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專論】 密宗興盛 仰賴大善知識 -以白雲老禪師的梵密教授為例

【佛法專論】 密宗興盛 仰賴大善知識  -以白雲老禪師的梵密教授為例 /釋智旭

 

 一、前言

 

  當今社會,面臨經濟全球化、氣候反常、自然災害頻繁,國際競爭激烈、國民年齡老化、家庭少子化,科技發展將走到瓶頸,而人類的精神壓力日增。人文、宗教、庶民生活,各個階層無不受到衝擊。佛教方面,無論南傳、北傳、顯宗、密宗,皆感受類似的影響;令有心人士憂心忡忡。例如:僧團年齡老化迅速,而沙彌,沙彌尼日益減少,而小道場經費取得困難;最嚴重的問題是善知識難尋。

 

  密宗是佛教十大宗派之一,除了面臨同樣的困境,更有許多的誤解,惡意的詆毀攻擊,還有來自內部、外部的有意無意的傷害。這是末法的衰相,也是佛教教運的波折。然而老禪師說:「正法也有末法現象,末法也有正法現象。」所以,我們相信,黑暗過後,黎明就不遠了,我們祈請光明趕快到來。

 

  成就輝煌的盛世必然有其共同的因緣條件。例如:大唐的文化宗教、經濟、國力。各方面達到巔峰,為歷史學家所稱道的是「貞觀之治」,當時是如何演進,有其軌跡可循。此時,唯識宗有玄奘大師、華嚴宗有杜順大師、禪宗有惠能大師、真言宗有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及一行禪師等這些菩薩善知識,示現在此朝代;必然會帶動宗教、文化、天文、農業、科技、語言、教育及社會安定各方面的大進步。

 

  在此以千佛山白雲老禪師的梵密教導、傳授為例,說明密宗的發展及興盛,須仰賴大善知識的引領。乘願再來的大善知識及其法眷,有其福德智慧修養等因緣可幫助大家,創造興盛輝煌、光明幸福的時代。這就是佛經所謂的「境隨心轉」。所以我們應當祈請大善知識早日乘願再來。

 

 

二、白雲老禪師的生平及習梵密因緣

 

  老禪師在台灣住了六十三年,弘法五十餘年,曾經在電視弘法近二十年,多數佛弟子不陌生。

 

  禪師於1915年〈民國4年〉4月4日出生於北平〈今北京〉,長大於湖南。七歲〈1922年〉隨虛因老和尚出家,披剃於湖南省湘益〈今益陽〉桃花江上遊的浮丘山雷音寺,為臨濟宗第四十代,平陽堂天岳山下第九代孫。

 

  1926年入天岳山沙彌園讀書,旋轉往湖南石筍箴言書院就讀,後來進入嶽麓書院學習,不久直升湖南大學中文系,1935年〈民國24年〉畢業。之後禪師受具足戒於湖北漢陽歸元寺。戒期圓滿後於1935年至1937年間,與數位老參為伴行腳於大江南北、塞外邊陲地區,曾入終南山、五台山、青海,經西藏,達印度,入雪山,進喀什米爾,折返漢地,再回拉薩,轉往富業「绛央寺」學習因明達半年。(註 1)因此,禪師對於當時內陸叢林,禪堂的規矩很是閒熟。

 

  1939年冬,獲密乘曼殊法權威能海大師親赴雷音寺,傳授梵密法中不傳之秘,並賜名「寬一」,梵名「曼殊伽陀阿嵐拔者那」;能海大師並預言:「梵法止於寬一,黃密普度有情。」(註 2)

 

  1941年時,時年27歲,行腳至泰北,遇印度苦行僧讖托那庫瑪大師,隨之習古梵密法,經四十九天,從此奠定禪師往後在古梵密方面的成就,時賜法號「曼殊伽陀摩帝剎怛波耶」。(註 3)

 

  1948年端午節,由於戰亂及某種因緣,師隨軍隊來到台灣,在軍旅中經歷十年又一百日,直至1959年秋,因健康因素退伍,恢復本來面目。於高雄甲仙山上建茅蓬,自耕自食,依預定功課過苦行生活。又禮拜《占察善惡業報經》二七日發露懺悔,得瑞相,如法圓具戒體。(註 4)

 

  1961年至1967年禪師環島行腳二圈,目的在磨練心性及了解台灣佛教界,以便為將來貢獻個己心力,為行菩提願預作準備。

 

  1965年前後,某個中秋夜,在花蓮鳳林蓮社的瀑布邊,結跏趺坐,於禪定中偶得三關大覺「明了!明白了!明明白白了!」(註 5)

 

 三、老禪師在台灣的弘法工作

 

  禪師秉持菩薩自行化他,隨緣化度的精神,以及正勤精進的自我要求,開始弘法利生工作。建伽藍、度眾生、出雜誌、辦學院、立大佛、勤筆耕,開法宴。可謂將生命做最有效率的運用。於自行化他的如來家業。禪師說「生命的意義,於發揮生活的價值;生活的價值在饒益眾生的生命。」老禪師就是依此理念自我要求,身體力行。

 

  計禪師一生開創的寺院道場有寺院九處,講堂七處,成立人民團體協會一所,財團法人基金會三種。長年作電視弘法。

  出版著作;包括:般若系列,禪法系列,唯識系列,密法行修等書籍共計超過百本。另有;講經說法錄影DVD、CD數十種。

 

  剃度出家眾比丘二百多位,比丘尼七百餘位,加上徒孫超過千人。在家弟子有數十萬人。禪師是禪密雙修的大成就者。2011年(民國100)古曆4月,老禪師度生緣盡而示寂,世壽97歲。其嘉言德行,將流傳後世。

 

 

 

