡的科目盡情發揮,不擅長的則要懂得盡力就好。讀書好比讀人:喜愛海洋的朋友,你不會叫他往山裡住;不愛熱鬧的夥伴,你不會叫他往人群跑。凡事有跡可尋,先掌握「本性」,瞭解自身的長短優劣,面對選擇時當機擇善,於考試的路上,才能學的快樂,『考』得佳績,『試』取自己的人生!
在讀佛學班時,師父在課堂上言談佛法的「智」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即普遍的去認識所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猶如國小及國中的階段,凡所有科系都去涉獵,做概括性的明白。道種智即對某科某係做深入的研究成為專家,從高中開始有目標的選擇就讀,一路往大學、研究所、博士的專業領域邁進。而一切種智是透徹了世間的與佛法的一切知識經驗,於能知所知都無障礙,知曉萬物的源起、萬物的本質,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智慧覺者。佛法的三智也是次第循序完成的。
人生的每個階段也像考試一樣,隨時得接受測驗,當下能做的,就是平心靜氣的面對彼此差異相的事實。考得好的人生,但保有君子的風度為他人喝采;考不好的自己,但求在專業上加倍耕耘,求取差異化,毅力堅定,必能贏得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