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業中有道

    因為人是帶著業來到這世間,任何一個因緣發生,善的是一個業報現象,惡的也是一個業報現象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37期2018年10月

雲語書摘 業中有道 /潛

 

業,就是身口意行為造作之後所形成的任何性質的結果;所形成的性質,包括了有意和無意的兩方面。也就是無論做什麼,從身的,口的,意的任何作為,必然有其結果,這種結果就叫做業。然所作的業,有好有壞;好的叫善業,壞的叫惡業,好與壞分不清楚的,或不好也不壞的叫無記業。

 

道,就是到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路。《俱舍論》卷二十五謂,道即通往涅槃之路,道為求涅槃果之所依。準此,所謂道就是菩提,也就是學佛之道;而佛道,就是覺悟之道。以廣義來說,道亦指趣向果的通路,《大智度論》卷八十四說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道,人、天以十善、布施為道,而求世間的福樂;二乘以三十七道品為道,而求涅槃;菩薩以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四無量心為道,而求佛果。

 

道,在佛法中說是「能通達」的意思,依於業的本身就是一種道的條件,擁有無數趣向於道的因素;只是業的組成不是獨立性的單元,尚有苦和煩惱的關係,具備了相互通達的連環作用;由於業的組成條件,有「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因緣關係;所以業、苦、煩惱(又叫做惑)三者,除了個別具備趣於道的因素,而三者相互間更有連環性的作用;因此煩惱、業、苦,稱為三道。從煩惱能通於業,從業能通於苦,從苦能通於煩惱,三者如輪,循環不止(輪轉),展轉相通,互為因果,相互連貫,以至生死遷流不絕。菩薩行者依於這種現象,如果突破相通,藉修養清淨因果,即能發生見於道,行於道,成於道的饒益效果。

 

為什麼業中有道?因為人是帶著業來到這世間,任何一個因緣發生,善的是一個業報現象,惡的也是一個業報現象;也就是人與人、事打交道,歡喜的是一種業報現象,是善報;不歡喜的、承受不了的,那是惡因受苦報;所謂「善業受樂果,惡業受苦果」。所以,業是要受報的,逃避不了的!三界本苦,也有暫樂,苦樂是果報,善惡是因,這是造作成業的發展現象。學佛的人在業報顯現時,若能歡歡喜喜承受,不會隨業再造業,反而因透過認識、了解而發現其中的道理。也就是面對善惡時,肯定會有分別心,也會計較、執著,要把握的是不要用太強烈的自我意識去堅持,而是可不可以自我意識淡化一點,計較、執著不要太濃厚、太強烈,慢慢調整,分別心就可以轉為「從業裡可以發現道」,就不會「不要業,要選擇道」,如果業與道去選擇,那就是分別,就是有計較、執著了!我們生活在人的環境,業報隨時會顯現。要敢於面對,一定要有本錢,本錢就是靠平常在道理方法上,知識經驗上慢慢培養,完成了培養就是修養。

 

所謂「業中有道,道是因為有業,才有機會顯現」,由此可以發現,如果沒有業,就沒有機會顯道;如果只有業,不懂得從中去轉化,就永遠會隨業而轉。學習佛法,若有善知識談道,即介紹佛陀的道理方法,有佛法的熏習引導,可以轉業而顯道,有見道的機會;若沒有善知識的誘因,耳濡目染的,即所看到的、聽到的,就沒有「道」可言,當然就無法見道。例如業報來了,身心不自在,如果有善知識開示道理方法,指引如何去轉化、修行,就可以從煩身惱心不自在中去做深入的認識、了解,慢慢去調整強烈的自我意識,淡化濃厚的計較、執著。如同雲老禪師教我們的學佛方程式:「當你分別心生起時,不可一味地去計較與執著;必須深入地去認識與了解,務期於中有所發現;而且,更進一步的去肯定,你所發現的,其中是否已經沒有了計較與執著;唯有如是,方能達到突破的目的。」(參考《白雲深處》.〈不需要理由〉)

 

有所發現,就是探討問題的原因。問題的形成,原本就有「原因」,如果面對問題而不去探討原因,自然就不能化解問題。問題發生之時,如果一味地去搜尋答案,無異是解決了此一問題,而又生起其他的問題;結果永遠在問題中打轉。例如雲老禪師曾舉一例:「樹上有五隻鳥,被打死了兩隻,請問還剩下幾隻?」答案有:剩兩隻,三隻飛走了;或三隻,死了兩隻;或不剩,死的死,飛的飛;或全在,兩死三活,一隻也不少。這些都是答案,應該都是對的;然而,問題解決了嗎?基於「問題」的發生,有著太多的原因,譬如:

鳥,在樹上活得好好,為什麼要打死牠?

是什麼樣的心態去打死牠?

用什麼的器物打死牠?

為什麼?頗具一連串的原因。

所以有所發現,需要般若波羅蜜;而要突破,必須具足化解問題的修養,若能突破,就是菩提的結果。

 

人的世界,是業力所形成,無可避免許許多多止於造作的行為,都是依情識而生起作用,依作用而生分別意識,總是局限在因業而隨業,不斷地成為現象的製作者,因此人生才有風有雨或風雨交加。佛法中說:眾生迷惑於聲色,而發起貪、瞋、癡、慢、見;隨之情識分別,淪落於無盡無明煩惱。學佛的人如果懂得這種人的原有業性,那麼就能發現業與道的微妙關係。所以才說「業中有道」。學佛的人也都理解,煩惱是業,菩提是道;務期轉煩惱而成菩提,所以必須面對煩惱,於煩惱中能夠發現菩提,不就是所謂的轉業成道麼!可知,道是因業力而加以調適,轉業力而成道力,如不善者令善,已善者令更善,以至善亦不執著,盡捨而至清淨,便是道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