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法相學89三乘行果--十行

唯識法相學89三乘行果--十行 /白雲老禪師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還是談「三乘行果」的行法。前面談到了「十住」,現在談「十行」,什麼叫做「十行」?就是十種行為,該怎麼樣把握使它成為正行,就叫做「十行」。千萬不要說十行是十種修行,雖然也有修行的樣子,可是不知道它的道理,不先去把握法相就不可能進入法義,也就無從下手。我們看十行究竟說什麼?此中有「歡喜」、「饒益」,還有一個,不叫「無恚」,應該叫做「無瞋」。然後是「無盡」、「離癡」、「善現」、「無著」、「尊重」、「善法」、「真實」共十個。在名相上解釋比較容易,可是我們不能只談法相,還要從法相中去認識、了別,才知道人於行為上可能發生什麼問題,該怎麼去面對。

 

先看第一個「歡喜行」,什麼叫做歡喜行?「我很歡喜這麼做!」甚至還有很不應該的話「只要我歡喜,有什麼不可以!」這不叫歡喜行,這裡談歡喜是以「法」來說。如果要從行為上去認識自己,必須要依法,如果不依法就得不到法喜。在台灣現在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都是「依人不依法」,好像親近這個師父,所謂大師、長老、大法師就很歡喜。所以一般常說「歡喜」就是生歡喜心,這裡不是講生歡喜心,而是談歡喜的行為。你歡喜什麼?是要「依法不是依人」。

 

怎麼說「依法不要依人」呢?依人,你是照著人做,你學什麼人最多只能像這個人,你自己變成別人;而佛法是談修養,是自我怎樣去培育智慧,慢慢在佛法上得到利益,然後怎麼成就。所以講歡喜,在經文的後面也常有兩句話──「聽經的人都很歡喜,最後照著去奉行。」就是那種境界。所以這裡的歡喜是從「法」上面去把握,可是從法上面把握,怎麼知道這個可信不可信?大家都會說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都說這是佛法。

 

第二個就提出一個最好的方法,看它的「饒益行」。饒益是什麼?你面對這個法,雖然能生起歡喜心,可是所得到的是傷害還是利益?這裡肯定是要饒益性的,如果你能把握不管學什麼樣的法,最後能夠得到利益,這個法就是對的!如果這法你根本不喜歡,勉強去做,最後一無是處,因此第二個「饒益行」就是一個警告,要把握它的饒益性,也就是我剛剛說的「要依法不要依人」。依人可以歡喜,可是最後自己能得到什麼利益?學人只是跟他一樣而已,難道對方就沒有缺失嗎?就沒有問題嗎?

 

可是在這裡要注意,於法的歡喜能得到饒益性的話,就不要生瞋恚,應該以「無瞋」來講。「瞋」是什麼?比如有人看佛陀的經典或學一些佛法,花了幾年工夫,最後得不到好處就會怎樣?去埋怨,甚至連佛也不要學了!產生這種瞋恨之心。因此這裡告訴你不要有瞋恨之心,如果這個法得不到饒益,可是你經歷了一段時間,其實也得到了一些知識經驗,還是有其饒益性。

 

譬如我談「精進」,假使一個打麻將的人,打個三天三夜也是精進。如果你聽了這話,只執著於「打麻將」,忘了「精進」這饒益性的話題,就會說:「這個老和尚怎麼回事?盡跟我們談打麻將的事!」你忘了主題的饒益性是在精進,精進的目的必須要得到饒益,你打三天三夜麻將雖然是精進,可是最後身體搞壞了,甚至鈔票也輸完了,就會產生一肚子的氣。

 

可見饒益性還必須看,有正面的,可能也有負面的,因為在你剛開始修行辦道的時候,總是有許多不如意,在這過程當中要瞭解「佛法沒有好、壞」,它強調的是結果。所以當你面對什麼,不管經歷了一些善知識,感覺受騙了、上當了,也不要用這種方式去看,你可以把它當成一種體會、一種經驗,反而從中可以得到更多。當然有了這種經驗,於行法來看還不夠!為什麼?譬如後面講到「無盡」,「無盡」是說什麼?不是我要這麼做下去,沒有盡頭,要恆久的做!不是這意思。

