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路」聽講隨想筆記系列(一)

    「搭一座橋,放一潭水,舟航只是點綴。豎一張幡,設壇舖座,卻不許有人影。」(請參閱 白雲老禪師著作《心之路》第112頁,佛印版。)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48期2019年10月

「心之路」聽講隨想筆記系列(一)

白紙黑字之外的非想非非之想  /淨尚

 

就自己的閱讀經驗所知, 雲老禪師以「心」為主題的著述,至少有六本以上。研讀 雲老和尚的文字或影音述著法語時,常會震懾於老和尚用平易近人的語言文字,展現洞悉人性複雜難測的觀照深度。透過言句詮釋,帶領佛弟子們面對自我,觀照當下每一刻的起心動念,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例如像這樣的句子:「搭一座橋,放一潭水,舟航只是點綴。豎一張幡,設壇舖座,卻不許有人影。」(請參閱 白雲老禪師著作《心之路》第112頁,佛印版。)

 

在這個當下中,那些緊抓鋤頭的,騎在牛背上踏橋過水找牛的,看風向、觀風水的,這下子是動還不動?是流還不流?在研讀 老和尚幾部“談心”法義的著述視聽教材時,感覺就像在開啟自己心裏的潘朵拉黑盒子,只能赤裸裸地直面來自情識的不知所措與無助,再從中自行摸索出頭緒來。就以"般若"這個概念來說,要如何經由心意識與緣境人事物的互動中,運用知識經驗透過語音聲光文字,從現實生活中認識、了別並做觀照?並活用各種資訊教案,務求以打破框架,突破相對,直逼人性的表達方式,往往令佛弟子們在驚出一身冷汗之餘,也多少生起幡然有所啟發之契機。而解讀「心之路」的方式,就如同怎樣把握「到彼岸」的法義一般,若不去思考如何突破依文解義的邏輯框架,就只能無奈繼續在淡水河或愛河的兩岸邊徘徊。(詳細內容請參閱  雲老和尚述著之《金剛經研討》第10~11頁內容,白雲版。)

 

 

   奘教授師這次在千佛山桃園講堂開講《心經》,雖然採用 雲老和尚手著的《心之路》為教材;但卻能善巧結合講堂內的多媒體加電腦3C教案,努力營造出充滿視覺聽覺誘因的思考情境。像是上課前先澄心淨慮聽一遍優美的心經唱誦,就很有沉澱並轉換心境的效果。奘師父在第一堂課中,要求聽課信眾們先試試看練習放下腦中一切習以為常的概念框架,只專注於傾聽當下的心念起用,設法讓身心進入歸零的狀態。然後發給每位學員一張白紙,再讓大家想想眼前這張紙會讓人生起什麼樣的心念?當時內心生起的第一個念頭是:為什麼會有想在紙上塗鴉的衝動?下個念頭是:心念造作的源頭,跟這張空白紙有何交涉?如果發下來的是一張有格子的空白稿紙,難道就不能在上面「塗鴉」了嗎?在白紙上練習書法或抄寫一段經文,算不算也是一種“心靈塗鴉”?

 

  奘師父在課堂中指出:在西方的身心輔導治療課程中,有透過繪畫內容細節,如描繪房子、樹木、人的各種細微樣貌,來分析繪畫者用語言文字表達所不能及的隱藏信息,以便讓輔導治療師深入了解繪畫者的內心糾結。透過一張白紙,如何用最直觀的塗鴉方式,表達起心動念的內涵?運用自己內心所能表現出來的圖像概念,在白紙上勾勒出當下時空裏,五蘊想行淨慮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我意識”是什麼樣子的面貌。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覺察到,自己也只能用瞎子摸象的概念模式,試著抓住心念活動的某幾個切面。但卻很難去深入分析認識表相背後,種種「隱而未顯」的內在意圖部分,即使自己在解讀筆下的塗鴉畫面含義時,也會隨時有新的補充說法浮現。

 

  總之,看到白紙就想塗鴉,瞧見路邊漂亮的花朵就想多看一眼,聞到飯菜香味就食指大動,聽到熟悉歌曲就遙想當年……。像這種遍一切處,隨時在自己身邊隱而未顯的引發執性誘因,每天隨時充斥在生活四周,在感官覺知系統尚未與緣境造作之因相應前,其實是處在時時充滿變異性的時空狀態中,相信這也是自我尋常起心動念的樣子。因此,奘師父這堂課端出的第一道思考題,就是要求學員以繪畫方式為主,用簡潔了當的方式,在白紙上表達當下的心情,對課程的期待想法,以及對學佛未來的期許,並要求學員們在十分鐘內交卷。