四、老禪師在密法上的貢獻

 

  老禪師是四大法成就金剛上師,禪師云「金剛上師(隨傳統

之說)修四大法,謂;淨身法,護身法,化身法,大手印法;方可稱為金剛薩埵上承之師,具足『阿』位『吽』體的圓滿法身成就者。」(註 6)

 

  禪師一生以密法救人無數,而不為人知。禪師云:「有的事,祇能做,不能說。」

 

  師在密法上的貢獻,簡述如后:

 

 A.出版:《密乘契經》集〈大曰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等,供密行者念誦、學習密乘義理。

  B.著作:a.《梵密之鑰》。內容包括:梵密法理、歷史與儀軌。b.《菩薩的成就》其中〈密林十年〉一文記載,弟子如智尼師,修持梵密十年,捨報之後證得「阿那含果」的事蹟。c.寫了多篇介紹密法正知見的散文,幫助學人破偏立正。

 C.設密壇:楞嚴壇、大護摩壇、健達羯羅多壇。(註7)

 D.傳密法:對在家居士傳在家法,如大悲法觀音法門等。對出家密行者傳:普安位法、淨除業障法、淨身法、護身法、化身法、大手印法、虛空藏法、護摩法等。以及依密行者的根器而教導相應的法。成立古梵密訓練班,又成立〈國際佛教梵密禪那行修發展中心〉參加學密法的弟子,合計二百餘位。

 E.老禪師為破偏立正發表之文字很多,今略舉數例:

 

 a.〈金剛薩埵上師〉,「⋯密宗宗師,稱金剛上師者,有五相成就;⑴、從一切如來受灌頂時。⑵、從一切義成就菩薩,受職灌頂時。⑶、成就十大願,為諸佛之長子(普賢)。⑷、從菩提心所生之萬行。⑸、凡真言宗行修之傳法者。但是,金剛上師,必具四大行法的成就,非只依一法或數法,而為他人傳法者。如:

淨身大法,戒具莊嚴。

護身大法,咒神維護。

化身大法,行修自在。

大手印法,生死密主。

 

 從上所說,可以發現,金剛上師,非比兒戲;具相具法,威德莊嚴。」(註 8)

 密法要求很多,要與上師三寶相應,護神攝受,豈是易哉?

 

 b.〈雙身修法之真諦〉,「⋯雙身修法,為眾生本具色身,乃業力之所成;為眾生離苦得樂,求解脫之道,藉業苦之覺,入法樂之地,化色身而成就法身,是雙身並存之義諦。」(註9)佛法要求戒行莊嚴,轉業成道。不會叫人去從事婬亂偏邪的行為。

 c.如何與幽冥眾生溝通?禪師云:「⋯我是一位禪行者,加以三摩缽底的修養。⋯於禪定中隱覆自我,以法身現一境性;也就是說,離開情或意識之相,以覺觀的妙行與(之)交通…以四禪八定作基礎,行修止(奢摩他)觀(毘婆舍那)之法,入滅盡定境;配合密教裡的中陰身引度法,即可達到此種境界。」(註 10)

 

   現今的漢傳佛教,仍然有佛弟子在修持梵密,並非如部分學者所說:「漢傳佛教的真言宗,只剩瑜伽燄口一法了。」這真是太輕視現代的僧團了。

  老禪師曾說:「佛法以智慧度眾生,不以神通度眾生。」所以建立正知正見至關重要。

 

 五、結語

 

  善知識於修行者有外護、同事、教導三種功德。《法華經妙莊嚴王品》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毘奈耶雜事》云:「佛言:⋯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滿足梵行之相,由此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註11)

 

  《法華文句》卷四云「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註12)。而大善知識,可以幫助行者了生脫死,成就佛道。所以應當恭敬祈請早日得見大善知識。例如:密勒曰巴尊者得遇馬爾巴上師而成就自度度他的道業。菩薩有十種善知識,《華

 

嚴經》卷五十三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令住菩提心善知識;令生善根善知識;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令解說一切法善知識;令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令得決定辯才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識;令一切劫修行無厭倦善知識;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是為十。」(註13),所以佛弟子在任何修行階段,都需要善知識。」

  然行者本身也要至誠懇切,精進修持。才能成為法器,早成佛道。例如釋迦牟尼佛比彌勒菩薩精進修行,故因而提早九劫成就佛道。

 

 祈願大善知識早日乘願再來,大家共同努力,為時代與社會帶來光明、希望。密宗能再現法緣鼎盛的景象。

 

 附註:

註 1.《白雲無盡─白雲老禪師百歲紀念專輯》,台南關廟,千佛山基金會,2014,頁18。

註 2 .《同上》頁 19 上。梵法是指梵密;黃密指格魯巴派的密法。

註 3 .《同上》頁 19 中。

註 4 .《同上》頁 20。

註 5 .《同上》頁 21。

註 6 .曼殊伽陀《梵密之鑰》,高雄,白雲出版社,2015,頁98.99。

註 7 .護摩壇供養諸天,或稱火供。健達羯羅多壇供養諸佛菩薩,或稱煙供。

註 8 .白雲老禪師,《老禪師的話》,高雄,白雲出版社,2014,頁13.14。

註 9.白雲老禪師,《老僧常譚》,高雄,白雲出版社,2015,頁19。

註 10.白雲老禪師,《尋道的人》,高雄,白雲出版社,2009,頁117,118。

註 11 .《佛學大辭典》,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7,頁2076。

註 12 .《同上》。

註 13.《大正藏》第十卷,頁 280 下;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8。

 

 參考書籍

1 .《密乘契經》,高雄,白雲廣播公司,2000。

2.白雲禪師,《菩薩的成就》,彰化,佛印月刊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