 

這裡的「無盡」是什麼?為什麼講「法無盡」?譬如念佛求往生西方,「唉!我念了半天,什麼用處也沒有啊!」不能起這種心,你要瞭解這個不行,你可以從佛法中再去找你喜歡的,你也具備條件的,因為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它不限於某一個法門;可是也要瞭解,這裡談「無盡」不是八萬四千法門都要去學,都要去接觸,並不是如此!而是當你一旦在某一方面沒有得到利益,不要起瞋恨之心,要知道還有更多的佛法,可以讓你去學習。

 

有了這種心態之後,再看行為上該怎麼樣?後面還有一個「離癡」,什麼叫做離癡?「癡」是愚癡,這個法師不管怎麼樣,我就是跟定了他!他對,當然好,他不對,我認為也沒有什麼!甚至還找很多理由維護他,幫他掩飾,這叫愚癡。所以這裡叫你「離癡」,是出離愚癡,因為你學法的目的是在求得智慧,不可以在這上面強調去學人,不去學法。當然法也會讓你癡迷,為什麼?某一些你認為好的就說「這個簡單,這個方便!」可是過了多久就沒有用了,所以這裡告訴你要出離愚癡。

 

可是出離愚癡也會產生執著呢!執著什麼?後面就講「善現」的問題。因為善現的本義是要把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從好的裡面去發現它的道,不是教你從壞的裡面去執著其道。因為善是好的一面,至少不會造成傷害;如果從傷害中去發現,那你經得起多少傷害?所以前面談出離愚癡,教你從中要顯現好的,就叫做善現,這是一種解釋。

 

還有一種,譬如煩惱來了,怎樣從煩惱中間去認識、了別,而能突破顯現菩提!這也叫做善現。可是有了這種,後面就告訴你「無著」,也就是不要在某一點或某一個範圍、某一個對象去執著,為什麼?譬如說這個人是活佛、是大寶法王、是再來菩薩,或是現在佛,你不要在這上面受迷惑而執著。這就是告訴你,從「善現」把握的話不可以去執著!同時又提出一個警告「要尊重」,尊重什麼?譬如你看到一個出家的有一些不如法的話,就認為這個出家人不像出家人!

 

要瞭解出家人也是人,我們要尊重什麼?出家已經很不容易了,因為要做一個出家人,那種日子不是那麼好過的。我們看有很多人一出家,開頭迷惑於出家,一旦出家了感覺不是那回事,最後就「哼!什麼出家!」結果還俗了、後悔了,什麼表現都有了。所以說尊重,是尊重法、尊重道,不是尊重那個人,不管一個什麼樣的人,同樣都有他好的一面,所以我們要去尊重他,尊重的基本條件在哪裡?就是第九個講的「善法」。

 

「善法」肯定是好的,於理於事最後完成的是圓滿的,不是傷害的,就叫做善法。所謂尊重還是一開始所講的,要「依法不依人」;可是對人也不能用一種愚癡的方式,認為看了順眼,甚至聽說他有神通、有什麼,就被迷惑,因而造成愚癡,這也不可以!因為以「善現」來講,不能認為我明明看到他有神通,就執著於他的神通,以此尊重這個人,以為他表現的就是善法,最後你的行為是什麼?就像剛剛說的「是在學人不是學法」。

 

因為十行是以「法行」來講,不是以人來講,當然不要忘了現在談的是以你那個自我做前提,不要忘了自己盡在談名相、談別人,就忘了自己!此中是說每個人的「我」要怎麼樣。最後一個談「真實」,什麼是真實?「真」就是真如,「實」就是合乎現實。我們常常談「真如之道」,如果你否定現實,把理想擺在一個遙遠的未來,就不是真實了!只是一種妄想。所以這裡談「真」是真如,「實」是現實,也就是說這種真如之道符不符合於現實?