 

   十分鐘過後,熱烈的討論觀摩時間登場了,由於答卷採不署名方式,因此學員們在對每張塗鴉畫品頭論足時,「預設立場」的干擾因素,就大大降低許多。奘師父採用的做法是,先拿出一張塗鴉畫作,讓在座每一位信眾都對它表達自己的看法之後,最後再由原作者說出她自己所想表達的意念想法。在討論過程中,可以覺察到幾乎每個人都能針對塗鴉畫面,提出獨樹一幟的有趣觀點,而且其中看法落差可謂天南地北。直到最後由原作者道出心中想法時,更是讓學員們驚覺人們觀察事情的角度竟是那麼的複雜難料。

 

  從這堂心靈塗鴉創作及討論課程中,學員可以從過程中發現到手繪圖畫內容,往往可以表達出許多語言文字難以觸碰到的意念幽微深處。但如果本身並不具備心理分析專業的解讀知識經驗,就很難不受各種自以為是的概念牽引。但單就從認識心念活動如何起用的角度來看,奘師父的這堂塗鴉引導教學法,很難不讓人聯想起《華嚴經》卷十九之經文中,〈升夜摩天宮品〉裏的覺林菩薩偈語:「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雲老禪師曾指出,「心」可概括成為心、意、識三個範疇,其核心要義則為集起、恆審思量、了別三種作用。(詳見雲老禪師《心之路》第12頁,佛印版。)以塗鴉這個造作行為來看,緣境中的空白紙是誘因;經由奘師父善巧指導過程中,學員們運用思想,意識中生起對當下此刻心念的觀照揀選,同時牽引出八識田種性裏潛藏薰習的知識經驗,在根塵色心相應現象中,逐步把腦中的意圖想法變成影像,然後一筆一筆完成塗鴉畫作。接下來的作品討論意見交流,從認識、分別、到了別形成蘊識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有來自過去的知識經驗累積之種識影響,以及當下的心念認知熏染之造作因緣。透過這一連串的腦力激盪,信眾們對自己及他人的心念活動,開始有了不同於過去認知的新領域。

 

  以自己來說,對奘師父課堂上提出的三個題目,當時內心的想法是,在當下希望自己做個凡事能清楚明了的人,對課程的期待是,希望能幫助自己走出自以為是的概念框架,至於對未來學佛的期許,則希望能把握機緣與道相應。經過了七分多鐘的腦力激盪後,用筆在白紙上畫出放著光芒的太陽和月亮(象徵"明了"),一個裂開一角的畫框跟努力把頭伸出來的瓶中鵝(意指“脫框出瓶”),以及一個站在岔路口徘徊的人(象徵與道相應)。

 

  在剛做完這份測試後起初的心念,其實是有點被自己即興編織出來的滿腦糟粕概念,其展現之澎湃熱惱情景給嚇到。以至於輪到自己向奘師父及同學們報告時,也不得不老實招供:“藉著自己這件塗鴉作品,希望能反映出每個人的日常起心動念,是多麼地複雜難以捉摸”。從這個測驗過程中,自己更是毛骨悚然驚覺到,對心念不由自主地編織各種妄想的習性,簡直毫無觀照其源頭生起處之能力。而奘師父在課堂上,也很慈悲懇切提醒信眾,凡事要學習從事件的前因後果中,去認識其中的因緣法則。師父指出:「從彼此意見交流中,有沒有發現到什麼過去沒有注意到的事物,這才是修學過程中須要把握的要點。」

 

  但師父又說:「不要用找答案的心情學佛。」至於覺林菩薩偈語中所言「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從《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角度思惟,色身質礙物質體本是由地水火風之軌生物解過程中,循業性造作之緣力而生起成住壞空諸生滅相。至於心如何“安住”的問題,依《楞嚴經》中,佛陀與阿難的“七徵八還”辨見中得知,心“不住亦不離”於色身內外中間;但這其中「不離於心」的思考空間又在哪裡呢?「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覺林菩薩偈中這段經文的法義,從「不離於心」角度思考,當可進一步覺察對「心中無畫,畫中無心」之「無」這個字的認知,不可作否定義解讀,而是要在當下人事物緣境互動心念起用中認識體取。如何在現實生活煩惱、所知障中,發掘「無所住」的思惟修空間,似乎是奘師父在這堂課後,留給學員們的課外思考題。

(待續)