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學心得

    大懺悔文只是一種儀軌,照著這儀軌作,於行懺悔的過程中,可以減少妄想雜念。懺悔的重點在檢討、悔改、認識自己、修養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 341期2019年3月

參學心得 /淨音

 

這次能有因緣來佛學院,因為爸爸選擇「放下」,成就我去參學。
何謂「參學」:
「參學,一定要帶著問題去親近善知識」。不管在知見、修養上發生了困難、障礙,如果不提出來,善知識也幫不上忙。是因為感到自己智慧不夠,想在這叢林學院裡,深入佛法大海,將佛法領納在心並運用在生活中。
古德說:「叢林裡好修行。」為什麼要修行?為了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自己的心念。來這裡只是讓我知道,原來我的心一直放在別人身上,不在自己身上,計較、比較的結果,讓我常常感到煩惱、挫折,在佛學院,讓我稍微自己的心。
學院生活的體驗:
不管在出坡或者行堂,與越多人互動,就越能瞭解自己的心 性品格,清楚自己的缺點;若加上善知識提點我的盲點,進步會非常迅速。此外,在大團體中生活,比較精進,不敢懈怠。活生生的例子就呈現在眼前,提醒 著我一定要精進用功,除了學習教理外,還要在行門上用功,拜佛、誦經和禮懺都不可少。就個人經驗來說,若我用功拜佛,在古文課要交報告時不會做,就有助緣來幫我,我的助緣就是同學。
佛學院安排的作息,讓我在的生活中,學習調適自己的內心,學著向內觀照,學著遇到 逆境時,儘量不讓身口意造作惡業。 
學習將佛法落實到生活上,過著如法的生活。求解脫是生生世世的功課,趁此生為人,有機會學佛,就儘量的去學、熏習、種善根,一層層打穩基礎。好讓來世早成佛道。
在「老禪師的話」:提到學道理、行方法,面對眼前的人、事,注重個己的起心動念。
引發要怎麼跟同學一起和睦相處與包容心,不管在行住坐臥,都不能生起壞的念頭,一生起就是觀照,務必不讓它造作成業。
禮拜大懺悔文的意義:
來到千佛山,我才知道拜大懺悔文的意義在哪裡?
老和尚在解惑篇解答:-
「出家前要拜大懺悔文,只有千佛山門下如此作法;因為在這門下,從我的上一代的上一代......都是如此。要出家,先要在寺院住一段時間,並拜懺悔文,懺悔什麼呢?懺悔不是說解決多少問題,而是在懺悔的過程中,體會更多的「自己」;如果僅是無始以來所有的貪瞋癡,都是自己的造作,因為造作就會怎樣,所以現在行懺悔。如果只是如此,則是形式,沒有內涵。真正的懺悔是:懺--檢討;悔--改錯。跪在佛前作自我檢討,好的保留,並使其更好,不好的改變為好的,要檢討悔改才能稱懺悔。
至於平常拜懺悔文,可說是身、口、意的一種修養,在佛法的行門中,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這是自己的事,以現代話來說,自己懺悔是請佛證明自己很虔誠作懺悔。如僅燒三根香,往佛前一跪一拜:「釋迦牟尼佛,我做錯了!」而把一切錯交給釋迦牟尼佛,那就不對了!做錯了,一切自己負責,所謂自作自受,別人不能代勞;修行辦道,乃是自己的事,行懺悔先要明白這道理。大懺悔文只是一種儀軌,照著這儀軌作,於行懺悔的過程中,可以減少妄想雜念。懺悔的重點在檢討、悔改、認識自己、修養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
現在我已經知道懺悔的意義。就要提醒自己從今以後,不要再犯了。學佛和懺悔,是自己想要學習,想讓我自己更好。絕不是去要求別人更好、要求別人檢討改錯,只有不斷的修養自己,調理自己的身、口、意,不去造成傷害,才能讓身邊的人,自己的家人感受到你在學佛,能慢慢改變,變得越來越好,更圓滿。別人會自然而然的想跟著你一起來學佛。這就是禮懺的意義。  
這是我第二次回來學院參學。原以為院長、教務長已放棄我,令我深感慚愧。感謝她們沒有放棄每一位根基不同的學生,她們就像菩薩,不會放棄每位眾生。
要是您在這滾滾紅塵裡,想改變生活模式、改變自己,想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千佛山叢林學院”歡迎您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