 

常有人說學佛要先學神通,學了神通以後就可以普度眾生,那有一個問題「你對佛法瞭解多少?」佛陀的道理方法不只是瞭解,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吸收、消化?自己能做到多少?而且在現實生活中能不能運用自如?要做到這種境界才是真實。我們可以從這十個裡面:從「歡喜」是於法來說,一開始以法喜為前提,可是要知道法喜不是一個概念,因為它講究最後得到利益。當然過程中難免會依自我意識,因為還沒有修養之前總有分別、執著,對於好的就稱讚,不好的就謾罵,甚至傷害他人。所以在饒益的前提之下還要有這種修養,不要有瞋恨心,這種瞋恨之心來自什麼?因分別而計較,所以要做到「無瞋」,就必須先要不分別,也就不會去計較。

 

當然佛法能學的太多了!可是我們要選擇自己喜歡而且適合自己條件的,所以不能學了這個,感覺沒有用就不學了!甚至否定所有的佛法。因此這裡談「無盡」是什麼?當然依於佛法的道理方法是無盡的,此中告訴你要「離癡」,不能人家說這個法好,就跟著學;必須先從這個法上面,從歡喜、饒益去認識,看看是不是在現實生活中對你有所幫助。所以要出離這種愚癡的行為,以什麼去出離、去把握呢?這就需要「善現」。

 

我們曉得「善」是好的一面,由正面或負面,從這一句話大家就很容易瞭解──「不善的怎樣轉變為善,善的使它更好。」這也是經典中的一句話「善不善等,要從中間去顯現它的法。」道在哪裡?如果只聽人家說不錯,就認為也有善現;譬如有極樂世界、有九品蓮台,在極樂世界如何如何好,那不叫善現!只是談某些範圍之內有一些什麼現象而已。當然還是要講「依法不依人」,如果「依人」就有所執著,「依法」就會去比較、選擇,這就是講「無著」最大的一個要領。

 

當然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對人還是要尊重,對法也要尊重,譬如常講「這是佛法、這是外道、這是邪魔」,在行為上就已排斥外道,強調自己了。常有一些佛弟子,看到一些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伊斯蘭教等其他的神道教,進都不敢進去,為什麼?認為那都是邪魔外道,都用這種心態來面對。可是他忘了一個前提,同樣應該尊重他們,為什麼?人與人之間見了面還要打一個招呼,握一個手呢!難道在這些所謂的外道的環境,你就不能合一個掌、打一個招呼嗎?所以說「尊重」,不是去尊重那個表相,譬如我們講神或者道,還是有其值得尊重的,不管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任何教都是一樣,千萬不要用一種否定、鄙視的態度。

 

當然我們要瞭解自己的立場,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因為前面談十住,就告訴你「法王子」,你是一個佛弟子,要以什麼為主?當然要以「善法」為主,並不是要去接近某些人,說是尊重他就跟著他跑,這變成隨波逐流了。尊重他,只是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禮貌而已,於你的自心中,還是要以佛法為你的善法。可是以佛法為善法,又會有一個想法,「究竟什麼才是善?什麼是不善?」後面就告訴你一個結論,也就是「這種真如之道合不合乎現實?」也就是所談的佛法在現實生活中間,用不用得上?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對你沒有幫助,我告訴你,即使是佛法,對你而言也不是佛法!因為它不真實。

 

所以這裡談「真實」,不是教你去否定或去爭取,或分別,不是用這種方式。而是你所學到的這些善法,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對你有沒有幫助?如果不能達到這種境界,從開始歡喜,也就是對法的歡喜,甚至於認為有饒益,最後很可能會產生「原來佛法是這樣,那有什麼了不起?」馬上產生這種瞋恨之心,要不然就是跟著人跑,不學法而去學人,最後好像也會造成善法,事實上一點也不真實。所以在「十行」裡面,是以我們人對自我的行為,怎麼去把握,最後得到真實的結果,這是我們談十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